南縣──湘北明珠

南縣──湘北明珠

南縣建置於1913年,位於湖南北隅之洞庭湖腹地,與湘、鄂兩省的四地六縣相鄰。 南縣建制較遲,於清光緒21年(1895年,至今108年)設縣建制,是個年輕的縣。 湖南北隅之洞庭湖腹地,與湘、鄂兩省的四地六縣相鄰。

南縣──湘北明珠 南縣──湘北明珠 南縣建置於1913年,位於湖南北隅之洞庭湖腹地,與湘、鄂兩省的四地六縣相鄰。該縣轄20個鄉鎮,全縣總面積1346平方公里,總人口64萬。
南縣屬典型的平原湖區縣,水鄉特色和農業優勢突出,是全國農業綜合商品基地縣,系全國人平均交糧最多的縣之一;棉花產量居全省第三位。縣轄茅草街鎮,客、貨港為全省內河運輸的最大港口之一;溝通常德至岳陽的湘北公路幹線穿越縣境;湘鄂邊境貿易活躍繁榮。
 
南縣地處湘鄂兩省邊陲,洞庭湖區腹地,介於東經112°10′53″—112°49′06″,北緯29°03′03″—29°31′37″之間,東西跨62.78公里,南北跨52.73公里,版土面積1075平方公里。
南縣北與湖北省石首、公安、松滋相連,西接常德市的安鄉、漢壽兩縣,東臨岳陽市的華容縣,南與益陽市的沅江市隔河相望,東南與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南灣湖、千山紅等幾大農(漁)場連成一片,為湖南省36個邊境縣之一。
縣城南洲鎮東距沿長江開放城市岳陽100公里,南離省會長沙200公里,北到長江黃金水道30公里。
南縣地處長江中下游,系洞庭湖新淤之地。地勢自西向東南微傾,平均海拔28.8米,高差不足10米,除明山、寄山兩處山崗外,一馬平川,屬於典型的平原地形。境內土地肥沃,5條自然江河流貫其中,域內河渠縱橫,湖塘密布,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有“洞庭明珠”之譽。
南縣建制較遲,於清光緒21年(1895年,至今108年)設縣建制,是個年輕的縣。南縣是一塊既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據考證,新石器時代晚期,華夏先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後因地殼構造運動,這裡淪陷為澤國。唐宋時期,縣境尚在浩渺洞庭之中,僅有寄山、明山、宋田山和太陽山浮峙水面。清鹹豐二年(1852年)六月,湖北省石首縣藕池江堤潰決,因頻年失修,至鹹豐十年,長江洪水泛濫,夾大量泥沙從原潰口傾瀉南奔,直灌洞庭。清同治末年(1874年前後),洞庭湖北部淤積若干洲渚,其中烏嘴和北洲南岸新淤一個狹長的湖洲,因地處北洲之南,當地民眾稱之為“南洲”。爾後洲渚淤積連片,形成百里沃野,泛稱“南洲”。隨著南洲的形成,各地居民紛遷麋集,圍堤開荒,世代相息。是時分屬華容、岳陽、漢壽、沅江、安鄉、常德六縣管轄。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巡撫吳大澄奏本清廷獲準,劃割六縣交界之地,在境內烏嘴設定“南洲直隸廳撫民府”,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遷置九都。民國二年(1913年)十月,湖南都督府下令撤銷南洲廳,改稱南洲縣,次年六月八日又根據內務部復電轉令,將南洲縣更名為南縣。
南縣儘管年輕,但歷史卻悠久。全縣範圍內共調查發現文化遺址40處(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處)、古墓葬群13處、古建築2處、古石刻文物點7處、近現代重要史跡5處,其中有61處被載入《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冊》,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9年對南洲鎮大郎城村塗家台遺址科學考古,發掘了一批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實屬罕見,由此可將縣境內人類活動的歷史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
氣象資源。境內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16.6℃,降水量1237.7mm,雨日136.3天,日照時數1775.7小時,蒸發量1236.2mm。屬亞熱帶過渡到季風濕潤氣候類型,冬涼夏暖,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水充沛,日照時長,有霜期短,可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越的自然條件。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 門票5元
交通提示
  • 湖南北隅之洞庭湖腹地,與湘、鄂兩省的四地六縣相鄰。
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