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西

寧西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14日),伊犁屯墾使邱宗浚宣布撤銷伊犁錫伯營(包括四營),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因處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海努克、加尕斯台同時劃歸河南縣轄,隸屬於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縣被鑑定為三等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河南縣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1944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政府,寧西縣改稱蘇木爾縣。

來歷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14日),伊犁屯墾使邱宗浚宣布撤銷伊犁錫伯營(包括四營)

寧西寧西
,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因處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海努克、加尕斯台同時劃歸河南縣轄,隸屬於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縣被鑑定為三等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河南縣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1944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政府,寧西縣改稱蘇木爾縣。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後,1950年6月11日蘇木爾縣復稱寧西縣,並宣告成立寧西縣人民政府,隸屬伊犁專員公署。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轄。1954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寧西縣更名為“察布查爾”,並成立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概況

:郵編:835300 代碼:654022 區號:0999 拼音:Chabucha'er Xibo ZizhiXian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伊犁河谷盆地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東經80°31′-81°43′,北緯43°17′-43°57′。東以塔爾德溝為界與鞏留縣為鄰,西以中俄《伊犁界約》線為國界與哈薩克斯坦國相接,南以烏孫山分水嶺為界與特克斯、昭蘇兩縣毗連,北隔伊犁河與伊寧市、伊寧縣、霍城縣相望。縣境東西長90千米,南北寬70千米,總面積4489平方千米。總人口17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察布查爾鎮,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695千米。屬溫帶亞乾旱氣候區,年均氣溫7.9攝氏度,年均降水206毫米。

行政區劃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2個鎮、11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察布查爾鎮愛新舍里鎮齊牛錄鄉孫扎齊牛錄鄉綽霍爾鄉納達齊牛錄鄉扎庫齊牛錄鄉米糧泉回族鄉坎鄉闊洪奇鄉海努克鄉加尕斯台鄉瓊博拉鄉。境內有:良繁場、察布查爾奶牛場、平原林場、山區林場、六十七團、六十八團、六十九團。

歷史沿革

西漢之前,公元前2世紀,察布查爾僻處要荒,未隸版圖,先後為寨種、月氏居牧。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列入漢朝版圖。西漢迄晉為烏孫國,南北朝時期為悅般國,隋唐為西突厥屬地。至唐為昆陵都護府下溫鹿洲都督府轄地,公元720年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南宗屬西遼轄,元初為察合台封地,至公元1274年屬阿里麻里行中書省轄。元末為翰亦刺地,明屬也先瓦刺之後,分四衛拉特,準噶爾部崛起居之。至清興,準噶爾建庭於此,成為準噶爾政治、宗教之中心和渾台吉噶爾丹策凌兀魯思(即蒙語領地之意)。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朝平定準噶爾後,察布查爾變為荒無人煙的原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東北調遣錫伯軍民共約3000餘人西遷伊犁,進駐察布查爾屯墾戍邊。乾隆三十年(公元1767年),按新額魯特例,不論旗分,以近200戶為一牛錄,錫伯昂吉共編為八旗八牛錄:鑲黃旗(烏珠牛錄)、正黃旗(寨牛錄)、正白旗(依拉齊牛錄)、正紅旗(堆齊牛錄)、鑲白旗(孫扎齊牛錄)、鑲紅旗(寧古齊牛錄)、正藍旗(納達齊牛錄)、鑲藍旗(扎庫齊牛錄)。錫伯八旗,後稱錫伯營,隸屬於伊犁將軍府錫伯營領隊大臣直轄。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為“伊犁塔蘭奇蘇丹汗國”地方割劇政權所轄。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淪為沙俄殖民地,劃歸俄七河省管轄。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仍屬伊犁將軍統轄。民國元年(1912年),伊犁革命臨時政府被撤銷後,錫伯營屬伊犁鎮邊使署轄,至1915年新疆省都督楊增新將伊犁鎮邊使署改為伊犁鎮守使署後,錫伯營改屬伊犁鎮守使署轄,受新疆都督節制。今縣境內坎鄉、海努克、加尕斯台,自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起皆屬寧遠城阿奇木伯克轄,至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隸屬寧遠縣轄(今伊寧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劃歸鞏留縣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14日),伊犁屯墾使邱宗浚宣布撤銷伊犁錫伯營(包括四營),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因處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海努克、加尕斯台同時劃歸河南縣轄,隸屬於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縣被鑑定為三等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河南縣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1944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政府,寧西縣改稱蘇木爾縣。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後,1950年6月11日蘇木爾縣復稱寧西縣,並宣告成立寧西縣人民政府,隸屬伊犁專員公署。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轄。1954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寧西縣更名為“察布查爾”,並成立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疆域演變】 清代以前,察布查爾屬古民族遊牧區,其境範圍不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錫伯營進駐察布查爾後,其境域範圍有了比較明顯的界線。清乾隆三十二年至嘉慶十三年(公元1767--1808年),錫伯營駐守疆域範圍西至今哈薩克斯坦國境內察林河,東至今縣境加尕斯台鄉,東西長約120千米;南自厄魯特牧地(即今烏孫山北麓)起,北至伊犁河,南北寬約40千米,總面積約4800平方千米。錫伯營實際巡查境域範圍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
清嘉慶十三年至光緒七年(公元1808--1882年),錫伯營察布查爾大渠挖成後,經伊犁將軍批准,將錫伯營界東移至積水潭(今闊洪奇),其疆域東西延長為約130千米,總面積約5200平方千米。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2年),中俄定約《伊犁界約》後,與霍爾果斯河口對直頭胡、特奇勒乾山以西大片土地皆被劃入俄境。錫伯營界疆域東西長縮短為約75千米,總面積約3400平方千米。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8年),廢錫伯營八旗制,成立河南設治局。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同時將加尕斯台和海努克由鞏留縣劃入河南縣轄。河南縣轄境:北自伊犁河,南至烏孫山分水嶺,西自中俄《伊犁界約》國界線,東至闊洪齊,總面積約為3638平方千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後,始成現在的疆域面積4430.24平方千米。
 2000年,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2個鎮、1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183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察布查爾鎮 20990 愛新舍里鎮 8000 堆齊牛錄鄉 6415 孫扎齊牛錄鄉 8666 綽霍爾鄉 7170 納達齊牛錄鄉 5387 扎庫齊牛錄鄉 11987 米糧泉回族民族鄉 4218 坎鄉 10672 闊洪齊鄉 7107 海努克鄉 10953 扎格斯台鄉 11873 瓊博拉鄉 8055 種羊場虛擬鄉 5124 良種繁育場虛擬鄉 1897 察布查爾奶牛場虛擬鄉 9831 兵團六十七團場虛擬鄉 7304 兵團六十八團場虛擬鄉 8967 兵團六十九圓場虛擬鄉 7218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2個鎮(察布查爾鎮、愛新舍里鎮)、11個鄉(堆齊牛錄鄉、孫扎齊牛錄鄉、納達齊牛錄鄉、綽霍爾鄉、扎庫齊牛錄鄉、闊洪奇鄉、坎鄉、海努克鄉、加尕斯台鄉、瓊博樂鄉、米糧泉回族鄉),4個居委會、55個村委會,另有安班巴格良繁場、察布查爾托博種羊場等2個地方國營農牧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