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立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刻石四面廣狹不等。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書法嚴謹渾厚,平穩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適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泰山刻石

中國秦代碑碣。亦稱“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 (公元前219),始皇東巡登泰山,丞相李斯等頌秦德而立於泰山之巔。北宋劉跂《泰山秦篆譜》說:“其石埋植土中,高不過四、五尺,形制似方而圓,四面廣狹不等,因其自然,不可磨礱。”北宋董逌《廣川書跋》卷四中說:“視其石高才八、九尺,方面二尺余,以亂石培其下。”二者說法不一。刻石四面有字,三面為始皇詔書,一面為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詔書與從臣姓名。書體為典型的小篆,相傳皆李斯手筆。後刻石墜入榛荊草莽之中。明嘉靖年間,北京人許莊發現後,移置碧霞元君祠,時僅殘存篆書29字,余石不知去向。清乾隆五年(1740),碧霞元君祠焚於火,該石復失。至嘉慶二十年(1815)春,泰安縣令蔣因培於玉女池訪得,僅殘石 2塊,篆刻10字,為“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俗稱“十字石”,屬秦二世詔文,即嵌此二石於東嶽廟西壁。道光十二年 (1832) 壁牆坍塌,邑人劉傳業移置山下道院壁間。宣統二年(1910)提學羅正均等復移置岱廟環詠亭前,鑿石為室,圍以鐵楹保護。現刻石存岱廟東御座院中,除“斯”、“昧死” 3字各殘存半外,余字尚完整。刻石與道光十二年徐宗幹、宣統二年俞慶瀾題記二石合併疊砌,築亭保護。刻石殘高、寬均34厘米,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石刻之一,有北宋拓本165 字傳世,《史記》則載有全文,對於研究中國碑刻源流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泰山刻石泰山刻石

研究文獻

仇高馳《解密泰山刻石》仇高馳《解密泰山刻石》

《解密<泰山刻石》>》為“書法工作室”叢書之一,本叢書是為了結合當今書法界發展的現狀而設定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

作者:仇高馳

出版:上海書畫出版社

目錄:

一、《泰山刻石》的淵源

二、基本篆法與筆畫特徵

三、《泰山刻石》的結體與章法

四、篆書的創作

五、臨習篆書的準備

附錄一:沙曼翁補臨《泰山刻石》選頁

附錄二:識篆表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