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聖友寺

泉州聖友寺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又名聖友寺、清淨寺,號稱麒麟寺。

地理位置

泉州聖友寺泉州聖友寺

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福州、廈門之間偏南。城扼晉江下游,地處閩海要衝,水陸交通便捷,為中世紀末、元時代中西交通中心。“刺桐港”(即泉州)之名,早在中世紀通過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等人的遊記傳遍西方,他們稱泉州是“世界第一商港”,城內居民富有,住宅豪華。泉州在宋、元時代已經成為中世紀國際貿易、文化交流中心。那時的泉州真是番商成群,番貨雲集,中外巨商的出口進口貿易,幾乎都在泉州放洋或登入。當時的番商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和歐洲人,其中以阿拉伯人為最多,因此泉州便成了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塗門街北側。

泉州清淨寺是我國現在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築,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建築結構

泉州聖友寺泉州聖友寺

泉州清淨寺,又稱“艾蘇哈卜清真寺”,創建於伊斯蘭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積約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主要建築分為大門、奉天壇、明善堂等部分。

現在請各位看這座門樓,它高達20米,寬4.5米,全系青、白崗石砌疊而成的,是一個三層穹形頂的尖拱門,分外中、內三層,在外中兩層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圓形穹頂,有著和我國古建築的“藻井”相類似的石構圖案,頂蓋採用中國傳統的蓮花圖案,表示伊斯蘭教崇尚聖潔清淨,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寫道:“真主秉公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眾天神和一般學者,也這樣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萬能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悅的宗教,確是伊斯蘭教。”現在請各位看門樓後牆上這兩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記載著清淨寺的創建年代重修時間以及最早的名稱,門樓頂層是望月台,是伊斯蘭教“齋月”用以望月,決定起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圍三面建築“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樣,別有回教的風致,平台上原來還有望月樓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當年,宣禮塔塔形如柱,高聳奇偉,可與廣州懷聖寺的光塔媲美,均屬於伊斯蘭式的建築風格,十六世紀的中文文獻讚美其:“一柱千雲,並紫帽峰而作對,七級凌日,參開元塔以為三”。古時,穆斯林宣禮員登上塔尖,-呼百應,夜間塔頂舉火,為商舶導航,方圓百里,一目了然,每屆秋冬,滿戴絲、瓷、茶的商船揚帆離去,或值春秋,裝運香料、藥村的海舶駛來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齊聚寺內、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誦讀《古蘭經》,祈求並贊感萬能的阿拉賜福穆斯林船隊一路平安,寺宣禮塔初建為石砌,後記,十六世紀初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颶風摧塌

奉天壇,占地面積約六百平方米,請看殿的門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蘭經》,大殿四壁都是花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戶遍布各牆,增加殿內採光效果。這個大殿上面原來罩著巨大的圓頂,它使清淨寺格外宏偉壯觀,十六世紀末的一份中文記載,描述泉州清淨寺大殿:“堂以西為尊,疊疊重重,規制異人間之廟字,昂昂噲噲,翬天上之樓台。”生動地表現出阿拉伯伊斯蘭式的異域建築風格,不幸的是大殿圓頂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級大地震中坍記,迄今未能恢復,殿內的設施和圓頂遺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現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這牆中凹入部分是當年禮拜大殿的講經台,牆壁上這些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蘭經》經句,這是公元十世紀以前阿拉伯伊斯蘭禮拜大殿的流行建築模式,如今即使在中東阿拉伯地區也很少見。

由於無法復建主禮拜大殿的圓頂,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內增建一間小禮拜殿,現在,請各位隨我到小禮拜殿參觀。

這座小禮拜殿,取名“明善堂”,是中國四合院式的建築,因為殿屋狹小,只能容納三十人祈禱,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內舉行主瑪禮拜,伊斯蘭崇簡清淨,崇拜西天,不設偶像,遵照伊斯蘭教義,至高無上的安拉無所不在,不論在什麼位置,教徒只要面向聖地麥加克爾白的方向祈禱,都是同樣能獲得安拉的喜悅(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後裔有3萬多人)。泉州的阿拉伯後裔並非不懂的這一點,但是,他們卻寧願頭頂烈日,披風戴雨,為能在那千年古大殿內祈禱而感到滿足,堂前這個精雕的古代石香爐,原是奉天壇的舊物,後來奉天壇無法蔽風雨,教徒們便移到明善堂作禮拜,香爐也移置於此,香爐只是為淨化環境衛生而設。

這裡是“泉州伊斯蘭史跡陳列室”,雖說地方小了一點,卻是泉州伊斯蘭宗教文化的歷史縮影。國內外史學家對泉州考察伊斯蘭史跡極為重視,近幾年專程來泉州考察伊斯蘭史跡的阿拉伯國家友好人士和學者、專家絡繹不絕,我們國家領導人也多次親臨泉州視察,並作出重要指示,最近有關方面正在計畫重修伊斯蘭汪寺,使它恢復歷史原貌,更加光彩奪目。

歷史沿革

泉州聖友寺泉州聖友寺

清淨寺自創建以來,歷代穆斯林相繼集資修葺,並勒碑為紀,保存寺內。現寺中還有值得重視的附屬文物,如歷年遺留下來的漢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為珍貴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頒發的保護穆斯林和清淨寺的《敕諭》碑刻,至今完好無損也嵌置於寺北的牆壁上,現在請各位觀看《敕諭》碑刻。
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為保護泉州清淨寺,保護泉州伊斯蘭教,明成祖朱埭特地頒發諭令:“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凌,取有故違……以罪罪之“。明代的最高統治者,為什麼要保護清淨寺?當然有著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的企圖,但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我國對外國僑民的風俗習慣宗教活動的尊重的說明,對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團結的反映。

泉州清淨寺,從建造到現在,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人民政府十分珍惜這一千年古蹟,解放後曾經三度重修。 1961年,清淨寺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建立和古代泉州海外交通、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在歷史上長期友好的和平往來,有著分不開的密切關係,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友好與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跡之一。就其建築藝術來說,它的壯麗雄偉,也充分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清淨寺雖建於北宋,實際上伊斯蘭教傳人泉州的歷史遠遠不止千年。伊斯蘭教的靈山聖墓就比清淨寺還要古老得多,穆罕默德在世時,向穆斯林發出號召:“求知要不遠萬里,即使遠在中國”。因此在伊斯蘭教創教初期,也就是公元618一626年穆罕默德嫡傳門徒三賢四賢就從麥加遷移經海路來到泉州傳教,死後葬於泉州東門外靈山聖墓。各位有興趣,可前往參觀,好了清淨寺就介紹到這裡,希望各位能對清淨寺留下美好的印象。

修建人

泉州聖友寺泉州聖友寺

宋元時期修建泉州清淨寺的阿拉伯人,除北宋大中祥符二至三年(1009———1010年,伊斯蘭曆400年)阿拉伯人始建泉州塗門街清淨寺(又稱艾蘇哈卜寺),元至大三至四年(1310———1311年,伊斯蘭曆710年)艾哈瑪德·本·穆罕默德·賈德斯,即設拉子著名的魯克哈只重修該寺,宋紹興元年(1131年)來自伊朗撒那威的納只卜穆喜魯丁創建城南清淨寺,葉門人奈納·奧姆爾於12世紀創建塗門外津頭埔葉門清淨寺外,還有穆罕默德·本·艾比伯克爾和納希德·艾斯馬爾·穆薩丁等。

穆罕默德·本·艾比伯克爾主持建造清淨寺及其樓棟。1948年,在泉州南門城基內出土一輝綠岩石刻,雙面浮雕阿拉伯文花體文,其中一面譯為:“主持建造此禮拜寺及其樓棟者,尊貴的、顯耀的……穆罕默德·本·艾比伯克爾,即號稱為哈邁勒拉……”從出土於南門牆推斷,此清淨寺寺址應該在南門附近。碑文為阿拉伯文花體書法,與泉州元代波斯布哈拉人艾密爾·賽典赤·杜安沙碑的書法一致。艾密爾·賽典赤·杜安沙卒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穆罕默德建造的南門清淨寺當與杜安沙碑時間相去不遠,即十四世紀初。碑石出土於城基內,該寺毀於元末兵亂。

納希德·艾斯馬爾·穆薩丁重修東門外清淨寺。1956年,在泉州仁風門外東頭鄉掘獲一雙面阿拉伯文碑刻,其中一面陰刻六行阿拉伯文,譯為:“……這一高貴的大門,並翻新了它們……尊貴的納希德·艾斯馬爾·穆薩丁……此舉為贏得至高無上真主的喜悅和憐憫……(伊斯蘭曆)722年禁月12日(公元1322年,元至治二年)……在真主寬恕之下的……”該碑出土地東門外東頭鄉為宋元時期外國人聚居之地,曾發現20多方伊斯蘭教墓碑石和十幾座石墓蓋。伊斯蘭教徒在此建造清淨寺是可信的,該寺到元至治二年(1322年)由阿拉伯人納希德·艾斯瑪爾·穆薩丁重修。

世界著名清真寺

“清真寺”是阿拉伯語“麥思吉德”的意譯,原意為“叩頭的地方”,也稱“禮拜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儀式、傳授宗教知識的寺院的通稱。舉行星期五聚禮的清真寺則稱作“麥思吉德>賈米阿”,規模較小的清真寺則被稱作“穆薩倆”。清真寺是穆斯林社區的核心,是穆斯林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體現伊斯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之一。
阿克薩清真寺| 先知寺| 巴德夏希大清真寺| 扎耶德清真寺| 耶路撒冷遠寺| 耶路撒冷金頂寺| 費薩爾清真寺| 博而基亞清真寺| 泉州聖友寺| 東四清真寺| 伊瑪姆清真寺| 哈桑二世大清真寺| 阿加德茲清真寺| 愛資哈爾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倭馬亞清真寺| 水上清真寺| 朱梅拉清真寺| 印度尼西亞清真寺| 阿布達比清真寺| 科爾多瓦清真寺| 牛街禮拜寺 | 麥加聖寺| 化覺巷清真寺| 同心清真大寺| 台北清真大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