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遠寺

耶路撒冷遠寺

耶路撒冷遠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寺。又名阿克薩清真寺(al-Masjid al-Aqsa)。位於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城內。寺名源於《古蘭經》載穆罕默德一夜之間“從禁寺行到遠寺”(17:1)。

基本信息

簡介

耶路撒冷遠寺耶路撒冷遠寺

相傳在穆罕默德聖人復興伊斯蘭教以前,先知蘇萊曼始建。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初期確定為穆斯林禮拜朝向。638年,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征服耶路撒冷後重修。705-709年,伍麥耶王朝哈里發阿卜杜勒·馬立克·本·麥爾旺及其子瓦利德再一次大規模修建,使寺殿高88米、長90米、寬36米,有大理石圓柱53根,方柱49根。

1099年,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時將其一部分改作基督教堂,另一部分當作神廟、營房及武器庫。1187年,埃及穆斯林薩拉丁·阿尤布從十字軍手中收復耶路撒冷,隨下令修復該寺,重建了殿內“凹壁”並用彩石鑲嵌,同時修飾了圓頂。

1948年阿以戰爭發生後,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並陸續拆毀了周圍的大部分建築。1969年8月被焚,遠寺許多建築均遭到嚴重破壞,屬於歷史文物的宣講台也化為灰燼。

建築特色

耶路撒冷遠寺耶路撒冷遠寺

按伊斯蘭教廣義習慣說法,阿克薩清真寺是一塊崇潔的聖地,系指阿克薩清真寺、薩赫拉清真寺及寺周圍的廣場、建築物以至院牆的總稱。阿克薩清真寺在伊斯蘭教中極關重要,它不僅與先知穆罕默德升霄的故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且又是伊斯蘭教初期的穆斯林禮拜朝向。公元636年,哈里發歐麥爾來到耶路撒冷,與當地居民簽訂了著名的“歐麥爾信約”,信約肯定了古都斯城歸屬伊斯蘭教管轄,同時保證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宗教信仰自由和教堂寺院不受侵犯。

阿克薩清真寺建築宏偉,氣勢壯觀。禮拜大殿長90米,高88米,寬36米,內聳立有53根大理石圓柱和49根方柱相擎。圓頂和北門為11世紀增建。相傳哈里發歐麥爾率眾禮拜的地方―歐麥爾斯遺址,就在阿克薩寺殿偏東方向。

清真寺北門有1座高大的門廊,是阿尤布王朝素丹伊薩於1217年所建,由7個獨立的拱門組成,每一座拱門又與清真寺大殿的一扇門遙遙相對。寺前有“卡斯”水池,為人們禮拜前作小淨處。1948年以色列當局侵占耶路撒冷後,不斷拆毀阿克薩周圍的大部分建築。1969年8月21日又放火燒毀了清真寺的主要建築物,名貴文物宣教台化為灰燼,遭到阿拉伯人民和世界穆斯林的強烈譴責。

世界著名清真寺

“清真寺”是阿拉伯語“麥思吉德”的意譯,原意為“叩頭的地方”,也稱“禮拜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儀式、傳授宗教知識的寺院的通稱。舉行星期五聚禮的清真寺則稱作“麥思吉德>賈米阿”,規模較小的清真寺則被稱作“穆薩倆”。清真寺是穆斯林社區的核心,是穆斯林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體現伊斯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之一。
阿克薩清真寺| 先知寺| 巴德夏希大清真寺| 扎耶德清真寺| 耶路撒冷遠寺| 耶路撒冷金頂寺| 費薩爾清真寺| 博而基亞清真寺| 泉州聖友寺| 東四清真寺| 伊瑪姆清真寺| 哈桑二世大清真寺| 阿加德茲清真寺| 愛資哈爾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倭馬亞清真寺| 水上清真寺| 朱梅拉清真寺| 印度尼西亞清真寺| 阿布達比清真寺| 科爾多瓦清真寺| 牛街禮拜寺 | 麥加聖寺| 化覺巷清真寺| 同心清真大寺| 台北清真大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