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話劇院

河北省話劇院

中國話劇團體。原名河北省話劇團,建立於1953年4月。前身是由解放區的冀中民眾劇社、冀南文工團在1949年合併而成的河北省文工團。

簡介

河北省話劇院河北省話劇院

中國話劇團體。領導人郭維申伸、趙起揚。後來吸收了本省各專區、市文工團的優秀專業人員改建成河北省話劇團。第一任團長洪濤。1960年 8月擴建為河北省話劇院。第一任院長蔡松齡,副院長魯速。劇院隸屬河北省文化廳。

河北省話劇團是於1953年4月在河北省文工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60年改建為話劇院。建院五十年來,始終堅持黨的文藝方針路線,堅持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堅持深入生活,為人民服務,逐步形成了樸實自然、富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風格特色。

藝術成就

河北省話劇院河北省話劇院

建院30多年來,河北省話劇院致力於繼承和發揚中國話劇藝術的現實主義傳統,堅持深入生活,共創作演出了105個劇目。主要有《處處是春天》、《紅旗譜》、《邢燕子》、《兒童團》、《戰洪圖》、《艷陽天》、《張燈結彩》、《老八路與小哥們兒》等。其中,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劇目占多數,取得的成就也較為突出。如《處處是春天》在1956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獲演出二等獎;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紅旗譜》(集體改編,魯速、村里、亢克執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的獻禮劇目,它在話劇民族化民眾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為此,劇院曾於1960年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受到獎勵;反映人民民眾抗洪救災的《戰洪圖》(集體創作,魯速執筆)是參加1965年華北地區話劇、歌劇觀摩演出會的優秀劇目;獲1981年文化部頒發的“農村題材優秀創作獎”和1980~1981年全國話劇戲曲歌劇優秀劇本獎的《張燈結彩》(宋鳳儀、孟瑾創作)以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的藝術形象,較好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劇院充分發揮擅長於創作、演出農村題材話劇的長處,在話劇舞台上塑造了不同時期的中國農民形象,努力創造生活氣息濃郁、樸實、自然、富有激情的演出風格,贏得了觀眾的稱讚。劇院主要編導演出人員有:編導魯速、白鳳印等,演員村里、孫樹林、馬秀英、申芳、金珍、馬驥、苗平等。

建院後,劇院的藝術家們相繼創作演出了近130部戲劇作品,《紅旗譜》 、《戰洪圖》、《艷陽天》、《張燈結彩》、《處處是春天》、《邢燕子》、《老八路與小哥們》、《巧哥兒》、《八九雁來》、《夜深人未靜》等自創劇目,先後在全國及華北、河北省戲劇匯演中榮獲劇本、導演、舞美、演出獎。
為繁榮戲劇藝術,劇院將一批古今中外的優秀劇目搬上舞台,主要有《曙光照耀莫斯科》、《尤利烏斯·伏契克》、《釵頭鳳》、《桃花扇》、《劉胡蘭》、《西望長安》、《紅色風暴》、《雷雨》、《漁人之家》、《青春之歌》、《紅岩》、《年青一代》、《雷鋒》、《萬水千山》、《西安事變》、《基督山恩仇記》、《紅鼻子》、《絕對信號》等。
隨著影視業的發展,劇院拍攝了《心曲》、《殘局》、《花落無言》、《如果我當縣長》、《法繩》、《無名小卒》、《溪水情》、《郭隆真》等電視劇。劇院的許多優秀演職員相繼參加了國內外電影、電視劇、電視專題片的拍攝。

獲得榮譽

劇院曾先後有三出話劇進入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同志演出。1959年《紅旗譜》演出後受到朱德委員長等領導同志的接見;1965年《戰洪圖》演出後受到劉少奇主席等領導同志的接見;1984年《八九雁來》演出後受到胡喬木等領導同志的接見。

歷史發展

河北省話劇院河北省話劇院

五十年來劇院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其中有許多同志在全國戲劇界都是很有影響的,如著名編導洪濤、蔡松齡、魯速、宋英傑、孫德民等。以及著名演員孫樹林、村里、李仁堂等,還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藝術人才。他們用畢生的精力鑄就了河北省話劇院話劇事業的輝煌。全院現有一百多名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北分會會員,擁有高級職稱一百多名,歷年來有150人次分別獲國家政府獎。

說起省話劇院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根據梁斌小說改編的同名話劇《紅旗譜》。作為建國十周年的獻禮劇目,這部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的作品曾引起轟動,演遍了大江南北,並於1959年進入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領導進行了匯報演出,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及文藝界專家的讚揚。該劇演出歷時六年,並被改編成連環畫和電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可以說,《紅旗譜》的推出奠定了省話劇院的歷史地位。此後,《戰洪圖》、 《邢燕子》等一系列優秀劇目也相繼與觀眾見面,並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其中,《戰洪圖》與《八九雁來》兩齣戲也相繼進入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並獲得好評。
半個世紀以來,省話劇院湧現出了郭維、洪濤、魯速、蔡松齡、村里、孫樹林、孫德民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藝術人才,他們用全部的心血鑄就了省話劇院事業的輝煌。
●風格來源於豐富的生活
50年來,省話劇院始終堅持黨的文藝路線,堅持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全國話劇界獨樹一幟。
省話劇院院長、著名劇作家孫德民認為,省話劇院的藝術風格,突出地表現為民族化的道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濃郁鄉土氣息的題材特徵。民族化的道路,是指省話劇院在創作和演出中一直探索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戲中的主人公無不以犧牲奉獻的人格力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表現出一種令人盪氣迴腸的悲壯美。這種民族精神給戲劇帶來了獨有的性格色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是指創作上一直緊密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現實中人們的生存狀態、思想感情、願望心聲。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題材特徵,則是指省話劇院多年來一直以創作演出農村戲為主,曾被話劇界公認為農村戲是該劇院的強項,而且,劇院有一批獨具特色的“農民”演員,他們的表演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
孫德民表示,對一個劇院來說,有風格特色是長處。但是,還必須解決好藝術創新與繼承傳統的關係,要跟上話劇藝術發展的步伐,更新創作理念,塑造更多有血有肉的鮮活形象。
●讓省話劇院的牌子重新亮起來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新崛起的電視藝術的衝擊以及年輕人求新求美的心態造成觀眾群的斷檔,話劇不景氣的局面日趨明顯,省話劇院也不可避免地捲入了這場危機。在這種背景下,省話劇院自1985年以來曾努力排出幾十齣話劇,但這些戲加在一起也僅演出了百場左右,尚不及以往一齣戲的演出場次。自創劇目如《幽靈在黎明前聚會》、《桃花灣的娘兒們》、《郭隆真》,以及《洗澡》、《一兩牛奶》等十幾部小品,多則演出十幾場,少則只有三五場。1990年到1995年,劇院勉強排了兩齣小劇場話劇《情人》和《夜深人未靜》,也均未演出幾場。曾聞名一時的省話劇院進入了發展的低潮期。
1995年,為落實省委提出的“把河北建成戲劇強省”的戰略目標,劇院的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並決定“背水一戰、重振雄風”,排演了反映國企改革題材的《廠長————馬恩華》。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該劇推出後大獲成功,並榮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此後,劇院一鼓作氣,接連推出了自創小劇場話劇《巷道》、名著《雷雨》、紀念建黨80周年獻禮作品《李大釗》,均獲得了觀眾的好評。2001年,孫德民創作了反映森林公安題材的《秋天的牽掛》。該劇先後在河北、北京及東北三省演出百場,獲得領導和各屆觀眾的好評。並先後榮獲了“森林文化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省“文藝振興獎”等一系列獎項,成為省話劇院建院以來獲得獎項最多的一個自創劇目。
走出低谷,省話劇院靠的就是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和不斷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作為大眾的藝術,戲劇無疑需要市場。劇院人明確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在不懈進行藝術探索和創新的同時,眼光也始終盯住市場,以一種拓荒者的精神艱難開拓著話劇的演出市場。藝術進入市場,生命力才得以延伸,而變幻莫測的市場又是那么難以把握。既要去適應,又不能一味去迎合,劇院人為此確定了明確的方向:一是努力生產出精品劇目,以吸引和培養觀眾對話劇的興趣;二是把握觀眾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走到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中去。
辛勤耕耘就會有收穫。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省話劇院的品牌終於重新亮了起來,一系列精品力作再度來到觀眾中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劇場,細細品味話劇的甘醇。

多年來劇院一批藝術家在許多部影視創作中創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八十年代以來又有一大批中青年藝術人才在話劇舞台演出的同時,活躍在電影和電視領域擔任編劇、導演、攝像、美工、演員、製片等工作,取得了很多獎項,產生了很大影響,做出了很大貢獻。

縱觀河北省話劇院五十的歷程,一個從劇社、文工團成長起來的專業話劇院,從成長到壯大,從平凡到輝煌,經受了巨大的考驗,已成為在全國話劇界有重要影響的劇院,其藝術成就已榮登《中國戲劇年鑑》(1983年)和《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

全院同志們決心加強憂患意識和凝聚力,重視文化產業的革新,開拓進取,與時俱進,更新戲劇觀念,開拓話劇藝術的新天地,使我們的話劇事業煥發出新的光彩。

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

孫德民(一級編劇,代表作品《懿貴妃》、《十三世達賴喇嘛》)

宋英傑(一級導演,代表作品《邢燕子》、《張燈結彩》)

周村里(一級演員,代表作品《紅旗譜》、《戰洪圖》)

孫樹林(一級演員,代表作品《紅旗譜》、《戰紅圖》)

方瑞(一級演員,代表作品《雷雨》、《未來在召喚》)

楊燕春(一級演員,代表作品《紅旗譜》、《處處是春天》)

申芸(一級演員,代表作品《降龍伏虎》、《戰洪圖》)

金珍(一級演員,代表作品《張燈結彩》、《八九雁來》)

范艷華(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東方商人》、《她從畫中走出來》)

王淑英(一級演員,代表作品《女人》、《班禪東行》)

鄧印合(一級演員,代表作品《年輕的一代》、《廠長馬恩華》)

劉曉媚(一級演員,代表作品《青松嶺》、《紅鼻子》)等。

相關信息

河北省話劇院河北省話劇院

河北省話劇院創新思維解決人才匱乏難題

2010年春節期間,該院在新落成的兒童劇場上演的《海的女兒》、《灰姑娘》等四部經典童話劇,半個月零售票房總收入超過20萬元。該院副院長黃平安說,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於該院推出的人才創新機制。
省話劇院成立50年來,演出大型劇目近200台,《紅旗譜》、《戰洪圖》、《八九雁來》聞名全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省話劇院開始出現人才青黃不接問題。據黃平安介紹,該院沒有專業編劇、沒有30歲以下的青年演員,30歲到40歲的演員也只有三四個人,以至於許多劇目無法排演。“一次,劇院想排演《雷雨》,演周萍周沖的演員都50多歲了,非常尷尬。”
如何解決話劇人才匱乏問題?省話劇院決定借鑑外地先進經驗,向社會“借”人才。2005年和2006年,省話劇院成立了“河北省大學生藝術團”和“河北省社會青年志願者話劇團”,向大學和社會招收學員,由專業話劇演員對他們進行培訓。在此基礎上,2007年和2008年,省話劇院又開辦兩屆“簽約演員班”,培訓有一定表演基礎的學員80餘名,並同其中40餘名有發展潛力的學員簽訂了排戲契約。“不求所養,但為所用”,簽約演員的使用,不僅降低了成本,便於管理,而且突破了編制數額不足的局限,籌備了“人才庫”,有效解決了演員年齡斷層的現狀。
王珊是一名話劇愛好者,也是省話劇院的簽約演員,她曾參加話劇《油漆未乾》,童話劇《海的女兒》、《灰姑娘》等劇目的演出。她說,雖然收入不多,但簽約演員這種形式,讓自己實現了登上舞台表演話劇的夢想,內心對劇院充滿了感激。
人才問題解決後,該排演什麼劇目呢?劇院對省內演出市場及觀眾群進行了調研後發現,童話劇有著巨大的市場。“我省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達1000多萬,兒童劇團在我省的空白,使95%的少年兒童從未接觸過兒童劇。”省話劇院製作人於連增說,上海、北京等地兒童劇演出的火爆,給了省話劇院很大的啟示,經過反覆研討,最後劇院決定投拍兒童劇。

2007年9月,省話劇院以簽約演員為主要陣容創排了第一部童話劇《海的女兒》,市場反響強烈。隨後,該院相繼推出童話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綠野仙蹤》、《灰姑娘》。截至2009年2月,四部兒童劇演出46場,收入近百萬元。2010年春節,該院又在修葺一新的兒童劇場內舉辦賀歲兒童劇演出,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啟用簽約演員、排演兒童劇的探索初步成功後,省話劇院進一步創新思維,引進人才,打造藝術精品。他們邀請著名劇作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前院長劉錦云為劇院量身定做了農村題材劇本《日出而作》,並邀請川籍著名導演査麗芳進行執導。該劇公演後,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被稱為省話劇院近年來藝術水平最高的作品。前不久,該劇從全國眾多劇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第九屆中國藝術節。

全國知名話劇團一覽

話劇指以對話為主的戲劇形式。話劇雖然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但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話劇本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