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話劇團

內蒙古話劇團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成立於呼和浩特,是自治區成立最早的藝術表演團體之一。內蒙古話劇團五十年來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劇目三百餘台。

簡介

內蒙古話劇團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成立於呼和浩特,是自治區成立最早的藝術表演團體之一。她的前身系原綏遠省話劇團,而綏遠省話劇團是由綏遠省行政幹部學校文工隊及綏遠省軍區文工一、二團整編合併後的綏遠省文工團,吸收支邊的山西省總工會文工團部分演職員組建而成的。

1954年綏遠省建制撤銷,內蒙古自治區首府西遷至呼和浩特,遂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話劇團。1957年,內蒙古話劇團一度短暫遷駐包頭,當年返回呼和浩特。1962年4月,內蒙古話劇團吸收合併了包頭市文工團話劇團,正式遷駐包頭至今。“文革”中,分區軍管,劇團一度更名為包頭市話劇團,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撥亂反正,落實政策,於1979年恢復原建制,上劃自治區文化廳管理。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任務,自治區、包頭市兩級政府也分別規劃了建設民族文化大區和文化大市的目標,這為內蒙古話劇團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內蒙古話劇團將以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以建成代表自治區表演藝術水平的品牌文藝團體為目標,繼承光榮傳統,再創新的輝煌!

人員組成

這個由蒙、漢、回、滿、壯、達翰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各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有來自太行山區的抗日游擊隊隊員、有聆聽過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延安魯藝革命文藝戰士,有來自專業戲劇院校的大中專畢業生,還有從全國各地以及中央院團和部隊文工團支邊來到內蒙的文藝骨幹,是一支素質較高,在區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話劇表演藝術團體。

演出歷史

劇團的歷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演出的歷史。內蒙古話劇團從建團之日起,就肩負著黨的宣傳、教育人民的重任,五十年來,她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滿足人民民眾的文化需求,以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劇目為主,堅持反映時代的主鏇律,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劇目三百餘台。代表劇目包括《雷雨》、《日出》、《尤利烏斯、伏契克》、《把一切獻給黨》、《東進序曲》、《劉胡蘭》、《八一風暴》、《萬水千山》、《膽劍篇》、《紅岩》、《霓紅燈下的哨兵》、《焦裕祿》、《雷鋒》、《赤道戰鼓》、《蔡文姬》、《年青的一代》、《杜鵑山》、《救救她》、《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劇目上山下鄉,巡迴演出,足跡遍及十幾個省約100多個縣市,演出超百場的劇目就達三十多個,

五十年里,話劇團的演職員不斷深入生活,謳歌民族團結與進步,先後創作了《草原讚歌》、《包鋼人》、《席尼刺嘛》、《昨天的故事》、《森吉德瑪》等一批有影響的民族題材劇目。這些劇目如同杯杯令人沉醉的馬奶酒,又如同一碗碗飄香的奶茶,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厚重樸實的藝術風格,引起全區乃至全國同行的矚目,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彭真、烏蘭夫、鄧穎超、方毅、宋平、簿一波、喬石、布赫、劉雲山、彭佩雲等的親切接見。

歷史步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話劇團以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繁榮話劇舞台藝術為宗旨。創作了一批反映現代生活的新劇目,如《生活四重唱》、《春天的困惑》、《天地人》、《旗長,您好》等。這些劇目,無論其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邁上一個新的台階。其中《春天的困惑》參加自治區改革題材調演。榮獲優秀劇本創作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舞美設計獎、優秀表演獎和優秀演出獎。《旗長,您好》受文化部藝術局的邀請,到首都演出,獲得了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改革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使中國人從此走出貧困,改革也使話劇藝術面臨嚴峻的挑戰。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通俗文化的興起,人民民眾對文化生活選擇呈多元化趨勢,話劇這種劇場藝術的重要性相對下降。內蒙古話劇團同全國所有的同行一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為了話劇事業的發展,話劇團開始了話劇如何適應市場這一課題的探索,努力走出一條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的新路。

按照培養“四有”新人的要求,話劇團創作排演了《安徒生童話劇》、《擁抱太陽》、《我愛309班》、《馬蘭花》、《沙暴嗚呼》、《寶貝兒》等一系列兒童劇。為了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教育,話劇團還重新排演了《紅岩》。為了取得有關領導部門的大力支持,以擴大演出市場,話劇團創作演出了配合普法教育的《司法局長》,塑造先進模範人物的話劇《公僕李如剛》、《吳金印》、《鹿銜草》。其中《我愛309班》獲全國兒童劇新劇目評比三等獎,《司法局長》受文化部藝術局邀請到首都演出,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公僕李如剛》獲內蒙古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鹿銜草》獲中國人口文化獎銀獎。《吳金印》劇組,行程一萬多公里,從阿拉善到滿洲里,走遍了自治區的所有盟市。

獲獎

話劇團在努力探索話劇藝術適應市場規律的同時,為了適應藝術市場多層次、多品種、各種欣賞角度的要求,還積極組織了小品晚會、綜合性晚會占領市場。農村、牧區、車間、工地、軍營、學校都成為演出的場所。

話劇團創作排演的小品《招聘》等參加了全區第一屆戲劇小品比賽,獲得了演出一等獎,創作、導演、表演一等獎,常演不衰。小品《茶葉蛋》、《過生日》參加兩屆全國戲劇小品比賽,兩屆都獲了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方面,話劇團經歷了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路子越走越寬。通過協作合拍了《盜墓人》、《甜中情》、《錢放在哪兒好》、《麻痹》、《燃燒的太陽石》、《父親李如剛》、《沙海軍魂》等一系列劇目。有的在區內外獲獎,有的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所有這些合作,既鍛鍊了演職員。也從藝術力量,技術力量方面培養了劇團影視製作的能力。

人才培養

內蒙古話劇團的歷史,同時也是培養藝術人才的歷史。五十年來,先後四百餘人在話劇團工作學習過,內蒙古話劇團通過不斷地藝術實踐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包括民族演員在內的,在全區乃至全國享有盛譽的藝術家。他們為自治區和我們國的話劇藝術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自治區政府於1998年做出決定,對區直院團布局進行調整,內蒙古話劇團再度劃歸包頭管理,但劇團名稱保持不變。在包頭市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內蒙古話劇團在提高管理水平與體制改革方面不斷創新,人事制度、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不斷深入,制度建設、科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競爭激勵機制不斷加強,目前,內蒙古話劇團的職工隊伍日趨年輕,專業水平日漸提高,演出手段日益豐富,五十歲的話劇團充滿生機與活力。

全國知名話劇團一覽

話劇指以對話為主的戲劇形式。話劇雖然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但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話劇本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