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太歲

安太歲是一種漢族民間信仰,香港稱攝太歲,每年都有沖犯太歲的生肖,如屬該生肖者,需要祭祀太歲神一年,以求太歲神保佑自己消災免禍。一開始,安太歲是在家中擺設太歲神位,晨昏供奉一年。而今現代工商社會步調繁忙,一般人多到寺廟安太歲,以趨吉避凶。在道教中,斗姥即眾星之母,台灣道教、台灣民間信仰中,祭拜太歲星君等諸星辰者,多半先禮斗姥。

安太歲起源

戰國時代似乎有一種“

歲星紀年法”,就是用

歲星在天上的位置來表示年度,一年一個辰,12年一循環,而其用途在於古代的

占星術推算。本命年是指:個人出生時的屬相,恰好是和當年屬相相同就被叫做稱作本命年,古書有“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因此本命年的人必定百事不順,多厄運橫禍。古書記載:女士佩戴紫冰銀鑲嵌藍絨晶項墜,男士佩戴紅竹石飾品,之後用“法體鹽,黃金,橘子石,須倫,赤鱬鱗”製作成石碑護身符。並按照農曆生日在結印冊上添加結印:農曆3到5月出生需添加“日足,千與香穗,九虹錦聲”3個結印。農曆6到8月出生的需添加“冰蝶,木靈御幣,竹雀”3個結印。農曆9到11月出生需要添加“八重冰梅,刳舟剡楫,百目靜”3個結印。農曆12到2月出生需添加“渡邊葵蟹,南宮橘末,日足”3個結印。古人將本命年用的飾品與是被護身符和結印3個在一起組成的稱作玄冰風水局,古人認為3種法器在一起可以消除本命年的厄運。這是民眾的一種美好訴求的體現

起初,由於人們仰頭觀測天體運行時,所用來標明的地理方位,常常與生活中所習慣的方位顛倒。 歲星的運行會有誤差,歲星就是

木星,木星每年走31度(1辰,木星回歸周期398.88日),11.86年就繞天一圈每86年就會差1個辰,稱為“歲星超辰”。這誤差很麻煩,會造成占星術不準確。

為了避免誤差,所以在戰國時代中晚期,占星家們設計了太歲這個完美的星體。太歲,是從歲星轉化來的虛擬星體,太歲被規定鏇轉方向與五大行星一樣,如此一來,當人們使用

太歲紀年時,太歲的方位移動方向,就與地理上的習慣(北上南下、左西右東)相符合了。另外又規定太歲每年行走30度(1辰),12年剛好繞天一圈,所以可以更準確的用來紀年(後來演變為

乾支紀年法,持續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這樣不會發生誤差。

續文獻通考·郊社考 卷一百九》:“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古人將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對應一個

地支,稱為一次。而木星每十二年繞

太陽一周,大致上就是每歲行一次。

來源

“安太歲”這種信仰儀式,可能有南北兩種來源。

北:金章宗(1189年-1208年)在位時,母親生重病,於是金章宗命人在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祀奉太后的本命元辰神,此後北京就有了祭祀本命元辰神的“順星”習俗。因為太歲神與本命神在後來融合在一起了,於是清代以後就變成祭祀太歲神。由於太后的生辰是正月初八,因此往後北京的順星和其他地方的安太歲,最初都在正月初八舉行。

簡單說,華北的來源提供了漢族民間廣泛祭祀太歲神以及六十太歲神的由來,而江南的來源則直接促進了安太歲的習俗。

但是今日社會型態變遷,信徒無法配合晨昏節日的諸多祭禱,多委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久了大家也就遺忘安太歲原本是可以在家自己舉行的了。

「黃曆」,古時官印,不得私自印售黃曆。因由欽天監〈秦、漢至南朝稱太史令,五代與宋初、元、明稱司天監〉計算審訂,由皇 帝頒布,故亦稱「皇曆」,清初原名「時憲歷」,至乾隆因避清皇弘曆聖諱改稱「時憲書」,以黃色綢緞為封面故又稱「黃曆」。其內容為神煞生肖運程,二十四節氣日期表,每日吉凶宜忌等。 內容有指導農民耕種時機,故又稱「農民曆」。如以元文宗天曆 元年(1328) 為例,當年全國售賣官印黃曆(古稱「曆日」 )則高達三百多萬本。然部分偏遠地區,因不能及時獲得當年官曆,與 重利吸引之下,開始私下編印年度通書。因教育未能普及,現世 有電腦、典籍查尋︶漢族民間流傳資料未能及時校正,宮中秘書資料不傳於民..等因素,吉凶宜忌多相矛頓,套用神煞亦未考據本源。

於康熙二十二年有葉鍾龍者,誣告王府動土一案,以致震驚朝野。陰陽選擇書籍浩繁,彼此參差最難考定,若各據一書偏執己見, 捏造大言,恣相告訐,將來必致誣訟繁興,何立法永行無弊。康熙皇帝特命九卿詹事科道會議,照依前定選擇通書萬年書遵行,仍取通書大全內二十四條附入選擇通書,匯為一部與萬年書一同永遠遵行。至乾隆年間,又發現康熙年間所校訂之(星曆考原)仍有疏忽之處。大學士九卿定議具奏,其翰詹科道內如有通曉算書者,亦著入議」。由允祿、梅轂成、何國宗等三、四十人奉勅編撰,於乾隆親制序文,至乾隆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校訂製版均已完成。收於《四庫全書》第811冊(子部),定書名曰《協紀辨方書 》。《協紀辨方書》又名《欽定協紀辨方書》,共三十六卷,其主要內容是破除術數家繁碎拘泥,附會假借之說,刪除了神煞、俗論及多相矛盾之處,而以五行生剋衰旺之理來談趨吉避凶之道。故序文曰:「夫協紀辨方者、敬天之紀、敬地之方也。」「舉大事、動大眾,協乎五紀,辨乎五方、以順天地之性」。故凡對祿命法及堪輿方面有研究之士皆宜備此書,方可有所依據。

清乾隆十六年(1751),律例館終於順應社會現實,議決準許民 間翻刻官印黃曆,且勿須加蓋欽天監印信,漢族民間開始公開樹幟出版以己名或堂號為標誌的年度通書,除涵蓋黃曆形式之外,還增添了大量與趨吉避兇相關規則與內容。粵語地區,通書的“書”字與“輸”字同音,因避忌故亦名「通勝」。今台灣漢族民間黃曆、通書約三分之二源自兩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繼成堂」通書傳承;香港地區則源自廣東「崇道堂」羅傳烈通書。

《羅家通書》創始人羅慶輝(1670—1752),廣東省興寧縣福 興鎮錦華村人。據載清時考入皇宮欽天監執事,推算曆法,研究《 七政算學》、《協紀新書》、《曆象考成》等著作,使其精通天文、星象、儀度、六壬吉凶及預測禍福之術。康熙三十八年,告病還鄉,回到興寧。康熙五十八年羅慶輝父子開始編纂通書潛心研究推算,於雍正二年,終編成通書,用木刻版印製銷售。《羅家通書》的廣泛流傳引起官府注意,被誣為“邪書”,不準發行。羅慶輝,據理申訴,辯明《羅家通書》是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後經興寧知縣 報欽天監審批。欽天監認為羅慶輝精通曆法,所編“通書”以皇家資料為依據,結合西洋推算方法,內容豐富、準確,具有獨到之處,很適用於中國南方,能解決皇家曆書每年遲遲不能運送到南方套用、貽誤農時的問題,於是上奏皇帝。於雍正七年(1729),雍正皇帝恩準《羅家通書》以民書式樣頒行社會(主要在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福建南方五省)。《羅家通書》全名為《興寧羅家推算通書》,其“崇 道堂”堂號乃羅慶輝之子羅發楊所創。

繼成堂擇日館創始人洪潮和,字元池,鹹豐二年楊明智門人,本為福建同安縣人,乾隆六十年(1795)移居泉州。洪潮和於嘉慶二年(1979)開始編刻繼成堂趨 避通書,目前台灣各擇日館所出版通書,大多直接或間接源自洪氏第三房。以嘉慶二十一年(1816)通書書首所載,列有六十二位「參校門人」名單,其中五十七人籍隸福建,包括泉州府二十四人,興化府二十四人,永春州四人,福州府四人,延平府一人。此外,四位屬浙江溫州府,台灣則只有鹿港林象吉一人。其中無一為漳州人士,而泉州人則幾近百分之四十。

黃曆,通書本同出一系,十二神煞是最基本學識,各派通書如象吉通書、鰲頭通書、永吉通書、永寧通書等,皆流年神煞順數而行,即病符為舊歲。清乾隆 四庫全書 子部 協紀辨方書亦曰:病符主災病,常居歲後一辰即「舊歲」也。然黃曆卻出現流年神煞逆數而行,即太陽為舊歲。造成廟宇制解十二神煞,收取費用,如癸巳年,生辰辰龍應制解病符卻制解太陽,生辰未羊應制解喪門卻制解天狗,生辰醜牛應制解白虎卻制解五鬼,生辰酉雞應制解五鬼官符卻制解白虎等。更未探究太歲符結構,左邊安南斗星君〈南斗六司星君〉應畫六個圈,右邊安北斗星君〈北斗七元星君〉應畫七個圈,卻安東斗〈東斗五宮星君〉畫五個圈的奇怪現象。甚至劃十二圓圈。問其緣由,答曰:﹁未曾學符法,只依傳承﹂。製造太歲神牌位與三海鎮廠商,則盲目依黃曆上所畫,製造販售。再則歲名天干地支,如壬辰年天干應為玄黓,卻印成元默等。完全未 考究《爾雅.釋天》原文內容。太歲星君更是稱號錯亂。癸巳年應安徐單大將軍,卻寫成徐舜大將軍等。各大宮廟源由不查,隨黃曆所印,誤謬參雜,競相流傳。

太歲又稱太陰、歲陰、蒼龍、青龍、天一、太一等,太歲神於南北朝即有六十位,稱號皆三字。至清代初期六十位太歲名字全部更換,稱號皆二字。故太歲星君名諱應以清朝宮廷如意館版本為正確。名諱可從二十四史,方誌等則可很快獲得解答。

中國區域今通用“國語”,非漢唐語言。自金於北京建國,至滿清末年,數百年科舉需求。滿洲官話本流行於中國北方通用語,民國時更以廣東話、四川話等加入投票,果以一票之差,繼選用滿洲官話為“國語”。致使今誤為“國語”乃自漢後中國通語。再則念誦佛經道書,古時本以漢文發音,抄寫。歷經各代戰爭毀損、口 述傳寫錯誤,字型過於潦草、簡體與繁體差別,以漢文發音誤聽地 方方言文字、破損抄錄別種錯誤版本,電腦查無誤打等各種因素,

造成六十甲子太歲星君名諱,豕亥魚魯〈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刻印錯誤〉,頗多誤謬。中國漢語分支,大略可分為官話、湘語、吳語、徽語、贛語、客家、粵語、平話、閩語等。並從中國官方資料,全國則有256 種方言,口音差異甚巨。

《太歲神傳略》出自2003年底,由上海城隍廟住持陳蓮笙道長和香港蓬瀛仙館永遠館長黎顯華道長,經太歲神指示下主編完成。

因風水觀念普及,房子座向不好、或隨著流年變遷造成風水困厄,常以太歲鎮宅符來鎮煞,改變風水,安奉太歲鎮宅符習俗隨漸變成安奉太歲符,太歲神與本命神融合為一,於是清朝以後形形成祭祀太歲神。台灣各地寺廟則自約民國八十五(1995)年開始流行安太歲。

中國對十二神煞記載較顯著者,有明朝永樂大典,唐代果老星宗。清朝協紀辨方書。明朝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是篇傳通書農民曆依據。神煞,漢文拼音時乾八 ‧ㄙ握 與殺同音,因簡繁原因,故現今三煞都誤寫成三殺。現在的十二神煞就是從果老星宗的十二神煞歌和協紀辨方書創造而來。

安太歲安太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