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塢村

沈塢村

沈塢村位於浙江省諸暨市西北部,距城區17公里。由沈塢、楊塢、六景山腳3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沈塢。1949年前屬儒城鄉,1949年後屬次峰鄉,1956年屬上峰鄉,1958年屬上峰管理區,1961年屬上峰人民公社。現屬次塢鎮。1981年稱沈一大隊,1983年定名沈塢村。村莊坐落丘陵地區,三面環山,因所處山塢較深,稱深塢,又稱沈塢。1992年,有210戶、775人。以俞、陳、盛、丁姓為主。耕地380畝,山林3048畝,水面30畝。是年,產糧食266噸、茶葉600公斤、蠶繭300公斤,飼養生豬620頭,戶均飼豬2.95頭。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沈塢村沈塢村新貌
諸暨是浙江省四大石煤主產地之一,有6條石煤條帶;又為浙江省石灰等建築材料生產基地之一,有6條石灰石條帶。沈塢村位於桐樹塢~大岩寺一線的第一石煤條帶(C+D級儲量近7000萬噸,是諸暨石煤儲量和產量最大的石煤帶)和大橋~寨頭一線的第一石灰石條帶,是諸暨市用以製作水泥的石灰石主要原料產地之一。
沈塢村坐落在石灰石與石煤平行的礦帶之上,占有利用儲量巨大的廉價能源,生產優質石灰的地域之利。但歷史上石煤資源沒有被利用。1958年,全村有松柴灰窯6座。每窯平均生產石灰20噸,年產1000噸。以土法燒制石灰,每燒制1公斤石灰,消耗松柴1公斤,林木資源嚴重損耗。1965年,諸暨從江山等地引入以石煤燒制石灰的漏窯技術,才逐步以煤代柴。1965~1966年,村里先後興建2座漏窯。1970年,年產2000噸。1977年產量3000噸。是年,村集體收入2.7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83元。

經濟發展

沈塢村沈塢村領導視察
1982年,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由村集體承包灰窯,多獎少賠,憑產值上繳利潤。年末,石灰年產量上升到8000噸,產值44萬元,集體獲利潤4萬元。是年,村民人均純收入138元,超過全縣人均數。1983年,村新建灰窯1隻,採用集體責任承包形式生產。是年底,全村3隻灰窯共產石灰1萬噸,產值50萬元,利潤5萬元,全村集體積累增至12萬元。同時,村委會鼓勵村民興建個體灰窯,建窯費用自負,每隻灰窯上繳村集體1.5萬元。期滿後,灰窯歸村集體所有。其後,村內建成2座個體經營灰窯。
1992年,全村共有石灰漏窯5隻,職工250名,年產量3.35萬噸,產值118萬元,利稅22萬元。與1987年相比,職工人數增加1.5倍、產量增加1.13倍、產值增加78.8%、利稅增加1.2倍。產量年遞增16.37%,產值年遞增12.32%,利稅年遞增17.08%。

傳統美食

傳明代民間有發糕,因風味獨特,製作精美,又音諧福高,象徵吉利,遂成節日佳品。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蒸製發糕,用作點心,或饋贈親友,成特有風情。花色品種多樣,舊時多紅糖糕青糕,現時蒸製白糖糕、桂花糕、核桃糕、紅棗糕、大栗糕。西鄉詹家、團石一帶喜做敷有冬筍肉絲鹹味焙糕。發糕加工精細,選用上白糯米搭配粳釉米,浸數十天后,用水漂清米泔味,磨成細粉或米漿瀝乾。按比例加豬油、白糖、酒酵調成糊狀,置墊荷葉蒸籠。先溫熱催酵,待發至滿籠,旺火蒸熟。趁熱印花紋圖案,或撒敷紅綠絲、桂花等,塗麻油或菜油。色澤晶亮如玉,孔細似針,荷香撲鼻,食之糯而不粘,甜而不膩。舊時多為家庭製作,自食或饋贈。1959年後龍游食品廠等廠家加工應市。80年代起,配料更精細,色香味美,名聲大振。逢春節,外地人慕名紛往求購,食品飲食部門加工銷金、衡、杭、滬等地,供不應求。

村莊狀況

沈塢村沈塢村村貌
1978年前,沈塢是一個貧困山村。村民的年人均純收入,1962年為50元,1970年為72元,1978年為94元,低於全縣平均數。80年代以來,村里實行糧食和副業生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石煤、石灰石綜合利用的集體責任承包制。工農業總產值和集體積累年年增加。1992年與1980年比較:工農業總產值239萬元,增長7.5倍;稅利22萬元,增長10倍;村集體積累22萬元,增長6倍;村民人均純收入1402元,增長6倍。
集體積累增多,村黨支部、村委會有了改善村民生活的基礎和力量。1978年起,村民的農業稅、家庭財產保險費以及學生的學費和書簿費都由村集體支付。同時,村集體給每戶訂閱《諸暨報》1份,鋪澆水泥村道1000米,建造聯接外村簡易公路2000米,建造自來水塔4座,新建校舍1346平方米。1991 年,建立村電視差轉台,安裝了有線電視,成為諸暨市第一個電視村。是年始,對全村70位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養老金10元。1988年和 1989年,先後組織60名老人去杭州、瑤琳仙境等地遊覽。村內孤寡老人一名,享受五保待遇,除供應口糧外,每月發給養老金30元。
1979~1992年,村民新建房屋250間,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戶均新建房屋119平方米。1987年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1992年,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為100%,全部國小畢業生均升入國中。國中生鞏固率99%,畢業率100%。7~15周歲兒童入學率99.5%,16~18周歲青少年國中普及率95%。12年間,全村升入國中學生150名、升入高中學生17名,考入大專院校3名。1992年,全村擁有手扶拖拉機50輛、機車15輛、腳踏車350輛,戶戶有電視機和電風扇。
1987年,沈塢村被命名為紹興市文明村。

民風民情

牛三旦: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辦酒宴請本家、村鄰,分麻核給全村小孩。這天母牛要吃紅糖拌米飯,喝混有雞蛋、紅糖的黃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邊衣:女子服裝領、袖、右襟、褲管鑲花邊,衣袖、褲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鐲、項圈、耳環等銀飾品,戴形似犬頭帽子。男子穿對襟衣、大管直筒褲。婚禮上腰系新娘親手織彩帶。不論男女,都用藍布綁腿。現穿民族服裝的已不多。
嘗新米:新谷上場,要請長輩嘗新。由年紀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飯,用筷子把碗裡米飯挑一點桌上,以示年年有餘,然後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準將新收稻穀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觸。開鐮時,要割幾株稻頭、稻稈飼牛,讓牛嘗新。此俗今尚有。
草案:過去大多住茅鋪,築泥為牆,蓋稻草、茅草,稱“草案”。分三間,中堂屋,靠牆處擺祖宗香案;右廚房;左臥室。臥室上部用竹為筋,抹泥巴成泥樓,稱有泥樓臥室為“土庫”。現已無住草案者。
火爐塘:灶門前挖一長坑,叫火爐塘,供烤火用。天寒時待客、吃飯、對歌都圍坐火爐塘,故對來客要待其進廚房才致禮。除夕,要將一塊燒著的大柴根埋火爐塘熱灰中過夜,叫“煮過年豬”,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