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路頭村

丫路頭村

丫路頭村位於浙江省諸暨市城區西北的城郊結合部。原因坐落於諸暨到草塔、諸暨到三都兩條大路交叉處,叉口形似丫字,故名丫路頭。現紹(興)大(唐庵)公路與諸(暨)三(都)公路交匯於此。隸屬於城關鎮。1980年底,全村人口981人,耕地440畝。後因城區逐年擴大,土地征作城區建設用地,大批村民轉為非農業人口,到1992年,僅有耕地114畝、山林325畝、水面10畝。全村215戶、325人。主要姓氏為陳、酈、朱、孫。村民在80年代前,以種植水稻為業。1959年,畝產400公斤。1979年,畝產826公斤。1985~1991年,糧食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7%。1991年,80%的村民從事第三產業,村里把全部耕地承包給種糧專業戶,實行規模經營,免費供應村民口糧。1992年,糧食總產量505噸。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丫路頭村丫路頭村農民房進行整體拆除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丫路頭村是城郊幾個村中底子最薄、基礎最差的一個村。1986年,工商部門打算在原城關鎮建造一個小商品市場,丫路頭村黨總支得知這一訊息後,先後幾次去義烏小商品市場考察、調研,最後決定拿出村里幾年積累下來的46萬元資金,與原城關鎮政府合辦小商品市場。當時,有不少村民認為,義烏和杭州都有小商品市場,諸暨再辦一個小商品市場,做的肯定是虧本的買賣。
市場開辦頭一年,1500多個攤位最少時只有278個攤位開張營業,虧損9萬餘元。丫路頭村的領頭人沒有被暫時的困難嚇倒,而是積極與有關部門聯繫,在小商品市場建立貨運服務中心,設定各種職能服務網點,為糧油、電信、鐵路等部門開設分部提供方便。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小商品市場逐步走出困境,到1992年,市場利潤達100萬元。
丫路頭村先後通過無償出讓土地或出資形式,支持艮塔路、人民北路、朱公路、艮塔公園、鐵路艮塔立交、諸暨中學、實驗國小、市紅十字醫院等的建設。在支持城市建設的同時,丫路頭村和小商品市場周邊環境得到了改善,市場
丫路頭村丫路頭村
人氣越來越旺,商鋪和房子不斷增值。據保守估計,2007年全村公私房子租金收入就達800多萬元。
1999年,小商品市場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實施二期擴建工程。去年12月15日,新市場開業,攤位費收入達1700多萬元。2000年,丫路頭村與暨陽街道辦事處、梁家埠村投資6000萬元,建造了占地200畝的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了使市場早日形成氣候,市場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所有經營戶入場,一年內免收攤位費。這個決定的效應卻是:從2002年起到2005年,市場攤位費從100多萬元迅速增加到800多萬元。
除了興辦小商品市場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外,丫路頭村還建造了朱公湖市場參股南門市場等,擴張以商貿為主體的第三產業,既增強了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功能,也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經濟發展

丫路頭村丫路頭村商城
丫路頭村地處三叉路口,地理環境優越。80年代以前,雖然不斷抓以糧為綱,但依然是個窮村。1965年,在四清運動中,紹興專署所派工作組曾幫助村辦糧食加工廠、冬粉廠和鈑金廠,但均因缺乏適宜的發展氣候而停辦。80年代初,政府號召發展鄉鎮企業,村相繼創辦鈑金廠、鋼筘廠和食品廠。然因大批青壯年隨土地徵用離村就業,村勞動力大量減少,留下的多為老弱病殘,無法從事工業生產,加以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產供銷渠道難以打通,結果企業虧損停業。唯擁有客房50 間、床位100個的村辦暨陽招待所能獲利並安置了21名中老村民從事服務工作。
1984年,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發展第三產業,以商興村。當時,有些地方在改變人民公社體制、恢復鄉(鎮)人民政府建制的過程中,變賣集體房產,丫路頭村黨支部、村委會卻決定將下屬4個生產隊的1000多平方米集體房產由集體購買,用以發展第三產業。
1987年,村與城關鎮政府聯辦小商品市場,村長壽祖堯、副村長楊維苗負責籌建,年底竣工。市場占地30畝,建有雨篷1.3萬平方米,設攤位1500個,但由於市場設施不配套,設攤客戶最少時僅278位。1988年,虧損9萬餘元。是年,諸暨市進行紹大公路改道工程。改道後,公路從小商品市場門口通過。村黨支部、村委會抓住這一時機,動員57戶村民搬遷,騰出地盤建造鐵路立交橋,解決通路難點。村劃出10畝建房宅基,投入11萬元搞好三通一平(通電、通水、通路,平整土地)並出台先動遷、先優惠的政策,激勵村民動遷。1988年,改道竣工。年底,小商品市場設攤客戶即增至千個左右。同時,與市交通局聯辦客貨服務中心,備客、貨車30輛,解決客、貨運輸;劃出土地5畝,興辦實驗國小,解決村民和來小商品市場經商人員子女的入學問題。配套工程的完善,促進了小商品市場的發展。1992年,小商品市場產值159萬元,稅利167萬元,分別比1988年增加66%。村集體分成利潤36.6萬元,比1988年增加60%。1992年下半年,擴建小商品市場。年底,建成3層大樓1幢,建築面積900平方米,設攤1800餘個,主要經營服裝、小百貨五金、食品等。
1992年,村第三產業已粗具規模,擁有集體房產1萬餘平方米,年獲租利逾30萬元。1979年,全村農業產值不足萬元,工業產值2萬元。1992年,農業產值7萬元,工業產值74萬元。工農業總產值比1979年增加26倍,平均每年遞增28.9%。

福利事業

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把集體積累除了用於發展第三產業外,主要用於社會服務,增添公共設施和豐富村民的精神、物質生活。村里為村民安裝自來水、有線廣播和有線電視,成為諸暨市首批使用自來水和有線電視的村。
1986年起,實行社會保險制度,全村農戶由村集體投入房屋財產保險。60歲以上的老人,每季領取養老金50元。同年,實行入學補貼和獎學金制度。學生考取高中獎勵100元,考取中等專業學校獎勵300元,考取大專院校獎勵500元。1992年,村免費供應村民糧食每人每年220公斤,每人每年發放醫藥費100元。
村集體經濟的壯大,使丫路頭村成為諸暨市首富村。村民人均收入,1979年為141元,1992年達到2300元,增加15.3倍,年遞增率24%。1979~1992年新建房屋215幢、430間,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平均每戶建200平方米新屋1幢。村民家家有電視機、洗衣機、縫紉機,平均每人有一輛(台)腳踏車和電風扇。95%的農戶有電冰櫃、收錄機。
1986年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國中生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100%。7~15周歲兒童全部入學,16~18周歲青少年全部上了國中。1979~1992年,有百餘名學生升入高中,10名考入大專院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