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村

上京村

上京村位於浙江省諸暨市東部邊緣,距城區25公里。村莊坐落丘陵地區。地處趙家鎮腹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溪。東北接薦福寺,西南鄰夏湖村。縣二級公路趙家鎮至紹興蔣塢公路穿村而過。北宋時,胡氏家族從永康遷此定居。為紀念族人胡廣任金衢節度使,村名上金村。上京村是諸暨市革命老根據地,村口建有胡朗明等10位革命烈士紀念碑。村東北山麓薦福寺前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光緒進士、《國朝三修諸暨縣誌》編修陳聲墓。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上京村上京村村邊大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人嚮往首都北京,改金為京,稱上京村。1956年屬檀溪鄉,1958年屬檀溪管理區,1961年屬檀溪人民公社。1985年屬趙家鎮。全村835戶、2715人。多為胡姓。
全村耕地3000畝,其中水田1600畝,旱地中,桑園500畝、茶園400畝;山林6300畝,其中村管山林800畝。農業以種植水稻、大小麥為主,旱地主植桑、茶。自1949年以來,村區建有萬立方米水庫8個、山塘15個,其中東風等小(二)型水庫的建設,有力地改善了全村的農業生產條件,糧食產量明顯上升。1992年,糧食平均畝產800公斤,比1979年增加21.48%;總產1280噸;產繭110噸;茶葉50噸。

自然地理

上京村上京村
地處浙中內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較多,光照充足,年溫差大於同緯度鄰縣,小氣候差距顯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氣候特徵。氣溫年平均為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約1373.6毫米,降水日年均約158.3天,相對濕度約82%,日照年均約1887.6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5%。
主要礦種有30餘個。螢石大理石等,高嶺土、石墨、地開石、白雲石、黃沙等分布境內各處。有石煤、石灰石礦帶各6條,黃金礦帶3條,為浙江省有色金屬及建材礦產主要產地。

桑蠶經濟

上京村
上京村屬半山區,山地占全村總面積的82.7%。山地紅壤和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利於栽桑、種茶。早在本世紀30年代,已有種桑養蠶的傳統。因生產條件和單家獨戶生產方式的限制,當時繭產量不過50公斤左右。60~70年代,雖有較大發展,但終因農民積極性沒有真正調動起來,總產量不過300多公斤。1981年,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黨支部、村委會制訂鼓勵村民種桑養蠶的政策。明確規定:種桑養蠶的農戶,每種活一株桑苗村里補貼0.20元,桑苗歸種植者所有。這一規定使村民定了心,以空前的熱情種桑養。一個冬春,全村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新種植桑苗20多萬株。是年,全村繭產量增到500擔。自1987年開始,繭產量連年穩定在1000擔以上。1991年創下1670擔的歷史記錄。蠶繭產量占整個趙家鎮的13,產值達70萬元。1992年,戶均養蠶種2張。就諸暨市而言,蠶繭產量數原楓橋區,而楓橋區數上京。1985年,楓橋區成為錢塘江以南第一個蠶繭萬擔區。上京村則是楓橋區蠶繭數量最多、產量最高的村。
上京蠶農技術水平高,有12人獲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蠶農有的被近至鄰村、遠至江西弋陽聘為蠶桑技術輔導員,鄰鄉每年都要到上京購買桑苗。1976年,趙家鎮興辦檀溪絲廠、諸暨第四綢廠,與上京養蠶業的帶動直接相關。

礦產經濟

上京村葉蠟石
上京村富藏葉蠟石高嶺土絹雲母,礦區面積廣闊,南北兩礦區總長4公里左右。經地質部門勘探,礦體寬5~25米,高品位礦石含二氧化矽44~48%、三氧化二鋁30~38%,儲量50萬噸,中品位、低品位儲量500萬噸。
50年代後期大辦鋼鐵,上京村附近的山地曾開採礦石,用作小高爐的耐火磚材料。大躍進運動結束後,採礦中止。1985年,村黨支部、村委會在研究經濟開發時,憶及這一地下寶藏,組織40多人的開採隊上山,以手工進行露天採掘。當年開採礦石500噸,產值不到2萬元。次年,村黨支部、村委會加強領導,組成兩副班子,一副班子抓礦業,一副班子抓農業和其他工作。1986年底,工業產值上升到12萬元,以後連年成倍上升。1987年起,上京村葉蠟石礦和高嶺土廠與浙江省粘土公司聯營,進行技術改造,從露天開採轉為井下作業,從手工開採改為半機械化操作,並投資100萬元,引進礦石粉碎、精選設備,建立了化驗室,使產品質量大有提高,產品從塊礦出銷轉為塊礦、粉礦並銷,資源套用範圍亦從作水泥、陶瓷無鹼玻璃、耐火材料的原料,擴展為填料和塗料原料。1992年,開採礦石2.5萬噸,產值123萬元。8年間,產值每年遞增80%。主要產品葉蠟石和高嶺土塊礦及粉礦由暢銷北京、四川、湖北、江蘇、浙江到遠銷日本、義大利、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節日民俗

春節通常除了年夜佳肴要準備外,通常還準備年糕發糕八寶菜、粽子在上京不僅是端午的節日必備,也是過年的常備,各地還略有不同,而年夜守歲是主要的內容,通常是要到12點才放鞭炮來辭舊迎新的!壓歲錢還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愛。
元宵除觀燈外,通常要耍龍燈
清明節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種以米粉為原料的大餃子。這個節日要掃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釀則是這個節日的主飲,另外還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門花樣不少。端午是當地人頗為重要的節日,故時小孩還都要穿肚兜帶斗笠,這就是由一個典故《王志斬蛟》所帶來的習俗。
立夏時值農忙,農俗有吃麥餅、燒餅、油條的習俗,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莧菜,正當時的上時菜。

村莊狀況

1992年,村工農業總產值413萬元,比1989年的113萬元增長2.65倍,每年平均遞增54.03%。參加礦業生產和運輸的村民有300餘人,占勞動力的40%。村民人均收入1200元,比1979年增加3.36倍。村民個人擁有拖拉機70輛、運輸汽車3輛。
1979~1992年,村投資70多萬元修建了一批公共設施,其中公路2000米、水塔2座、校舍900平方米、排灌渠道3000米、機耕路4000米。村民新建房屋532間,建築面積1.76萬平方米,戶均51平方米。
1989年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1992年,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為100%,99%的國小畢業生升入國中。國中生鞏固率98%、畢業率99.5%。7~15周歲兒童入學率97%,16~18周歲青少年國中普及率7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