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黃小米

沁州黃小米,又稱“沁州黃”或“吳閣老”,這是因為清朝康熙年間在朝做官的大學士吳(王典)首先發現,而得此雅號。沁州黃不僅形體金黃,味道香美,而且營養豐富,經過有關部門鑑定,它所含的脂肪量、蛋白質、可溶性糖類的含量,都高於普通小米。它與山東金鄉縣的金米、章丘縣的龍山米,河北蔚縣的桃花米,並稱為我國“四大名米”。因而常常在北京農業展覽館展出,也曾在廣州交易會和印度國際博覽會上贏得好評。

基本信息

簡介

沁州黃小米 沁州黃小米

說來還有段有趣的故事呢!相傳300 年前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連廟裡的和尚,老百姓也無暇施供了。在沁州檀山上的古廟裡,住有一個和尚和他的幾個徒弟,都是受苦人出身,為了產糧度日,就把附近貧脊的山坡地開墾出來,種上“糙谷”。不料,經過幾年馴化,所種糙谷發生了神奇的變化,變得米色蠟黃,顆粒圓潤,晶瑩明亮,吃來軟綿噴香。不同尋常的是,用這種米熬稀粥,鍋邊不掛米粒,悶飯、蒸飯不就菜也越嚼越香,遂取名“爬山糙”。在朝做官的吳閣老,聽說家鄉出了“爬山糙”,就想親口品嘗,證實一下。他到檀香山廟裡品嘗之後,果見名不虛傳,就把“爬山糙”的名稱改為“沁州黃”,並帶回皇宮進貢給康熙皇帝,康熙很愛吃。慈禧太后也喜吃用“沁州黃”熬出的八寶粥。從此,“沁州黃”聲名大振,幾乎年年成為貢品,供給朝廷享用。

本地人誇起自己的土特產,就會念出這樣的口頭禪:“沁縣三大寶,雞蛋、瓜子、吳閣老。”其中第一寶雞蛋,雖各地都有,可是沁州雞蛋非同一般,其特點是皮紅,個大,蛋清多,蛋黃小,蛋黃小如紅棗。第二寶南瓜子,個大,仁肥,含油量高,當地常把它作為出門的乾糧。而第三寶吳閣老 ,因他第一個發現沁州黃 ,久而久之,約定俗成,他的名字成了“沁州黃”的代名詞。

黃河流域是穀子的故鄉,我國穀子栽種的歷史相當久遠,西安半坡村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里就有盛穀子的陶罐。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馴化選育,迄今已培育出了 16000多個品種。沁州黃,就是其中的一個最特殊的品種,它擇土性很強,只適宜在山區瘠薄幹旱的土地生長,集中在沁縣次村鄉檀山一帶的土地上(所以又稱檀山黃),而且沁州黃種植施用的羊糞做肥料,既不用化肥也不用其他動物的糞便。而別處引植,到了下一年就完全退化。其中的原因,農學家們正在探求。

產品特色

“沁州黃”是一個特殊品種,與一般作物宜種在肥沃土地不同。“沁州黃”只長在沁縣慈村鄉檀山、王朝、石料、鈔溝等十幾個自然村,約1000多公頃的土地上耕種,每公頃產量約1500公斤,總產量達37萬多公斤。有人曾把“沁州黃”引種到外地種植,第一年尚有“沁州黃”的特色,第二年就會變種。據化驗分析,沁縣這一帶含有特殊物質的深褐色黏性土壤,耕種時既不能施磷肥,也不能施氮肥,否則就會減產。
“沁州黃”不但煮飯味美甜香,營養價值也高於一般小米。當地百姓稱其為“金珠子”,並且有一句民諺:“金珠子,金珠子,金珠換不來沁州黃。”據專家分析,“沁州黃”得益於獨特的氣候、土壤,沁縣地處太行山深處,古諺云:“萬峰環列,氣候早寒”。也就是由於這種特殊的地理、氣候,特別適宜穀子的生長發育,因此,“沁州黃”也谷香味濃,其所含脂肪、可溶性糖類、粗纖維、蛋白質含量均高於普通小麥、大米等。

獲得榮譽

“沁州黃”小米從明嘉靖到清朝末期,一直被列為宮廷貢品。1919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清朝政府參賽的"沁州黃"奪得金獎。新中國成立後,曾多次作為我國的地方名產參加廣州國際交易會、印度國際博覽會,受到外商青睞。1986年4月在石家莊全國賽米會上被評為一級優質米,榮獲“全國最佳小米”稱號。1988年4月又在河南洛陽全國賽米會上再次奪魁。

種植情況

“沁州黃”小米雖然好吃,但卻難種,它有個特殊的“性格”,一般作物宜於種植在肥沃的土地上,而“沁州黃” 卻宜於在山區貧瘠乾旱的土地生長;一般作物可施用磷肥、氮肥,而"沁州黃"只能在次村鄉的十幾個村的一萬六千畝土地上種植,並又以王朝、檀山嶺、石科、砂溝、東莊五個村的質量最好。各地為了引種“沁州黃”,曾經分析次村鄉料槳石的深色褐色黏性土,但當沁州黃引種到外地具有相同土質的土地上種植,下一年就完全退化。近年來,山西省農科院和沁縣組織力量,進行"沁州黃"穀子的擴種試驗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很大成就。報載,"沁州黃"的產地已由原來檀山一處引種到全縣20餘處,附近縣以及外省有幾十個縣引種"沁州黃"。畝產也已達到500斤以上,超過原產量的三倍。質量方面,也由於注意了引種點與原種點水土、種子、肥料等的科學管理,大部分引種點的米質經測定超過原有米質。2002年組建成立了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公司,圍繞片區綜合開發,推廣特色種植技術,培育良種,提供種植技術服務,建立精米生產基地,適應市場發展要求,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標準,保住傳統名牌,將"沁州黃"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為當地民眾謀福利。到目前,“沁州黃”集團已建成兩個"沁州黃"純種繁育基地,一個加工總廠和四個加工分廠,生產、加工、包裝設備齊全,集團資產總值由原來的3萬元,增長為1000萬元。同時產品已申請了原產地域保護目錄,與公司簽訂種植契約的農戶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種植管理,"沁州黃" 小米正以其綠色、安全的優勢走向全國各地的市場。"沁州黃"歷史上曾由民間走進皇宮,現在再由"皇宮"走向民間,成為發展山區經濟和人民飲食海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民諺

在晉東南一帶,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話:“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換沁州黃。”晉東南地區的沁縣古為沁州,“沁州黃”是這裡出產的一種小米,顆粒小,金黃色,被當地人稱為“金珠子”。它是穀子家族中最特殊的品種,用真正的金珠子都不肯換,可見其珍貴了。

盤點山西省特產

 山西,位於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山西的土特產繁多,較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老陳醋、清徐葡萄、平遙牛肉、晉祠大米、沁州黃小米、恆山黃芪、長治黨參、柳林紅棗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