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中

湖北漢劇丑角。13歲入漢口老“天”字科班習“五醜”。出科後,搭草台班在省內鄉鎮演出。同治十二年(1873年)搭漢口福興班,嗣後於光緒三年赴荊沙演出,紅極一時。返漢後聲望倍增,復搭福興班,任當家醜角,與任天全、鄭萬年同享盛譽,為漢調四大台柱,四人名字組成的“天中天全,太平萬年”成為一時膾炙人口的俗諺。後與任天全同任福興班管事。1901年與余洪元、陳旺喜、賽黃陂等和京班名伶汪笑儂、呂月樵、沈月來、七盞燈等首次在天一茶園創京漢同台演出,盛極一時。1917年受聘於小“天”字科班,任管事和教師。

基本信息

汪技藝全面、精深,文武戲不擋,且有“絕活”。擅演文丑戲,飾《掃秦》中的風波和尚、《審陶大》中的陶大、《廣平府》中的李虎、《收癆蟲》中的濟癲、《賣棉紗》中的張古董,均為時人稱道。在《紅書劍》中飾禁子,表演欲謀殺海沖時驚惶失措的神情,臉上肌肉掣動,手腳顫抖,活靈活現;《天雷報》中扮張婆,把張婆思子成疾、身體衰老萎縮的形象和悲切的心情,通過身沉矮襠、腿彎膝屈、手腕顫抖、棍不落地、掙扎奔走的連貫動作,表現得真切感人;《小姑賢》中飾婆婆,把對媳婦百般挑剔和對女兒溺愛的兩副臉面表現得瞬息萬變,令人忍俊不禁;《活捉三郎》中飾張文遠,身段靈活,行走如飛,體現懸空提影的絕技,為同輩名伶所欽佩。其武丑戲有《盜雞》、《盜甲》、《盜杯》等,竄、蹦、跳、縱、翻、打,動作敏捷,身輕如燕,落地無聲,而“翻椅盜甲”、“人架橋”均為其特技絕招。因久跑鄉班,熟悉各河派戲路,且戲德高尚,在任管事時,善於排憂解難,使班內各河派演員能合作演出,故該班成為行當齊全的大班子。汪晚年還帶病教戲,為培養後代竭盡心力。

出生:1847年,農曆丁未年

逝世:1918年,農曆戊午年

漢劇明星

漢劇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舊稱“楚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其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二黃”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主要由漢調藝人創造、發展,並與“西皮”合奏,從而開創了以西皮、二黃為主的皮黃聲腔系統。漢劇在嘉慶、道光年間進入興盛時期,科班迭起,名角輩出。並依流行地區劃為襄河、府河、荊河、漢河四個路子。
吳天保| 余洪元| 陳伯華| 程彩萍| 鄧敏| 董瑤階| 李彩雲| 李青| 劉順娥| 盧玉華| 馬婭琴| 譚志道| 陶菊蓉| 陶珍珍| 徐倩伶| 汪天中| 錢西河| 方月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