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元

余洪元

余洪元,男,湖北漢劇著名演員,工末,生角。生於1875年,卒於1937年(又一說生卒年為1876-1938),又名金保,字丹圃,祖籍湖北鹹寧,生長於沙市。他在湖北成為一代漢劇宗師,觀眾尊稱為“漢劇大王”、“漢劇泰斗”。1927年在演出時突然中風,遂脫離舞台。武漢淪陷前,偕妻返鹹寧故鄉,晚景淒涼。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余洪元:漢劇藝術大師、“余派”老生的創始人。

余洪元 余洪元

余洪元(1875—1938年),原名金寶,字丹圃,沙市區人。

他幼年常至玉菊班玩票,學習楚調(漢劇)藝術,拜“荊河派”前輩、名胡雙喜為師,技藝漸精。

1 900年赴漢口,入名醜袁一苟主持的:“福星班”搭檔 。飲譽各茶園和春酒堂會。他研究“漢河派辦名 任天全的演唱功夫,匯荊河、漢河二派為一流,並廣泛吸收其它名家的表演技巧,終於創造出“深邃勁、淳厚優美”獨具風格的“余派"表演藝術,被漢劇界同行尊為“漢劇泰斗”。

1 911年,著名京劇老生汪笑儂至漢口與他在“天一茶園”首創京、漢合演,遂結成摯友。

1923年,黎元洪任國民總統,余洪元領銜赴京舉行助賑公演。余主演《群英會》飾諸葛亮,唱功字正腔圓,做功惟妙惟肖,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讚譽為“活孔明”。“時代”唱片社為

他製作了《喬府求計》、《興漢圖》、《李陵碑》等唱片。

1926年,余洪元被推舉為漢劇公會會長。他一生未納徒傳授,然“余派”表演藝術影響深遠,至今仍被視為漢劇老生正宗。

從業經歷

他曾拜胡雙喜為師,兼取任天全等名家之長,融會貫通,獨樹一幟。光緒末年,名馳荊州沙市一帶,後至漢口演唱,享40年盛譽不衰。民國初年,京劇、漢劇一度合班,他與汪笑儂同台演出,相得益彰。

他嗓音寬洪圓亮,藝風質樸,以腔帶情,尤擅袍帶戲。擅演劇目:《興漢圖》、《喬府求計》、《六部審》、《李陵碑》、《狀元譜》、《群英會》、《四進士》、《盜宗卷》等。

其父在沙市經營飯館,家道富裕。洪元嗜漢劇成癖,常至菊班玩票。17歲父亡,家業凋敗,遂以“票友”下海,入江湖草台班獻藝為生。一年後,入漢劇同樂班,先後拜名伶胡雙喜與賀四為師,技藝精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到漢口,入以袁心苟為管事的大福興班,演於潮嘉會館,才華初露,為各行幫會首賞識,但自覺能戲不多,復下鄉搭“草台”,在荊州一帶演出。

磨鍊經年,重返漢口,演於天一茶園,聲譽日隆。其時京劇演員汪笑儂、呂月樵、沈月來、七盞燈等來漢,武漢觀眾對京劇還很陌生,余洪元遂與汪天中、李彩雲、賽黃陂、陳旺喜等與之同台,首創京劇、漢劇合演的先例。在此期間,汪笑儂、余洪元二人在藝術上結為摯友。汪在文學和聲韻學上頗有素養,余在這方面受益不少;汪則學習余之糅腔及湖廣音韻等經驗。此外,余按汪的路數改革《張松獻圖》的傳統演法,將張松不開臉改為俊扮,從此定型。

成就及榮譽

1920年同傅心一等組建漢劇公會,當選為會長。

1921年湖北遭水災,余購大米20石,船運鹹寧,賑濟鄉梓。同年,漢劇分會應黎元洪之召進京義演,余在《興漢圖》中飾劉備、《群英會》中飾諸葛亮,成其絕活,深受北京觀眾歡迎。黎元洪親書“急公好義”金字匾額一方,以彰漢劇公會義舉;另贈“慷慨悲歌”金字匾額一方,褒揚余洪元。

1929年余同牡丹花、大和尚、吳天保等組成福興班赴上海丹桂第一舞台演出,余演出《興漢圖》、《四進士》、《失印救火》等戲,轟動上海灘。京劇名伶周信芳看了《四進士》中的“偷書”、“公堂”兩折戲,深為敬佩,並向其學習《四進士》的表演。

余嗓音寬厚、嘹亮、圓潤,在唱、念上都具有極深的藝術造詣,能融唱念為一體,使人感覺唱似乎說,念近乎唱。他發音準確,節奏感強,韻味濃郁,善於根據各個劇目中不同人物的要求,以聲傳情,聲情並茂地表達劇中人物感情。其《喬府求計》、《興漢圖》、《李陵碑》、《七星燈》、《打侄上墳》、《法場換子》、《文公走雪》、《四進士》、《盜宗卷》、《龍舟會》、《六部審》等劇,均膾炙人口。尤其是《喬府求計》一劇,武漢三鎮街頭巷尾競相學唱,就連京劇演員來漢演出《拾黃金》一劇,也要摹仿其中的幾句唱腔。

余不墨守成規而善於創造,如《李陵碑》的原詞為:“兵不到,子不歸,好似箭穿心”,他改為:“望兵兵又不到,望子子又不歸,好一似狼牙箭,穿只在我我的心”,運用添字、斷腔等藝術手法,構成一句一腔,一字一味,句句有韻味,唱腔鏇律連中有斷,斷而又連,情意纏綿,恰似日常生活中衰老之人說話一樣,跌宕起伏,委婉感人。余派唱腔成為漢劇鼎盛時期的翹楚,豐富和充實了漢劇藝術。時代唱片社曾為他灌制了《喬府求計》、《興漢圖》、《李陵碑》等劇唱片。

漢劇明星

漢劇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舊稱“楚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其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二黃”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主要由漢調藝人創造、發展,並與“西皮”合奏,從而開創了以西皮、二黃為主的皮黃聲腔系統。漢劇在嘉慶、道光年間進入興盛時期,科班迭起,名角輩出。並依流行地區劃為襄河、府河、荊河、漢河四個路子。
吳天保| 余洪元| 陳伯華| 程彩萍| 鄧敏| 董瑤階| 李彩雲| 李青| 劉順娥| 盧玉華| 馬婭琴| 譚志道| 陶菊蓉| 陶珍珍| 徐倩伶| 汪天中| 錢西河| 方月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