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守天

汪守天阿訇帶領蘭州靈明堂全體穆斯林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大力開展生產自養活動,在自行規劃、自行設計、自力更生修建靈明堂拱北的同時,積極植樹造林,綠化、美化荒山,並熱衷於民族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扶貧濟困,捐資助學,贏得了省市區各級黨委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蘭州五星坪靈明堂拱北管委會自1986年成立以來,多次被評為蘭州市宗教界“四好”活動先進集體和市、區級綠化先進單位,2006年5月又被甘肅省伊協評為“五好清真寺”;汪守天阿訇本人先後被評為蘭州市統戰系統先進個人、臨夏回族自治州尊師重教先進個人、東鄉縣捐資助學先進個人、蘭州市護林防火先進個人,甘肅省伊協1997年度“五好阿訇”,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工程先進個人。

人物簡介

守天阿訇回族,帶領蘭州靈明堂全體穆斯林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大力開展生產自養活動,在自行規劃、自行設計、自力更生修建靈明堂拱北的同時,積極植樹造林,綠化、美化荒山,並熱衷於民族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扶貧濟困,捐資助學,贏得了省市區各級黨委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蘭州五星坪靈明堂拱北管委會自1986年成立以來,多次被評為蘭州市宗教界“四好”活動先進集體和市、區級綠化先進單位,2006年5月又被甘肅省伊協評為“五好清真寺”;汪守天阿訇本人先後被評為蘭州市統戰系統先進個人、臨夏回族自治州尊師重教先進個人、東鄉縣捐資助學先進個人、蘭州市護林防火先進個人,甘肅省伊協1997年度“五好阿訇”,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工程先進個人。

人物生平

自力更生 艱苦創業

1984年,落實政策時,具有遠見卓識的汪守天阿訇深明大義,將拱北遷上五星坪臥牛嶺。
當時的臥牛嶺,坡陡溝深,貧瘠乾旱,一片惡劣、荒涼。汪守天阿訇帶領廣大信教民眾,憑著對真主的無比虔誠,以頑強的鬥志和毅力,挖窯洞,搭草棚,支帳篷,用僅有的兩輛小驢車作為運輸工具,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之旅。
1985年,五星坪拱北開始動工修建。為了減輕信教民眾負擔,汪守天阿訇號召大家開展以寺養寺活動,用當時僅有的1萬元現金從新疆買回5頭奶牛、6隻綿羊,辦起了養殖場和小磚廠。
經過多年的發展,五星坪拱北資金日積月累,加上信教民眾的捐贈,已經十分雄厚。他們相繼購置了卡車、推土機等設備和工具,為拱北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美化環境 建設拱北

汪守天阿訇和信教民眾的吃苦耐勞精神逐漸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和同情。經過多方奔走疾呼,蘭州市七里河區林業局提供了優質樹種並派來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政府的支持極大地激發起大家的積極性和鬥志,改造荒山面貌的步伐日益加快。?

1992年夏,五星坪拱北自籌資金5萬元,市、區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投資26萬元,在拱北溝打了一眼機井,修了一座蓄水池。1998年他們又自籌7萬元資金,修建起一座250噸位的高壓貯水塔,敷設上水管道700多米,從而徹底解決了整個拱北人畜飲水、修建工程和綠化用水問題。這些年來,五星坪拱北在周邊山坡和溝溝坎坎累計植樹60餘萬株,綠化面積達1400多畝,栽植了雲杉、塔松、側柏、垂柳、槐樹和桃、梨、杏等果木4萬餘株,還從洛陽等地引進牡丹、芍藥等名貴花卉達2000多株。養殖場目前已發展到奶牛120多頭,羊700多隻,僅鮮奶一項,日收入就達1500元。1999年夏,他們自籌資金42萬元,全部用水泥鋪設拱北溝道路1.2公里,既方便了拱北交通,又惠及周邊居民和單位。
這些年來,沒讀過一天書的汪守天阿訇親自規劃拱北藍圖,籌措修建資金,邊建邊想,邊想邊建,午朝門、三華門、抱廈、禮拜大殿、八卦亭等建築相繼在臥牛嶺矗立起來。整個拱北占地面積約4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1.9萬平方米,拱北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樑畫棟,磚刻木鏤,斗拱飛檐,結構精妙,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典型的中國古典建築風格,成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伊斯蘭教拱北建築群和獨特景觀。2006年3月,蘭州市旅遊局正式批准將蘭州五星坪靈明堂拱北確定為蘭州市十大旅遊景點之一。

扶貧濟困 捐資助學

有著博大胸懷的汪守天阿訇,作為蘭州靈明堂第三任教長,生活態度一貫十分嚴謹,衣食十分儉樸。他親自掌管拱北近兩億元的資產,有時經手現金多達數萬元,但自己卻始終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煮洋芋、漿水面,通訊和交通工具全拱北就僅一部普通台式電話,至今沒有專用小車。然而,這些年來,只要他得知哪裡有難,他就會毫不吝惜,慷慨解囊。
1991年初,當東鄉縣第一中學修建教學大樓發生資金困難時,汪守天阿訇毅然從並不寬餘的拱北修建資金中挪出3萬元,捐給該校,並發起籌備成立了東鄉縣第二中學教育基金會,被推選為基金會名譽會長,他又帶頭捐資1萬元。現該基金會基金總額已達200餘萬元。同年上半年,他又提出倡議,動員在蘭東鄉藉人士為該校募捐28萬元。1991年9月,東鄉縣政府和東鄉縣第二中學分別給蘭州五星坪靈明堂拱北贈送了“造福桑梓”和“捐資助學”兩幅匾額。
1996年以來,五星坪拱北先後給蘭州市榆中縣小康營鄉東山村移民戶、北山受災區、天水張家川縣和青海省民和縣貧困山區的穆斯林民眾捐款4.8萬元。給七里河區西園街道小街巷治理、蘭州穆斯林公墓區公路和東鄉縣唐汪川民族團結路、唐汪-達板段公路修建工程、唐汪集鎮建設合計捐資28000多元。
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洪澇災害,汪守天阿訇帶頭捐款1萬元,信教民眾紛紛慷慨解囊,合計捐款3.1萬元,為災區獻去拳拳愛心。
2003年5月,在抗擊“非典”鬥爭中,汪守天阿訇代表本堂全體教友,率先捐資1.23萬元,以示對“抗非”一線醫護人員的慰問。在他的倡議和帶動下,蘭州市五大宗教團體及部分宗教活動場所,紛紛慷慨解囊,合計捐款108800元,充分表現了蘭州市宗教界危難見真情的愛國主義精神。
2005-2006年,在蘭州市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的“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中,汪守天阿訇又先後捐資4000元。

愛國愛教 顧全大局

1926年4月,汪守天阿訇出生於甘肅省東鄉縣唐汪川一個貧苦的穆斯林農民家庭。青年時代,他像許多宗教界知名人士一樣,也曾身陷囹圄,受過不公正的待遇,身心受到很大摧殘。但他依然執著地熱愛著自己的祖國,矢志不渝地篤信著伊斯蘭教。
蘭州靈明堂的信教民眾總人數達20多萬人,主要分布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陝西、山西、河南等7省區。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汪守天阿訇帶領堂內廣大信教民眾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曲折艱難的歲月。這些年來,他一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教內教外從不說不利團結之言,從不做不利團結之事,不斷加強同其他清真寺、拱北和教派的聯繫、溝通,搞好團結協作,在維護蘭州地區政治安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甘肅省政協常委、西道堂教長敏生光先生感其所為,特以《滿江紅.靈明頌》相贈:靈明弟子,履天命,虔誠謹慎,步前塵。堅忍磨練,屢渡難關。繼往開來,續垂統,承前啟後振樂園。非等閒,開山闢地基,慰先賢。教同宗,逢盛世,情切切,意綿綿。暮年展宏圖,美飾山川。重建彩閣玲瓏殿,弘揚教義潤心田。謁拱北,松濤伴經聲,綻新顏。

人物職務

汪守天阿訇現榮任甘肅省九屆政協委員、蘭州市十屆、十一屆政協常委、七里河區一至六屆政協常委、七屆政協副主席,中國伊協委員、甘肅省伊協副會長、蘭州市伊協會長、蘭州市五星坪靈明堂拱北管委會主任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