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清代經學家]

江永[清代經學家]

江永(1681~1762)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皖派經學創始人。字慎修,又字慎齋,安徽省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人。生員出身,晚年入貢。博通古今,尤長於考據之學,深究《三禮》,撰《周禮疑義舉要》頗有創見。於音韻、樂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述甚多,《四庫全書》收其所著書至十餘部。戴震、程瑤田、金榜等皆其弟子。

基本信息

簡介

江永江永

江永(1681-1762)清經學家、音韻學家。字慎修,婺源(今屬江西)人。通《三禮》,曉樂律。所著有《周禮疑義舉要》、《禮書綱目》、《律呂闡微》等,均為闡釋經學之作。其學以考據見長,開皖派經學研究的風氣。又精於音理,注重審音,所著《古韻標準》,定古韻為十三部。又著有《音學辨微》、《四聲切韻表》,論述等韻學及韻書中分韻的原理。

年二十一,為縣學生。三十四,補廩膳生。六十二歲成歲貢生。好學深思,博通古今,專心《十三經注流》,長於步算、鐘律、聲韻,尤深於《三禮》及天文、地理之學。嘗偕友人入都,時開三禮館,總裁方苞以經術自命,舉冠禮婚禮數條為難。江永從容詳對,方苞為折服。沒後,朱筠督學安徽,重其學,以江永從祀朱子於紫陽書院。著述甚富,“其言深博無涯涘,昭晰群疑,發揮巨典,探聖賢之秘,而參天地人之奧”(馬其昶《皖志列傳稿》)。通詞曲,其論黃鐘之宮,頗有新見。著有《周禮疑義舉要》七卷、《儀禮釋宮增注》一卷、《禮記訓義釋言》八卷、《深衣考誤》一卷、《禮書綱目》八十五卷、《儀禮釋例》一卷、《春秋地理考實》四卷、《群經補義》五卷、《鄉黨圖考》十卷、《律呂新論》二卷、《古韻標準》四卷、《四聲切韻表》一卷、《考訂朱子世家》一卷、《近思錄集注》十四卷、《算學》八卷《續》一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另有《律呂闡微》十卷、《讀書隨筆》十二卷、《音學辨微》一卷、《河洛精蘊》九卷、《推步法解》五卷及《七政衍》、《金水二星發微》、《冬至權度恆氣注歷辨》、《歲實消長辨》、《歷學補論》、《中西合法擬草》各一卷。

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二、《清史列傳》卷六八《儒林傳下》一、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戴震《江先生永事略狀》、錢大昕《江先生傳》、王昶《江慎修先生墓志銘》、江錦波、王世重《江慎修先生年譜》。

人物經歷

江永,徽州府婺源縣人,其曾祖江國鼎,善行顯揚,人稱“江善人”。祖父江人英,父親江期寄籍江寧縣學庠生,淹通經史,為當世知名士。江永生於寒儒世家,6歲能寫下數千言日記,讀私塾時遍求當地藏書之家,誦讀了十三經的正文和註疏。他學而不厭,過目能誦。21歲考取秀才,之後便無心博取功名。27歲開始以教書為業,先後在婺源大畈、江灣,城郊宜園、七里亭;安徽休寧山斗、五城;安徽歙縣紫陽書院等地開設學館收徒授業。嘉慶時期的著名學者戴震、金榜皆從其為師受業。江永曾與戴震書曰:馳逐名場,非素心。戴震在《江永事略狀》中贊:“蓋先生之學,自漢經師康成(即鄭玄)後,罕其儔匹。”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33歲的江永補廩膳生。中年,他曾連遭兩次打擊,一是其兒因病無錢求醫夭折,二是其妻不久憂鬱而亡。喪妻失子的不幸,使江永陷入極度悲痛之中,以致提督學政召升他人太學時,他也力辭不赴。

步入中年後的江永開始厚積薄發,進行治學,著書立說,41歲,寫成《禮書綱目》88卷。54歲寫成《四書典林》30卷。60歲以後,江永進入著書立說的黃金時期。他將宇宙萬物比作一個“丸”,“弄丸”即是研究探索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因而江永為其書房取名“弄丸齋”,自號“弄丸主人”,專意編著書籍。乾隆七年(1742年),61歲的江永開始充當貢生。但他絕意仕進,終身未踏仕途。如他在應編修程恂延請游京師講學時,深為當時躋身高位的三禮館總裁方苞、編修吳等人所敬重,感嘆“先生非常人也”當時,有許多人推薦江永為官,但他不受名利的蠱惑,力辭免。一年後毅然返鄉,後又多次被薦,都推辭不就。到晚年,江永已漸從禮學轉向國小(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天文、歷算的研究,學術思想日臻成熟,他的許多著作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於是在徽州、在他的周圍,十個經歷了長期積累和磨礪的新學術流派——皖派樸學,開始形成。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夏曆三月十三日,81歲高齡的江永因心力交瘁,病逝於家鄉江灣村。葬於江灣西南七華里湖山村後山“將軍奪弩”地,錢大昕、余庭燦、劉大等為之撰傳;戴震撰事略狀;王旭撰墓志銘。

個人成就

江永治學特點突出表現為“經世致用”。“經世致用”在學術上即如實地把握研究對象,科學地探求真理,使其為世所用。他受顧炎武“凡文之不關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思想的影響

努力從古書中尋求對現實有用的東西,以所學所識於世有所裨益。在治學之道上,江永要求做到“博”、“精”、“新”。所謂“博”,就是要“博通古今”,要“廣摭博討”、“蒐集散見”。所謂“精”,就是要“精深研究”,以“窮其理”而“辨其微”。所謂“新”,就在於“有所創新”,切忌“固守前人之見”而“止步不前”。在具體方法上,他提倡“比勘”,就是要“善排比”、“勤考釋”、“重辨微”,只有這樣,才能“比之細”、“考之詳”、“釋之精”、“辨之深”。生平致力經學音韻學理學。他通《三禮》,所著有《周禮疑義舉要》、《禮書綱目》、《律呂闡微》等,均為闡釋經學之作。其學以考據見長,開皖派經學研究的風氣。又精於音理,注重審音。所註疏的《十三經》,對“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精思博考,發現前人所未發現之處。乾隆初,儒臣篡修《三禮疏》,禮部取江永所著《禮經綱目》考訂,並請江永赴京答解疑義。他長於比勘,所著《古韻標準》一書,對研究中國古韻有重要創見。其所著《古韻標準》定古韻為十三部,又著有《音學辨微》、《四聲切韻表》,論述等韻學及韻書中分韻的原理。

他精通中西曆算,更服承朱熹之學,取陽儒陰釋各家之說辨析校正,深究力行,以“孝、悌、仁、讓”為先。

生平趣事

三杯酒兩饅頭

江永曾在鄉里某富戶做教書先生,平日書房危坐,讀書撰文,喜怒不行於色,起居,飲食皆說定數,常掛嘴邊,富戶漸厭之,藉故辭退,修不在意,欣然而逸。次年重陽節,富人大宴賓客,修恰過其門,富人邀之,修說“此是定數也”,富人大笑,說他又犯病了,修不言,拉富人入書房,從櫃底拿出一寸許紙條,上有詩一首“三年賓主歡,一日遽分手,尚有未了緣,明年九月九,邀我賞茱萸,酌我三杯酒,數定且歸休,口啖兩饅頭”。

會逛街的石頭

江永平日少與人交往。唯和同村程翁關係密切,程翁精於奇門術。一天,二人在酒館喝酒,深夜醉歸。半路上,程翁發話:“今晚月色優美,你我何不乘興入城一游?”修面帶難色說:“夜已二更,還有十多里路,一去恐怕今晚難回”。程翁順手一指路旁一塊石頭說:“此石今晚也要進城,難道你我還不如石頭走得快嗎?”,永聞言笑著說:“的確如此,不過石頭明天中午才能返回。”此時正好有個走夜路的人聽到二人對話,十分好奇,心想:“難道石頭還會走路嗎?”等江程二人走後,就守在石頭旁想看個究竟。過了一會,看見一個擔酒人走來,擔子前重後輕,行走不便,見路旁有一石頭,就停下搬上擔子輕的一邊,挑著石頭進城去了。第二天中午,挑酒人返回,果然又將該石頭擔了回來,丟棄在原處。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令眾人驚詫不巳,都疑江程二人為活神仙。

提攜後進

江永的同鄉有一名叫戴正的年青人,才華出眾,聰穎敏捷,讀書過目不忘。他聽說修如此神算,十分仰慕,跑到江家想投門拜師。恰遇江永不在家,等候之時,讀起了江永的易學藏書,江永三天未歸,戴也只好在修家讀了三天書,江永回時,戴見恭敬地行拜師禮,江永也不推辭,詢問其讀書結果,戴說:“已爛熟於胸!”,江永又問:“會運用嗎?”戴說:“還未嘗試”。一天,師徒二人田壠散步,見一黃牛與黑牛抵角相鬥,江永問:“哪頭牛會勝?”,戴說:“黃為土,黑為水,土當克水,黃牛應勝。”江永說:“非也,此時時令為初冬,今天日乾支是壬子,水旺土衰。當黑牛勝”,不久,果然黑牛勝了黃牛。江永對戴說:“學易不能拘泥一格,貴在融會與變通,這樣才能通達自然造化之玄機”,戴聞之,當下大悟。此後學業見長,名聲在外,巳盛於老師。雍正初年,有大臣薦修入朝,世宗下旨召見,提問試之,江永跪於庭,戰慄不已,口不能言。大臣忙又向世宗推薦戴正,戴卻口若懸河,評古論今,談天說地,頭頭是道。世宗聞之大悅,問戴道:“你與師相比。誰才更高?”戴說:“不能與師相比”。世宗又說:“你老師才能如高於你,為何卻不能回答我提的問題?”戴說:“老師年事巳高,耳力不濟,如論真學,實勝小臣萬倍”,世宗對戴正謙讓態度大為讚賞,御筆一揮賜,封戴為翰林學士

人物紀念館

江永故居位於江灣古街道北沿,坐落在北門街96號處,距離“東和門”不足一箭之遙。舊居現已不復存在,於1985年由其後裔在原址拆舊建新。其舊宅乃是一幢坐北朝南的徽派建築,三開間兩廳堂結構,初為3層,後削改成2層。東西兩廂房相對,閣樓寬敞,可以跑馬,前廳東側附有店堂,後廳也有天井,此處被闢為講學堂,清代總督阮天曾題木製牌匾“受經堂”懸於堂中,現該匾依然為當今屋主收藏,並懸掛於廳堂之處。為了紀念江永,這位江灣出的一代積學宿儒,江灣鎮政府出重金買下位於江灣北門街58號處的民居加私塾式的徽派建築———德慶堂。該建築與江永的故居同屬一個時期的清代建築,外觀是兩幢結構完全一致的並立宅第,實際是一戶人家。宅前辟有一處院牆間隔成小院落,其地面用青色鵝卵石砌成圖表。兩屋正面門罩均嵌有古樸磚雕構件。東西兩宅內廳廂房窗欞及雀替斗拱均由精美的木雕相嵌而成。西單元的三開間曾被主人闢作私塾,延請師尊授教子女讀書。正是由於其有私塾的房間結構,最終選定其作為江永紀念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