氽師鄉

氽師鄉

余師鄉地處鎮安縣西南60公里處,是縣城通往西南一鄉兩鎮和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的交通要道。境內氣候宜人、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

基本信息

簡介

余師鄉地處鎮安縣西南60公里處,是縣城通往西南一鄉兩鎮和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的交通要道。全鄉轄8個行政村,43個村民小組,2208戶,8055人,總面積189平方公里,有土地面積282233畝,其中有耕地面積14740畝,基本農田8122畝。境內氣候宜人、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全長40公里的小仁河,順河而上,步步有景,四季如畫,72道關山,道道山奇峰怪石峭,神秘莫測,天然形成的瀑布,氣勢磅礴。有中原突圍壯烈犧牲的11名烈士陵園,上游有千米峽峪黑龍潭,有巧奪天工、奇峰怪石燕子岩。源頭四海坪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古樹參天,是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景區。

貫穿鄉全境的小仁河畔有古代石拱橋與當代石拱橋相映成趣,成為余師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鄉內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鐵礦、鉬礦和化石粉等礦產分布廣、儲量高,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近年來,縣委、政府和縣級各工作部門十分關注並大力支持余師的發展,基礎建設項目全面開始啟動,發展的態勢初步顯現,余師集鎮面貌大有改觀。以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以興鄉富民為目標,大力發展板、蠶桑、核桃、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產業。全鄉發展板栗47萬株,桑129萬株,茶葉3588畝,中藥材7090畝,魔芋1020畝,核桃822畝。全鄉經濟總收入已達281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633元。

其中主導業和特色產業收入已占全鄉經濟人均收入的60%以上。以鄉集鎮建設為龍頭,大搞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實現了全鄉村村組組通大電,80%的民眾戶通電話,90%的農戶看上了有線電視,徹底改變了鄉容村貌。目前,全鄉上下人心一致,社會穩定。

經濟

氽師鄉氽師鄉
近年來,氽師鄉鄉黨委、政府以經濟強鄉、生態興鄉、開放活鄉為戰略,以強化基礎抓重點、改善環境爭投入為思路,狠抓“戶均一頭牛、一畝經濟作物、一人外出搞勞務,人均一頭豬、一隻羊、一畝經濟林”的“六個
坪河鄉”強鄉富民工程不放鬆,“十五”末實現了經濟跨越式發展。2005年底,全鄉經濟總收入達到1685萬元,人均純收入實現1466元。糧食總產量2284噸,人均保有糧食389公斤。勞務輸出1354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85萬元。

2006年的奮鬥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加快發展第一要務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抓住結構調整、項目帶動、最佳化環境等重點環節,堅定不移地實施“經濟強鄉、生態興鄉、開放活鄉”強鄉富民工作戰略,逐步建起一個經濟特色鮮明、社會環境和諧、人民生活殷實的新關坪。年底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300萬元,比2005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15元,比2005年增長50元。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350噸,力爭實現人均400公斤。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在鞏固通鄉公路公賑列養成果的基礎上,爭取18公里通鄉油路工程和17座便民橋立項。建成鄉政府周邊及腰莊河村兩個工賑移民集中搬遷點

公路通村率100%,通組率98%;自來水入戶率82%;移動基站和“村村通”工程基站先後建成開通;九年一費制中學和關坪衛生院正在進一步擴建之中。

目標

氽師鄉氽師鄉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計畫的第一年,全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以扶貧開發總攬全局,以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帶動,旅遊開發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目的,按照穩定農業調結構,強化基礎抓重點,改善環境增投入的發展思路,加快發展農村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發展蠶桑、板栗、旅遊、中藥材、茶葉等五大支柱產業,開發生態礦山資源,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加快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和集鎮建設,加大科技興教和人才培養力度,治理和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搞好招商引資,確保全鄉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努力創建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

到2010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900萬元,年均增長10.7%;農業生產總值達到3100萬元,年均增長10%;農村經濟總投入達到4800萬元,年均增長12%;糧食總產穩定在3500噸左右,人均純收入達到2300元,年均增長7%,固定資產累計達到2400萬元,徹底實現經濟強鄉目標

環境

氽師鄉氽師鄉
氽師鄉境內氣候宜人、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全長40公里的小仁
關坪河鄉河,順河而上,步步有景,四季如畫,72道關山,道道山奇峰怪石峭,神秘莫測,天然形成的瀑布,氣勢磅礴。有中原突圍壯烈犧牲的11名烈士陵園,上游有千米峽峪黑龍潭,有巧奪天工、奇峰怪石燕子岩。源頭四海坪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古樹參天,是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景區。貫穿鄉全境的小仁河畔有古代石拱橋與當代石拱橋相映成趣,成為余師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鄉內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鐵礦、鉬礦和化石粉等礦產分布廣、儲量高,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近年來,氽師鄉縣委、政府和縣級各工作部門十分關注並大力支持余師的發展,基礎建設項目全面開始啟動,發展的態勢初步顯現,余師集鎮面貌大有改觀。以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以興鄉富民為目標,大力發展板、蠶桑、核桃、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產業。全鄉發展板栗47萬株,桑129萬株,茶葉3588畝,中藥材7090畝,魔芋1020畝,核桃822畝。全鄉經濟總收入已達281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633元。其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收入已占全鄉經濟人均收入的60%以上。以鄉集鎮建設為龍頭,大搞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實現了全鄉村村組組通大電,80%的民眾戶通電話,90%的農戶看上了有線電視,徹底改變了鄉容村貌。目前,全鄉上下人心一致,社會穩定

鄉鎮建設

氽師鄉氽師鄉
氽師鄉首先是瞅準項目,科學布局,力促農業產業化。氽師鄉189平方公里的面積里,有效耕地13410畝,其中90%以上的土地海拔都在1200米以上,以前農民們除了外出打工,就只有廣種薄收了,今年來,鄉黨委政府根據地域特點,瞅準市場,合理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將坡度在20度以上的區域,適宜種煙有地方全部種煙,不能種煙的地方栽桑養蠶,同時,結合對界河市場及當地民眾生活習慣的調查研究,將河道平地改種蔬菜雜果,改變了以往“有勞廣種田,無勞眼不羨”的傳統模式。今年全鄉種植烤菸1800畝,同比去年增長70%,可實現產值200多萬元,養蠶550張可實現產值50萬元,菜果30畝200餘株實現產值20萬元。其次是突出重點,加大投入,力保農業高產高效。為打造現代高效農業,確保農業產業又快又好地發展,靈龍鄉安照項目帶動戰略,積極搭乘各項惠農政策快車,先後爭取各路資金1000多萬元,用於產業區水電路訊建設,止目前,已完成村級公路改造及硬化22公里,高壓電網改造2處60多公里,水塘水窖73個管網58公理,建移動通訊塔2處,為農業產業化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區域經濟突破展開了好局

氽師鄉按照“保穩定、促發展、關注民生”的原則,結合“百日活動”氽師鄉黨委及時成立了以黨委主要領導為總指揮的專項工作指揮部,下設以科級領導為組長的7個工作隊,一個專項工作辦公室,實行一個科級領導包一個村,一個鄉鎮幹部扛一個組,一個村幹部聯繫10戶的方式深入到全鄉12843戶民眾家中進行摸排,逐戶進行登記簽名,對摸排出的問題能當時解決的就地解決,不能解決的另造冊登記,並當場落實責任人及辦結期限。同時,成立了以鄉紀委牽頭的督察組,加強對此項的督辦,並設立舉報箱一個,公布包括鄉黨政主要領導電話在內的舉報電話3部,自覺接受民眾監督。全鄉7個村、42個組都能充分利用這一載體,加大對三排查三落實工作的宣傳及措施落實。目前,全鄉共召開各類矛盾排查工作會議8場次,開展農用車司乘人員及特種作業人員培訓會9場157人次,刷寫各類標語49條,辦板報8期,處理各類問題56起(件),在全鄉範圍內營造了濃厚的工作氛圍,形成人人關注穩定,穩定從人人做起的大好局面,從而為鄉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寬鬆和諧的平台

鄉鎮地區

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居住地相對也很多,現在就讓我們認識一下這些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