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汞自然村

永汞自然村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缺乏投入資金,科技含量不到位。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高優甘蔗產業和高優園為主。

基本信息

簡介

進村公路進村公路

永汞自然村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省鎮和平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勐省鎮東邊,距離村委會1公里,距離鎮6公里。永汞自然村以佤族為主,其中佤族356人。國土面積2.61平方公里,海拔980米,年平均氣溫22.00℃,年降水量2200.00毫米,屬亞熱帶乾熱河谷氣候類型。適宜種植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1,319.00畝,其中人均耕地3.70畝;有林地100.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8人。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甘蔗為主。

經濟

永汞自然村2008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3.5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2.00萬元,占總收入的86.16%;畜牧業收入1.92萬元,占總收入的2.2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頭,肉牛11頭);漁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9%;林業收入0.70萬元,占總收入的0.08%;第二、三產業收入6.70萬元,占總收入的0.8%;工資性收入8.00萬元,占總收入的9.5%。農民人均純收入1,914.00元,農民收入以甘蔗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5人,到省外務工55人。

基礎設施

民居民居

永汞自然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91戶飲用井水,有9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9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3.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戶(分別占總數的3.3%和3.3%)。永汞自然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11輛,機車1輛。永汞自然村的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87.0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8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4畝。永汞自然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土木結構住房。永汞自然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永汞自然村現有農戶91戶,共鄉村人口356人,其中男性182人,女性174人。其中農業人口356人,勞動力267人。到2008年底,永汞自然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80人,參合率78.65%;享受低保2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鄉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永汞自然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1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文化教育

永汞自然村小學生就讀到和平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勐省鎮中學。永汞自然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6.00公里。目前永汞自然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0人,其中小學生0人,中學生0人。永汞自然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個、圖書室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0個。

基層組織

永汞自然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5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缺乏投入資金,科技含量不到位。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高優甘蔗產業和高優園為主。

村務公開

永汞自然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1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60萬元,有固定資產5.4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佤族

能歌善舞的民族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純樸善良、熱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這裡的人民也不例外,至今這裡仍沿習佤族傳統的風俗習慣:有佤族婦女自織的用棉線縫製的佤族傳統服飾,有美味可口的雞肉爛飯,香鮮不膩的烤乳豬、古樸獨特的手抓飯、香醇美味的佤山水酒等佤山風味,保留著在節假日圍著篝火打歌或為遠方客人唱歌敬酒的民間傳統藝術。這裡有享譽省內外的佤山旅遊景點:“濃郁佤族特色的民俗村;絢麗多姿的彩壁畫長廊;遮天蔽日的董棕林;絕時奇觀的天坑地縫;千姿百態的小石林;佤族歷史文化的烙印—崖畫”等等。

宗教祭禮

剽牛祭祀佤族的宗教祭禮活動很多,大的活動一般與節日聯繫在一起,而小的活動一般不定期、不定時、不定數,並多以家庭為主。過去,除了祭社供神外,還有全寨性的砍木鼓、獵祭人頭、賧虎豹等。

木鼓是佤族的吉祥物。砍木鼓是全寨性的活動,主砍木鼓家要殺豬剽牛,煮飯供全寨人吃,因此能砍木鼓的一般是比較富有的人家。從砍木、拉木到木鼓鑿成敲響將近個把月,村民要每家每戶送大米、鹽巴、水酒給主砍木鼓的人家作為禮物。選定那家主砍木鼓後,就選擇吉日,選派幾個有經驗的壯漢去森林裡選木料,選中了就回家敬告老人;第二次再去觀察所選的樹是否被雷擊過,樹幹上是否有穴洞;第三次才由頭人、老人、主砍木鼓的人家及幾十個壯漢一起去砍木鼓。砍木鼓時要注意大樹傾倒方向,一般倒向村寨方向最好。大樹砍倒後,斷成一截兩米長的樹段,將它放置在較平處。

第二天,全寨所有健康的男子都去拉木鼓樹,婦女有的煮飯送飯,有的還跟男人一起拉。拉木鼓樹要直路,樹上坐著一位善於辭令的男子,他在木鼓樹上吆喝,大夥迎合高呼。拉木鼓通常是兩天才拉到家,第一天拉到半路,讓樹在半路歇一晚上,在兩頭打上樹樁,如果樹將朝寨子的那棵樹樁攆倒為最佳。木鼓樹拉回寨子後,要請一位巧匠當師傅,七八個木匠動手雕鑿,一般要10天左右才雕鑿完工。鑿完敲響了,全寨人要慶賀一番,主砍木鼓家要拿出一條經過挑選毛純的黃牛,舉行一次最隆重的“砍牛”儀式。砍牛前,先將備砍的黃牛拴在牛頭樁上,砍牛人裝扮成女性,上纏包頭,下圍裙子,祈禱完畢便長刀一揮,使勁把黃牛的後腿一刀砍斷,牛倒下後隨即將牛尾巴砍斷,扔在主砍木鼓家的屋脊上,然後搶肉者一擁而上,剎時間一條活生生的黃牛便剩下斑斑血跡。主砍木鼓的人家忌食這牛肉。木鼓以紅毛樹、樺桃樹為最好。

剽牛祭祀獵祭人頭按照慣例,砍了木鼓後就要獵人頭來祭,社神才使地方平安,保佑糧食豐收。獵人頭是全寨性的活動,老人、頭人殺雞占卜後選擇吉日,派幾十個壯漢去獵取人頭,獵獲人頭後要儘快返回寨子,走到離寨子不遠外就鳴槍高呼,寨子裡的頭人得知獲得人頭後就敲鑼擊木鼓,敬告村民不要上山下河。然後由頭人、老人帶紅包頭、一碗米、一個雞蛋到指定地點迎接人頭。將紅包頭戴在人頭上,把米粒、雞蛋餵給那人頭“吃”,然後祈禱,給人頭敬酒,幾個婦女一邊哭泣一邊給人頭梳洗。

人頭砍到了,就要祭人頭。主祭人家是經過頭人選定的、能承擔祭禮期間村民吃飯的富有人家。祭禮活動結束後,由主祭人家的壯年男子,在眾人的吼叫聲、鋩鑼聲、木鼓聲中把人頭裝進竹籠里,抬到放置人頭的神林里。
祭人頭的最後一道儀式是洗滌砍人頭的長刀。負責洗滌長刀的人家也是經過頭人選定的。洗刀人家要備一條黃牛,屆時剽牛款待村民,剽牛部位是右前腋部位,剽後若牛往左方倒,牛血噴向空中為最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獵祭人頭陋習,已徹底革除。祭虎豹虎、豹佤語通稱“西外”。佤族認為虎豹是獸中之王,是天神的使者。獵獲麂子馬鹿不算有本事,打到虎豹才算是好獵手,是真正的英雄,打到虎豹才能唱獵歌。

剽牛祭祀獵獲虎豹後,獵人一面派人跑回寨子報告頭人,並通知家裡作一些準備,一面用自己的挎包罩虎頭,意思是不讓虎豹見到自己。然後將兩棵野藤結成兩隻藤圈,一隻套在虎的胸部、一隻套在腰部,砍一棵長桿子穿過兩隻藤圈,抬走時使虎的四肢向下垂直,就像站著的活虎,獵人們前呼後擁,邊走邊唱,歌聲、號聲、槍聲響徹山谷林海。回到寨門外,早有許多人在那裡等候。要舉行“砍虎”儀式,將虎匍臥在地上,老人手拿酒杯到老虎跟前蹲下來酹酒誦祝,祝酒完畢,兩個男扮女裝的老者,各執一把斧子殺氣騰騰走到死虎面前,舉起斧子猛劈虎頭左右兩邊的地面,“阿哈!阿哈!”地一人劈三下。“砍虎”儀式完了,老人就給獵人們敬水酒洗塵,向他們祝賀。最後在激昂的獵歌聲和牛角號聲中,人們前呼後擁將死虎抬到獵手家,放在事先備好的木架上,兩個老婦人邊唱淒婉的獵歌邊為死虎梳理全身的毛,村民們圍著老虎跳一陣賧虎舞后,才認真細緻地剝虎皮。

虎皮從頭到腳完整無損地剝下來,套在仿照老虎模樣大小用竹篾編扎的“竹篾虎”上。虎皮套上去後作一些修飾就活像真虎一樣。再將虎標本掛在木架上三天三夜。每家逐戶要拿雞蛋“餵虎”,對準虎口把生雞蛋擲進虎口。
賧虎活動的最後一項是“送虎魂”,佤語叫“比安西外”,“比安”即獻祭,用虎豹祭社供神。負責“送虎魂”的一般是獵手的親家。佤族認為“虎魂”能將家裡的貧窮的疾病帶走,換來健康和豐收。

“送虎魂”這天,村民穿著新裝,照例地唱歌跳賧虎舞,又吃又喝,舉寨歡騰。兩個老婦人邊唱邊為虎梳理,歌聲深沉而淒涼,就像哭死人一樣的悲哀。最後,兩個壯漢將虎從木架上抬下來,再進寨走一圈,以示離別,家家戶戶照例拿出雞蛋“餵虎”,有的還捧出大米往虎身上撒,有的舉杯往虎身上澆酒,最後將虎抬出寨門,早已準備好的全寨所有的火藥槍一齊鳴放,全寨男女老少,將“虎魂”護送到社神林,將虎掛在木架上,人們又一次圍虎跳舞唱歌,氣氛莊嚴而熱烈。

佤族認為萬物有靈魂,魂在物才在,魂亡物亦隨之亡。人的靈魂是一種自在之物,可以附人體,也可以離開人體,人一旦跌倒、受傷、受驚,其靈魂會受驚游離人體。這樣人就會生病體弱,這時往往要叫魂拴白線。叫魂時,隔壁鄰舍親朋好友也前來叫魂禮,一般是一碗米、一隻雞蛋,一兩塊錢和幾根白線等。火塘邊置一面簸箕,裡面放有別人送來的“魂”,負責叫魂的老人坐在簸箕旁,手把酒杯,祝辭叫魂,然後殺雞將血滴在備好的批杷枝葉和大米上面。

雞煮熟後撈出取舌頭、骨頭占卜看卦,從雞卦上可以看出魂是否叫齊,然後將一根紅白藍色扭成的線繩拴在被叫魂人的手臂上,一般女性拴在左手臂,男性拴在右手臂,魂系好,大家才吃雞肉爛飯、糯米飯。叫魂一般在晚上進行,吃了飯,碗筷留到第二天早上才洗,若當晚洗碗筷,會將叫來的魂沖走。

朵巴阿”“朵巴阿”是一種送腿子肉,認、拜祖先的禮儀。佤族認為“朵巴阿”是極為光彩的事,是維繫親屬關係、聯絡感情、表達心意的一種重要方式。腿要送右前腿,連肉帶骨整條送,同時加送一塊直徑一尺方圓的糯米粑粑。送腿子肉的規矩是按長幼之序。弟弟送給哥哥,哥哥送給伯父之小子,小子送給次子,次子送給長子;若父母還健在,兒子家的腿子肉要統統送給父母;若父母去世,就送給較親近的親戚;若確實找不到親戚可送,可敬獻給大樹,亦表示敬祭祖宗。腿子肉一般是在逢年過節或家中辦大事時送,凡家中宰殺的畜禽和獵物的腿子肉均可送,沒有腿子肉的人家,可將糯米粑粑做成腿子形代替腿子肉敬獻給祖宗。

佤族服飾

佤族的服飾,各地差異很大。據說,佤族的紡織已有200年的歷史。那時僅有麻布、木棉布做成的一塊遮羞布或短裙。他們普遍穿上衣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佤山邊緣區(即滄源大部、耿馬、雙江、瀾滄、孟連以及西雙版納的佤族)、鎮康地區(即鎮康、永德、景東等地的佤族)則更早一些。

佤族的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以自制土布為衣褲的布料。如婦女下裙,多用黑、紅、藍、紫、黃或白的彩線,混紡成條紋花粗布,單幅圍裹。不論男女老少,常年跣足。男子的衣著差別不大,常剃光頭或留一束長發於腦後。成年男子多纏黑色包頭,少數地區也有纏白色包頭的。

纏紅色包頭的多為大窩郎(掌管木鼓房的大頭人,多為建寨人及其後代)或頭人、魔巴(巫師)和獵人頭“英雄”。上衣多為無領長袖、左衽布紐或銀扣。褲子短而肥大,褲腰捲起來可以包東西。男子一般沒有更多的妝飾,個別地方有戴項圈、右手戴手鐲的。外出時,身挎背袋、長刀、火槍、弓弩、梭鏢、腿纏裹腿,是一副古代壯漢勇士的形象。

以頭飾為例,有披長發,戴銀髮箍的;有披長發戴銀泡帽的;也有用彩線纏發,盤繞頭頂,綴飾毛線彩球的。服裝款式也因地而異,有近似漢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其中,最古老、最具佤族本色的佤山中心區(即西盟地區)的婦女服飾。這個地區的婦女,喜留長髮披肩,頭戴發箍,耳墜耳垂,上穿無領短小坎肩,腹部裸露在外,佩帶有數個藤篾腰箍,胸前掛著數十串自製的天然果珠或料珠;手臂戴有銀鐲,下穿開口條紋花短裙,小腿常套很多個漆過的藤篾圈或裹一塊護腿布。配搭得十分自然得體,它既適應了阿佤山炎熱的亞熱帶氣候,又充分地利用自然物,彌補過去佤山紡織品的奇缺。美麗大方,個性突出,稱得上是服飾藝術的傑作。

佤族服飾阿佤款式類型阿佤款式主要以阿佤方言區西盟、瀾滄為代表。男性剃頭旋發(頭頂留髮一撮,也稱魂發),纏包頭或戴帽子。包頭布一般2-3拃寬(40-60厘米),半排至一排長(100-160厘米),多數黑色,少數白色和紅色。男兒一兩歲穿耳,穿耳之後佩戴棉線,棉線陳舊斷絕,多數則已,少數則以銀環代之,至老。上衣為無領或圓領對襟布扣短袖披肩衣。

下穿大擺襠肥寬短腳褲,多為黑色或藍色,布條腰帶。女性自小留長髮,多數齊肩、少數在腰,頭上套發箍,發箍分別為銀制、鋁製或藤蔑箍等。女性幼年開始穿耳,佩戴耳環、耳鏈等。頸上佩戴多樣,有金制、銀制、鋁製項圈項鍊,有珍珠項圈項鍊,有動物骨胳相串的項圈項鍊,有竹、藤或金絲草編織的項圈項鍊等。

女性上穿無領短衣或披肩無袖對襟短身衣、下擺齊臍,用小銀泡或小銀幣作鈕扣。手上佩戴鐲子,多為銀鐲,其它還有銅鐲、鋁鐲和竹藤、草手圈等。下身穿開口短幅裙,裙長不超過膝蓋,或僅蓋大腿一半。多為黑色、白色、藍色、綠色或紫色少許。腰圈套若干個藤篾烤制的腰箍,小腿上也套若干圈,前者起腰帶作用,後者起固定裹腿布作用。布饒款式類型以布饒方言區域的滄源東部、瀾滄西部為代表。男性,兒童與老者多剃頭留旋發,兒童戴帽,老者纏包頭,青壯年多為蓄髮理頭,帽子多為黑色布、綢緞製成,圓形或錐形,錐形頂上著一束蓬鬆的穗纓須。包頭均為黑色,長度一排到二排,繞法物異,繞出三個尖角形,有時在尖頭上插上怪羽毛或花卉。男子幼年時多穿耳,但佩載耳飾者極少。上衣為黑色圓領,衣袖寬而長,右開大襟或無披肩對襟衣裳,布條紐扣。一般多穿內衣,顏色多為白色,也有其它顏色。下穿寬腰、大吊擺襠肥大長腳褲,黑色或藍色,腰帶多為布帶。中老年人多扎小腿綁帶,手上多佩戴手鐲,多為銀鐲,其次為銅、鋁鐲,也有佩載手鍊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