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祭人頭

獵祭人頭

獵祭人頭是佤族人古老的祭祀形式之一,主要用在“叫谷魂”和“拉木鼓”的祭祀活動中,解放後這種血腥的習俗已經徹底革除。

祭祀過程

遠古時候,直到解放前,按照慣例,佤族人砍了木鼓後和叫谷魂過程中 ,就要獵人頭來祭,社神才使地方平安,保佑糧食豐收。獵人頭是全寨性的活動,老人、頭人殺雞占卜後選擇吉日,派幾十個壯漢去獵取人頭,獵獲人頭後要儘快返回寨子,走到離寨子不遠外就鳴槍高呼,寨子裡的頭人得知獲得人頭後就敲鑼擊木鼓,敬告村民不要上山下河。然後由頭人、老人帶紅包頭、一碗米、一個雞蛋到指定地點迎接人頭。將紅包頭戴在人頭上,把米粒、雞蛋餵給那人頭“吃”,然後祈禱,給人頭敬酒,幾個婦女一邊哭泣一邊給人頭梳洗。

人頭砍到了,就要祭人頭。主祭人家是經過頭人選定的、能承擔祭禮期間村民吃飯的富有人家。祭禮活動結束後,由主祭人家的壯年男子,在眾人的吼叫聲、鋩鑼聲、木鼓聲中把人頭裝進竹籠里,抬到放置人頭的神林里。

祭人頭的最後一道儀式是洗滌砍人頭的長刀。負責洗滌長刀的人家也是經過頭人選定的。洗刀人家要備一條黃牛,屆時剽牛款待村民,剽牛部位是右前腋部位,剽後若牛往左方倒,牛血噴向空中為最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獵祭人頭陋習,已徹底革除。

風俗由來

砍人頭祭奠,是基於原始宗教信仰、以人頭為祭品“血祭”的一種形式。以人為祭品,在很多民族都有過。至解放前,這種習俗在中國大部分佤族地區也以被革除,只有西盟地區的部分佤族中還存在。佤族砍頭祭祀的習俗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傳說:

1、馬散佤族人講:“很久以前,克立託買了一個窮(佤族人稱買來的奴隸為窮),一天克立托外出,窮與克立托妻通姦。此後,克立托妻便臥床不起。克立托用石頭鑿一石鼓,屢敲不響,卜卦問天。老天暗示,須以窮頭相祭才能敲響。克立托乃殺窮,以其頭祭石鼓。然後再敲,果然發出洪亮的聲音。此後,佤族人皆以人頭祭祀。”

2、岳宋佤族人講:“很早以前,穀子長不好,人死得多,牲畜也死。人們用狗頭、猴子頭祭祀,還不好。後來砍人頭祭祀,才好了。”

3、永廣佤族人講:“從司崗出來不久,便有了木鼓。但以前是用貓頭鷹頭和蛇頭來供。供人頭是後來的事。相傳十五代人前,永廣人的祖先在大邦浪時,有魯姓人克朗亞斯和克朗溫兄弟二人去勐梭做生意,被傣族殺害,於是,魯姓人便集合去勐梭砍了傣族一個人頭,供到木鼓房,從此便供人頭了”。

4、翁戛科佤族人講:從前有個漢人叫艾蓐,娶佤族姑娘牙昂為妻。當時佤族還不知道種稻穀,牙昂的哥哥達格浪,便向艾蓐借谷種。艾蓐給他一些煮熟的谷種和一個熟雞蛋。結果,穀子長不出,雞蛋液孵不出小雞。達格浪又去找艾蓐借谷種和雞蛋,艾蓐給他九粒谷種和一個生雞蛋,並對達格浪說:“砍人頭供木鼓房,穀子和小雞才會出來”。達格浪沒有砍到人頭,便用蛇頭供木鼓房,穀子才長得好,後又砍人頭來供,穀子長得更好,此後,就砍人頭祭谷了。

5、滄源縣的某些村寨,相傳佤族的祖先長期不會種莊稼,靠採集野生瓜果和打獵為生。後來有個老媽媽教會佤族種莊稼,人們有了穀子吃,生活才好過了。這個老媽媽卻被人殺了,於是穀子便年年欠收。“地震神”告訴人們:“要殺這個人來祭谷,穀子才能長好。”人們信了“地震神”的話,便砍了這個人的頭來祭祀,穀子果然長得很好了。以後,人們就年年去砍仇人的頭祭谷了。

上述的傳說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而且都不一致,還有荒誕的成分,但卻有兩個共同點。第一,砍頭祭谷是基於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而產生的。他們認為只有用人頭來祭穀神,穀子才能長得好,村寨才能安全。這種熟悉在解放後還存在。例如,有些村寨雖然已經很久沒有砍人頭祭祀了,但一碰到天旱穀子長不好時,還是會砍人頭來祭祀的。再如,有些村寨為避免樹立仇家村寨,便用高價買人頭祭穀神。第二,砍頭與佤族的血族復仇有密切關係。在原始社會的氏族發展階段,血緣關係是人們的聯繫紐帶,所以血族仇恨盛行,也是當時很重要的習慣道德規範。西盟佤族的氏族雖然已經解體了,但血緣關係還是很深厚的,因此,血族復仇還嚴峻存在,這是他們繼承砍人頭祭祀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發展變革

用人頭祭祀的習俗,給佤族人民帶來很大的災害。不單使佤族村寨之間自相殘殺,也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佤族人對這一習俗已經逐漸有了認識,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比較文明的祭祀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