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禪院

永慶禪院

永慶禪院位於陝西省華縣柳枝鎮上安村南鳳凰山(名“鳳龍山”、“鳳居山”下)。據寺中明宣德八年(1433鳳居山永慶禪院碑記》所載,該鳳寺“始於漢室,隆唐世”。考之史傳,永慶寺約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據當地傳說,永慶寺的創建與漢武帝劉秀有關。劉秀曾被王莽軍追捕,逃至鳳凰山終於脫離險情。後其子漢明帝繼位後建造了洛陽白馬寺,是為中國興建佛寺之始。漢明帝為感念鳳凰山潛藏其父形跡使之得脫度難,,遂詔命於此建“永慶禪院”一座。建成後,漠明帝常與文武百官來此敬香禮佛。

基本信息

寺院簡介

永慶禪院尺木禪師畫像
永慶禪院相傳始建於隋唐年間,先名大悲寺,明萬曆36年沈王賜“永慶禪院”,歷代多次修葺、增修,建築宏偉,規模宏大,可惜寺院建築全毀於近代戰火。

明末清初尺木禪師主持永慶禪院期間,廣交鄉間有名望的老年人,大力宣揚佛法,使永慶禪院佛僧倍增、佛名遠揚,成為三晉靈濟宗的開山祖師。

尺木禪師(?—1653),法名性休,是明朝皇族後裔,相傳是明末崇禎皇帝的三太子朱慈炯,“尺木”即“朱”字之意。性休早年雲遊大江南北,在漢陽得道後於清初渡江北上,來到沁州主持永慶寺。他圓寂後的瓮棺,現存縣文物館,是目前中國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兩個坐化缸。尺木少時吟詩讀書,勤於推理,清初成為知名佛僧後,講經授徒、翻印經典、校勘佛經,親自書文篆刻,寫下了許多詩、文、記、傳、語、偈等文稿。後來,經其徒海字輩僧人整理,於康熙年間木刻付印,題名《銅鞮語錄》,佛教僧人廣為傳播。他的傳說、故事甚多,廣為流傳。

歷史背景

永慶禪院玄奘壁畫

永慶禪院自建寺以後,歷代皆有高僧大德在此卓錫。三國曹魏時去西域求取佛經的第一位中土僧人朱士行,東晉時期來華的印度僧人姚秦三藏法師,以及唐朝玄奘法師、都曾到這裡靜居修持。

唐貞觀六年(632年),太宗李世民來此焚香參拜,寓居寺內。唐朝永慶禪院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方圓四十里,僧眾四百餘人、為接納各地信士的十方嚴林,極一時之盛。明朝禪宗長老二法師居此,重建廟宇,再塑佛像。據明朝碑文記載,彼時鳳凰山頂有鳳凰塔墓及碑刻,半山腰建有菩薩殿天王殿金剛殿等,廂房百餘間,六小寶塔十餘座。寺宇現模不遜當年。清朝永慶禪院仍然屢有增建。據民間傳說,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僖太后與光緒皇帝等人移駕西安途中曾到永慶禪院敬香,並留下鳳袍以作紀念。 

文化價值

永慶禪院永慶禪院景點
文化大革命”中、永慶禪院遭到嚴重破壞。1984年,寺內僧眾在當地有關部門及四眾弟子協助之下,重新造行整修。現有建築基本為清朝所建,改革開放後又陸續新建。整個寺院占地兩乾多平方米,計有大殿三間、過庭三間、東廂房三間。寺內有漢磚、漢瓦、唐磚及明清時期的石碑。另有一株龍龜樹,又稱“萬年青”,傳為漢朝建寺時所植,呈龍形龜式,雖經千年風雨,依舊巍然挺立青春不衰。該寺現以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春,縣政府首先征地1公頃,為景區首批建設用
地,7月景區破土動工,9月因募捐資金的需要,組建“永慶禪院籌建處”11月永慶寺禪院修復工程奠基,2004年3月政府開始二次征地3公頃,用於修復關景平台等,現整個景區建設正在建設中,一期工程大雄寶殿已竣工典禮並開始接待遊客。

千年古銀杏

俗稱白果樹,樹高約20米,冠幅約15米,為省級重點保護古樹。據傳為宋代修建永慶禪院(今在後河西村)時栽植,已有千年歷史。原為雌、雄兩株,雄樹因遭雷擊早枯被伐,只存雌樹枝繁葉茂,無雄樹仍結白果已成為當地一迷,周圍村民信為神樹常來祭拜,乞求保佑,據說很有靈性

名僧傳略

永慶禪院永慶禪院
永慶禪院前任住持為青峰法師,江蘇句容人27歲於句容石華山出家,精通律、禪、密、淨各宗,1962年起任永慶禪院住持。改革開放之後,青峰訓為修復該寺。四處奔走,廣結善緣,嘔心歷血,貢獻甚巨。1994年圓寂。

永慶禪院現任住持演芳法師,57歲,陝西人,1988年依青峰法師披剃

正勤道蘊(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僧。魏府韓氏子,名道蘊。

幼時出家,老有童顏,得法於撫州疎山匡仁(一作光仁)禪師,開法於晉代毗陵州(即常州府),行解通脫,為州府士大夫、居士、僧人等,開示宗乘旨要,被稱之佛門眾導師,主常州正勤院*。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事若何?”師曰:“迥出蕭韶外,六律豈能過!”僧曰:“不過底事作么生?”師曰:“聲前拍不散,句後覓無蹤。”僧問“如何是正勤一路?”師曰:“泥深三尺。”僧曰:“如何到得?”師曰:“闍黎從甚么處來?”僧問:“如何是禪?”師曰:“石上蓮華火里泉。”僧曰:“如何是道?”師曰:“楞枷峰頂一莖草。”僧曰:“禪道相去幾何?”師曰:“泥人落水木人撈。”

五代晉天福(936~947年)中順寂,其徒奉全軀葬於院側。經二年,門人發塔,覩全身儼然,膚爪如生,須長數寸,乃闍維,收舍利真骨重建塔焉。

《五燈會元》十三、宋《毗陵志》二十五。

常州正勤院:唐長興(930~933年)初名。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以承天節名天下寺觀。政和七年(1117年)改曰能仁。宣和(1119~1125年)中謁為神霄玉清宮。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改賜永慶禪院。後延稱謂永慶寺,已寢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