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

水陸,漢語辭彙。 拼音:shuǐ lù 釋義:1.水路與陸路。 2.水上與陸地。 3.水旱作物。亦指水田與旱田。 4.指水中和陸地所產的食物。 5.水陸道場的簡稱。

基本信息

拼音

水陸:shuǐ lù

釋義

(1)指水路和陸路。

《晉書·羊祜傳》:“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明 劉理順《送袁環中(袁可立子)督寧遠餉》:“水陸各飛飛挽,催儹日無空。萬窕寒風卷,桑孔亦難充。”

(2)指水陸所產的食物。

白居易《輕肥》詩:“樽罍(音:雷)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3)指佛教法會之一。亦稱“水陸道場。”

基本解釋

1. [water and land]∶水路和陸路

水陸聯運

水陸樞紐

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資治通鑑》

2. [delicacies from land and sea]∶水裡和陸上所產的食物,特指山珍海味

水陸俱陳。

出處與詳解

1、水路與陸路。
①晉左思《蜀都賦》:“水陸所湊,兼六合而交會焉。”
②唐劉禹錫《代竇中丞謝上表》:“伏以道途遐阻,水陸縈紆。”
③明袁可立《以地震再儆疏陳修備實事疏》:“一定邊餉。謂登萊水陸分防以二萬兵為額,每兵月餉一兩五錢,歲計費餉銀三十六萬。”
④鄢國培 《巴山月》第一章一:“ 南京 失守, 日本 人兵分兩路,向武漢水陸並進。”

2. 水上與陸地。
①南朝 宋鮑照《靈丘竹賦》:“每冠名於華戎,將擅奇於水陸。”
②《北齊書·文宣帝紀》:“王摶風初舉,建旟上地,庇民立政,時雨滂流,下識亷恥,仁加水陸,移風易俗,自 齊 變 魯 ,此王之功也。”
③《隋書·南蠻傳論》:“水陸可居,鹹為郡縣。”
④宋周敦頤《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3. 水旱作物。亦指水田與旱田。
①《隋書·東夷傳·新羅》:“田甚良沃,水陸兼種。”
②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京城之中,亭第邸店以曲巷斷;侯甸之內,水陸腴沃以鄉里計。”

4. 指水中和陸地所產的食物。
①《晉書·石崇傳》:“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
②唐白居易《輕肥》詩:“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③五 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其有何士參者,為之酋帥,尤善主張筵席。凡今年纔過關宴,士參已備來年游宴之費,繇是四海之內,水陸之珍,靡不畢備。”
④《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大王今日水陸俱備,大宴羣臣,四方異物極多,內中欠少何物,貧道願取之。”
⑤清 余懷 《板橋雜記·雅游》:“坐久則水陸備至,絲肉競陳。”

5. 水陸道場的簡稱。
①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一:“ 紹興 十六年,通判 任良臣 伯顯 喪子,入寺設水陸。”
②《醒世恆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吩咐了畢,話休絮煩,功德水陸也不作,停留也不停留,只就來日便出喪。”參見“ 水陸道場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