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芍大黃湯

歸芍大黃湯

歸芍大黃湯,中藥方劑,用當歸身、白芍藥、川大黃、丹皮製成,用於眩暈,左手脈數,燥火傷血者。

基本信息

藥方簡介

歸芍大黃湯歸芍大黃湯

方劑名稱:歸芍大黃湯

處方:當歸身、白芍藥、川大黃丹皮

功能主治:眩暈,左手脈數,燥火傷血者。

摘錄:《症因脈治》卷二

淵源:大黃湯是中國傳統藥方一種,該詞條收錄了大黃湯藥方(一)∶《證治準繩》卷二大黃湯藥方(二)∶《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黃湯藥方(三)∶《鬼遺》卷三大黃湯藥方(四)∶《聖濟總錄》卷一七九大黃湯藥方(五)∶《千金翼》卷二十二大黃湯藥方(六)∶《聖濟總錄》卷一八四大黃湯藥方(七)∶《千金》卷十一大黃湯藥方(八)∶《聖濟總錄》卷二十三大黃湯藥方(九)∶《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大黃湯藥方(十)∶《醫心方》卷二十一引。

古籍記載

(一)、《證治準繩》卷二

歸芍大黃湯歸芍大黃湯

【來源】《證治準繩·瘍醫》卷二。
【組成】大黃(銼,炒)牡丹皮消石(研)芥子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5克
【用法】上藥銼碎。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主治】腸癰。少腹堅硬,腫大如掌而熱,按之則痛,局部或赤或白,小便稠數,汗出憎寒,其脈遲緊者來成膿,如數則膿已成。

(二)、《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組成】大黃10克
【用法】上藥細銼。用好酒300毫升,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230毫升,去大黃不用,將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後服芍藥湯和之。
【主治】久痢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後重,日夜無度。
(三)、《鬼遺》卷三

【來源】《鬼遺》卷三。
【別名】五利湯(《千金》卷二十二);五利大黃湯《聖濟總錄》卷一三零)。
【組成】]大黃3兩,梔子50個,升麻2兩,黃芩3兩,芒消1兩。
【用法】]上切。以水5升,煮取2升4合,去滓,下消攪調,分溫3服。快利為度。
【主治】癰疽,發背,時毒焮腫赤痛,煩渴便秘,脈實數。
【方論】《千金方衍義》∶升麻升舉清陽於上,消黃蕩滌熱毒於下,黃芩梔子兼清表熱,從滲道而泄也。
【醫案】時毒:一男子冬月耳面赤腫,發熱口乾,脈洪實而便秘,此三陽蘊熱症也。必舍時從症治之,以五利大黃湯一劑便行二次,赤腫稍退,內熱稍疏。又以升麻解毒湯二服,腫消而病癒。此為用寒遠寒之意也。

(四)、《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歸芍大黃湯歸芍大黃湯

【組成】大黃(銼,炒)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分,乾薑(炮)1分,(去粗皮)1分,甘草(炙)1分,當歸(切,焙)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白朮半兩,桔梗(微炒)3分。
【加減】若已服諸利藥,胃中虛冷,大下如水,乾嘔眼白者,可去大黃。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主治】小兒暴冷,洞泄注下,或乳冷結不消,或吐下嘔逆,及赤白利下。若中乳,或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為霍亂者。
【用法】上為粗末。一二百日兒每用1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分3次溫服;2-3歲兒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午後各1次。

(五)、《千金翼》卷二十二

【藥物組成】大黃3兩,麥門冬1兩(去心),梔子14枚(擘),黃芩2兩,芒消2兩,甘草(炙)2兩。
【處方來源】《千金翼》卷二十二。
【方劑主治】石發,煩熱脹滿,身生瘡,年月深久,治不愈,虛熱生瘡。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分為5服。得下止。

(六)、《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藥物組成】大黃(銼,炒)1兩,芍藥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麻仁半升(別研,每服鏇入1合)。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方劑主治】乳石發動,熱結,小便淋澀,小腹痛。
【製備方法】上藥除麻仁外,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3盞,加麻仁1合,同煎至1盞半,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1服,日午再服。

(七)、《千金》卷十一

歸芍大黃湯歸芍大黃湯

【藥物組成】大黃半兩,茯苓半兩(一本作黃芩),烏賊骨2枚,皂莢6枚(如豬牙者),甘草(如指大者)1尺,芒消(如雞子)1枚。
【處方來源】《千金》卷十一。
【方劑主治】蛇症蛇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3沸,去滓納消。適寒溫,盡服之。10日1劑,作如上法,欲服之宿勿食,平旦服,當下病根也。

(八)、《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藥物組成】大黃(銼,炒)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柴胡(去苗)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方劑主治】傷寒,心神煩躁,壯熱狂言,毒氣伏留於胸膈。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竹葉10片,生薑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九)、《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

歸芍大黃湯歸芍大黃湯

【藥物組成】大黃4分,升麻2分,芍藥3分,竹葉(切)5合,甘草1分,細辛半分,杏仁20個(麩炒,去皮尖)。
【處方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孺方》
【方劑主治】百日兒結實多,自下。
【製備方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煮6合,為3服。如兒未百日,用藥量多少。

(十)、《醫心方》卷二十一引

【藥物組成】大黃2兩半,黃芩2兩,黃柏2兩,半夏2兩,細辛2兩,生地黃2兩,虎掌1兩半,菵草1兩半。
【處方來源】《醫心方》卷二十一引《古今錄驗》
【方劑主治】婦人、男人陰蝕,及膿血不禁,男子莖盡入腹。
【用法用量】以新汲井水1斗,煮取3升。洗瘡。若陰里病,取練沾湯中,著陰道中,時復易,半日久佳。

中藥方劑之歸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