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蒴苣苔

橫蒴苣苔

橫蒴苣苔多年生無莖草本。根狀莖長達6厘米,直徑5-10毫米。生於山坡林下岩石上,海拔700-2400米。

基本信息

植物來源

Beccarindatonkinensis(Pellegr.)BurttinNot.Bot.Gard.Edinb.22:64.1955;海南植物志3:522,圖899.1974;中國高等植物圖鑑4:132,圖5678.1975;H.W.LiinBull.Bot.Res.3(2):16.1983.——SlackiatonkinensisPellegr.inBull.Soc.Bot.France73:428.1926etinLecomte,Fl.Gen.Indo-Chine4:518,fig.59.1930;ChuninSunyatsenia.6:287.1946.——SlackiasinensisChunin1.c.285.——Beccarindasinensis(Chun)BurttinNot.Bot.Gard.Edinb.22:63.1955,syn.nov.;H.W.LiinBull.Bot.Res.3(2):16.1983.——B.sp.nov.BurttinNot.Bot.Gard.Edinb.22:64.1955.

植物形態

葉全部基生,具柄;葉片圓形或卵圓形,長3.5-7厘米,寬2.5-6.5厘米,頂端圓形,基部心形,邊緣具粗圓齒,兩面被淡褐色或灰白色長柔毛,沿下面脈上較密集;葉柄長4-13厘米,被較密的長柔毛。聚傘花序傘狀,1-5條,腋生,每花序具1-5花;花序梗長10-15厘米,疏被長柔毛;苞片2,近圓形,長4-5毫米,寬3.6-4毫米,被長柔毛;花梗長1-1.3厘米,被長柔毛。花萼鍾狀,5裂達基部,裂片近相等,卵圓形或長圓形,長3-4.5毫米,寬1.5-2.5毫米,具3脈。花冠近斜鍾狀,藍紫色,外面疏被短柔毛,長(7-)10(-16)毫米;筒長約5毫米,直徑約3毫米;上唇2裂,裂片相等,卵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下唇3裂,裂片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4毫米。雄蕊4,著生於花冠近基部,花絲無毛,長3毫米,花葯寬卵形,長約1.5毫米,藥室2,頂端匯合,橫縫開裂。花盤高0.4毫米,全緣。雌蕊無毛,子房卵球形,長約2毫米,直徑約1毫米,花柱長約6毫米,上部稍彎曲,柱頭頭狀。蒴果狹長圓形,偏斜,長約2厘米,直徑約2毫米,無毛,頂端具長約斗毫米的短尖。花期4-5月。

生長分布

廣西貴州雲南東南部及四川南部。

植物區別

陳煥鏞(1946)認為B.sinensis與B.tonkinensis的區別是前者花大,長16-18毫米,花冠無毛,葉乾時毛被白色;後者花較小,長寬約7毫米(原始記載為10毫米),花冠裂片邊緣微被柔毛,子房頂端散生長柔毛,蒴果寬卵圓形而具突尖。我們觀察和解剖了B.sinensis的模式標本、原產地模式標本及上述地區的部分標本後,發現這一類群植物花冠外面上部都具疏短柔毛,長多為10毫米左右,稀達16毫米,子房無毛(Pellegrin記載上部被髯毛是錯誤的),蒴果在成熟時狹長圓形,頂端都具有較長的尖頭,毛被顏色隨植株發育而變化:幼時灰白色,逐漸向淡黃色、黃褐色過渡。因此,我們認為應把B.sinensis併入B.tonkinensis中。

苦苣苔科植物

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一科。多為具根狀莖的草本,少數為灌木或喬木。葉對生或基生,稀輪生或互生,通常為單葉,不分裂,稀羽狀分裂或為羽狀複葉。花通常組成聚傘花序,兩性,輻射對稱或左右對稱。萼片4~5枚。花冠鍾狀或輻狀,多數兩唇形,雄蕊全部能育,或4或2枚能育;雌蕊由2枚心皮形成,子房上位,半下位或完全下位,1室,或2室、胚珠多數。蒴果,室背或室間縱裂,稀蓋裂(盾座苣屬)或為漿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