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岐調

橫岐調

橫岐調,是我國地方戲曲中的獨特劇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屬於梆子腔系統,板腔體,唱腔明快舒展;蘭賦弦,念白為京白與韻白並用,常雜以方言俚語,是一種民歌與民間說唱相結合的民間小戲,流行於涿州、淶水、定興、徐水和北京市房山區等地區。曲目主要有《西岐》、《棋盤山》、《小八義》、《大名府》等;1949年後根據社會發展,上演了《小女婿》、《小二黑結婚》、《金沙江畔》。2006年7月,橫岐調被河北省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稱

橫岐調:

簡介

涿州市西部鄉村的一個小劇種,產生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屬於梆子腔系統板腔體,唱腔明快舒展;蘭賦弦,民歌與民間說唱相結合的民間小戲,流傳在永定河大清河一帶,清末傳入涿州。

起源

明朝末年,河北中部大清河以南的劉姓兄弟二人出外逃荒,一人來到橫岐調分布地區情況
[1]新城縣(高碑店市)撞河村,一人來到涿州橫岐村。兄弟二人都會唱曲,便以此為業,分別在兩村傳授弟子。傳入撞河村的曲調定為“上四調”,曲調比較單純,只有兩個調門,也被當地稱為“上四調”;傳入橫歧村的曲調定為“下四調”,曲調複雜,分九腔十八調,後來以村名命名為橫岐調。

系統

橫岐調屬弦索系統的羅羅腔,代表作有《砍柴》、《小姑賢》、《摘星樓》、《秦香蓮》、《杜鵑山》、《劉胡蘭》等。音樂結構屬板腔與曲牌混合體,但以板腔為主,唱腔結構比較簡單。唱腔音樂分為“調”與“腔”兩大系統,屬於“調”系統的有[老調]、[平調]、[尖調]、[悲調]、[狂調]等;橫岐調的“腔”主要是唱[耍孩兒],屬於“腔”系統的見有“三腔”、“五腔”、“八腔”等,實際上就是靈活運用[耍孩兒]的不同稱謂。“八腔”又分為“男八腔”與“女八腔”,且各句又有不同的稱謂:首句的前三個字稱為起腔,後三個字稱為落腔;第三句詞稱為搶腔;第四、七句詞稱為平腔;第八句詞稱為收腔。板式唱腔的唱詞為七字句,亦有十字句,五字句少見。唱詞多為對偶的上下句結構,極特殊情況下,在唱段結尾處可省略一個下句,俗稱“三條腿”,但必須加一個[掃頭]鑼鼓點子以代替下句。

橫岐調橫岐調

橫岐調板式簡單,可分為[散板]、[頭性板]、[二性板]、[流水板]幾種。橫岐調管弦樂以四根弦為主,有三弦、二胡、板胡、笙、墨笛,打擊樂器有底鼓、鈸、璈和大廣鑼,伴奏曲借用河北梆子的[萬年花]、[愁紅娘]、[工尺上]、[小開門]等。念白為京白與韻白並用,常雜以方言俚語。
橫岐調根據時代的變遷,吸收時代精神,不斷在劇目上推陳出新,排演出許多觀眾喜歡,適應社會現實需要的新劇目,好劇目。解放前排演有《農民淚》、《兄妹開荒》、《血淚仇》;國家頒布《婚姻法》時排演了《小女婿》、《劉巧兒》;抗美援朝時期演出《抗美援朝》;宣傳義務兵役制時,上演了《李春源應徵》;20世紀60年代又有《奪印》、《六號門》、《節振國》、《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劇目上演。
過去,橫岐調戲班在準備唱戲之前,須得拜“老龍神”(後改稱為“老郎神”)。老龍神實則是唐明皇,是橫岐調老藝人對其一貫的稱呼。每個演員在化妝和上場之前,還要向老龍神作揖,以保佑平安,在外地戲台上演戲,開戲前還要“祭台”。2006年7月,橫岐調被河北省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