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調

西調

西調:地方戲曲劇種,亦稱“偳腔0000”、“澤州調”、“三搭板”。清末由山西上黨梆子傳到河北永年後演變而成。主要流行於河北邯鄲、邢台、河南安陽及山西晉東南地區。

基本信息

簡介

1956年2月,劇團登記時開始正式命名為“永年西調”。流行於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廣平、曲周、大名、邱縣、武安、雞澤、肥鄉、磁縣等。目前,河北境內僅永年有一個西調專業劇團。永年縣周村、睢寧、磁縣東城營、肥鄉中營、曲周縣大曲村和馬騾店、廣平縣平固店村、雞澤孔卜村等處,皆有業餘西調劇團。該劇種活動範圍在冀晉魯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莊)、晉東南、豫北(安陽)、魯西南一帶。

朔源

清鹹豐三年(1853),曲周縣四寨村的商人范某在山西做生意,此人酷愛戲劇,在山西看中了某戲班中的一個叫玉的男旦角演員,范就將此戲班買回河北,並招玉為婿。范死後,由女婿掌班演出(當時班內全是山西藝人)。這一劇種開始被冀南人所認識,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清光緒初年〈1877-1878),山西上黨一帶大旱,在山西潞安(今山西長治)演出的“三義班”經路城、黎城、涉縣沿途演出到達永年。因路途較遠,有些藝人不願背井離鄉,中途離去,到永年時僅剩二十餘人。三義班的藝人以田書德、張魁等為著名演員。田書德到永年之後,前後招三批藝徒,第一批有根寶(旦)、來成(生)等。第二批徒弟用“旗”字排名,有白旗謝天真、紅旗謝天祿(紅臉)、綠旗馮二歪(鬚生)(以上號稱三桿旗),還有黑旗、黃旗、藍旗等。第三批徒弟用“水”排名,有水花史登良(鬚生)、水仙(旦)、水沫(生)、水葉(旦)、水根、水源等。田書德的徒弟還有從山西來的邵森林。張魁在曲周縣先後收徒弟張秋貴(生)、劉書文(旦)、劉書閣(生)等。另外同來的山西演員所收之徒有廣平縣的申四(紅臉)、館陶的申五(申雲秀,紅臉),以及郭三(藝名“蓋山東”,旦)等。此時西調的演員陣容較強,旦行有田書德、根寶、劉書文、謝天真;淨行有張魁、謝天祿、吳玉河;鬚生有楊東來、老全保、申雲秀、馮二歪、三扒拉鍋等;鼓師有田春河、老同等,琴師有張二、老德成、黑泥等。這些人時分時合,演出於冀南、豫北、魯西一帶。由於新收徒弟均為冀南人,在長期演出過程中,不斷受冀南方言及河北劇種的影響,因而在唱念方面,雖然尚保持上黨梆子的傳統,但已經摒棄了晉音,向京白、韻白靠攏,唱腔也有許多變化,表演上學習京劇、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使西調與上黨梆子有了較明顯的區別。田書德還曾應邀去館陶的申五戲班和雞澤的孔卜村傳藝,進入二十年代以後,田書德、張魁等山西藝人相繼謝世,埋骨於河北。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河北籍藝人廣收弟子,使西調藝術繁榮傳播。如白旗、紅旗收徒三批,皆以“同”字排名,首批有史同和(小生)、同中(小生)、同慶(生)、同喜(旦)、亢同會;二批有楊同柱(紅臉)、楊同林(花臉)、同福(旦)、同良(旦);三批有同花(旦)、嚴同生。劉文閣、劉書閣亦收了三批徒弟,以“貴”字排名。有些貴字輩、同字輩藝人從四十年代也開始收徒。石家莊絲弦班曾於三、四十年代先後邀請過紅旗、白旗、史登良、豐香書、申雲秀、史同和、劉書閣、李長榮等赴石傳藝,傳授了《鍘子》、《五風樓》、《金奇關》、《困漢中》等十餘本戲,促進了劇種間的交流。1946年底,西調“三義班”歸太行軍區第五分區榮軍學校領導,稱“太行第五軍分區榮校第三團”,有演職員九十餘人,團長楊永清,副團長霍殿、張學增、劉書閣。1948年,由邯鄲市人民政府接管。此時劇團排演了《黃巢起義》、《紅娘子》、《王大娘趕集》、《槍斃李福林》等。後劇團分成以劉書閣為首的群友劇團和張學增為首的進步劇團。1954年,西調有了第一代女演員李愛珍、吳素琴等。1955年二團合併成立了永年縣西調劇團,主要演員有劉書閣、史同和、史登銀、豐香書等。1958年,該團整理上演了一批優秀劇目,其中《海瑞告狀》參加了1959年河北省戲曲匯演並獲獎。省電台還播放了《海瑞告狀》、《洪湖赤衛隊》、《八郎刺蕭》等劇的錄音。1970年至1972年,西調劇團曾一度改唱京劇,後又恢復唱西調。

聲腔

西調劇團原有“”五種聲腔,而西調隨著演出劇目的演變,崑腔、羅戲、簧腔、卷戲劇目很少演唱,目前僅演唱梆子劇目。

劇目

西調的傳統劇目共一百多出,均由上黨梆子承襲而來,其中梆子腔劇目有六十多出,如《小過山》、《羅章跪樓》等;簧腔劇目有《探陰山》、《空城計》等三十多出;崑腔劇目有《封相》、《賜福》等;羅腔劇目有《打麵缸》、《上墳》、《頂磚》等;卷戲劇目已失傳。有《渭水河》、《反西岐》、《取西川》、《雙掛印》等100餘出。音樂屬板腔體結構,唱腔鏇律為徽調式。伴奏樂器以頭把、二把、三把、琵琶、二胡等為主。代表藝人有謝天真、謝天人、劉書閣、劉小林、張海臣等。解放後整理,改編了一批傳統劇目,其中《海瑞告狀》獲河北省1959年匯演演出獎,演員獎。中國省區戲劇劃分
北京市
▪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保定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隆堯秧歌
▪唐劇 ▪深澤墜子 ▪安國老調 ▪上四調 ▪保定皮影
▪賢寓調 ▪碰板調 ▪十不閒蓮花落 ▪固義儺戲 ▪海興南鑼
▪定州秧歌戲 ▪蔚州梆子 ▪高腔 ▪唐山皮影 ▪冀南皮影戲
▪張家口賽戲 ▪臨漳西狄邱落子 ▪南辛莊木偶戲 ▪新穎調 ▪橫歧調
▪東路二人台 ▪詩賦弦 ▪邢台弦子腔 ▪邢台墜子戲 ▪邢台淮調
▪邢台西調 ▪肅寧武術戲 ▪懷安軟秧歌 ▪肥鄉羅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大弦子戲 ▪羅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四平調 ▪燈腔 ▪東路肘鼓子
▪墜劇 ▪漁鼓戲 ▪八仙戲 ▪藍關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安徽省
▪黃梅戲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宿州墜子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鳳陽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江蘇省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蘇州評彈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調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永康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台州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
▪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福建省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莆仙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遊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白字戲 ▪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正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海南省
▪瓊劇 ▪臨劇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巴陵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羅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宛梆 ▪二夾弦
▪河南墜子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吉林省
▪黃龍戲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戲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貴州省
▪儺戲 ▪黔劇 ▪貴州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布依戲 ▪苗戲 ▪安順地戲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合陽跳戲 ▪線腔 ▪眉戶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漢調桄桄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阜新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二人轉
山西省
▪晉劇 ▪蒲劇 ▪北路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河曲二人台
黑龍江省
▪龍江劇
西藏自治區
▪藏戲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 ▪漫瀚劇 ▪二人台
廣西壯族自治區
▪邕劇 ▪桂劇 ▪絲弦戲 ▪師公戲 ▪彩調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