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丘羅羅腔

靈丘羅羅腔

靈丘羅羅腔是流行於山西省靈丘縣及其周邊地域的戲曲劇種,它由弋陽腔演變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眾人在後台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

概述

靈丘羅羅腔靈丘羅羅腔

靈丘羅羅腔是流行於山西靈丘縣及其周邊地域的戲曲劇種,它由弋陽腔演變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眾人在後台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
靈丘羅羅腔歷史悠久,形態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傳統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唱腔結構又在不斷變化。羅羅腔傳統的音樂唱腔主要有甩板數詞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種,其中說唱性較強的數詞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與板式唱腔有機結合的特殊結構,如以甩板、數詞與流水組合為一套曲子,等等。羅羅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較為特別,“唱時不伴”,樂器過門在每句的尾音處進入。

靈丘羅羅腔靈丘羅羅腔
丘羅羅腔在發展中形成了一批傳統劇目,代表性劇目有《飛天閘》、《描金櫃》、《審土地》、《小二姐做夢》、《錦緞記》、《龍寶寺》、《黑驢告狀》、《兩狼山》、《楊家將》、《羅通掃北》等四十多出。羅羅腔為了解戲曲傳統、認識戲曲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古老的羅羅腔在現代社會陷入了生存的困境,由於資金缺乏,演出市場萎縮,演員紛紛流失,1960年成立的靈丘縣羅羅腔劇團是僅存的一個專業演出團體。現在已經到了搶救、保護這一珍貴劇種的緊要關頭。

靈丘羅羅腔是流行於靈丘應縣渾源繁峙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
大概在中葉的時候,羅羅腔從河北傳入山西晉北地區,受當地風土人情、欣賞習慣、語言音調的影響,在劇目唱腔等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唱腔念白都帶有濃重的晉北風味,表演更富地方特色,從而成為我們山西一個獨特的地方戲曲劇種,在當地受到民眾的歡迎,並經常作為敬神戲、還願戲等演出。當地流行著一句話:“弦、羅、賽、梆,敬神相當。”其中的“羅”即指羅羅腔。
羅羅腔的傳統劇目大部分都出自下層文人的手筆,或是民間口頭創作,所以通俗易懂,頗有生活情趣。角色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門”為主,表演活潑幽默,細膩真實。過去曾經有個著名的羅羅腔藝人雷有旦,專攻青衣、小旦,在晉北一帶頗有聲望,他的唱腔優美動聽,表演功底過硬,踩起小旦“蹺子”飄然如飛,多少觀眾為之傾倒,民間曾流傳著“看了雷有旦,三天忘吃飯”的諺語。
作為一個稀有劇種,不久前羅羅腔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得到國家和社會各界的保護與支持。

靈丘羅羅腔靈丘羅羅腔
靈丘羅羅腔是流行於山西省靈丘縣及其周邊地域的戲曲劇種,它由弋陽腔演變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眾人在後台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

靈丘羅羅腔歷史悠久,形態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傳統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唱腔結構又在不斷變化。羅羅腔傳統的音樂唱腔主要有甩板、數詞、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種,其中說唱性較強的數詞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與板式唱腔有機結合的特殊結構,如以甩板、數詞與流水組合為一套曲子,等等。羅羅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較為特別,“唱時不伴”,樂器過門在每句的尾音處進入。

靈丘羅羅腔在發展中形成了一批傳統劇目,代表性劇目有《飛天閘》、《描金櫃》、《審土地》、《小二姐做夢》、《錦緞記》、《龍寶寺》、《黑驢告狀》、《兩狼山》、《楊家將》、《羅通掃北》等四十多出。羅羅腔為了解戲曲傳統、認識戲曲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古老的羅羅腔在現代社會陷入了生存的困境,由於資金缺乏,演出市場萎縮,演員紛紛流失,1960年成立的靈丘縣羅羅腔劇團是僅存的一個專業演出團體。現在已經到了搶救、保護這一珍貴劇種的緊要關頭。

歷史

靈丘羅羅腔靈丘羅羅腔
靈丘羅羅腔是一個古老的劇種,清代初期,正值我國戲曲聲腔複雜多變,各種地方戲風起雲湧的時期。據清朝康熙年間戲劇家劉艇璣著《在園雜誌》中記載,羅羅腔是由弋陽腔演變而來的,形成年代大約在康熙年以前,甚至在明代末年就有了羅羅腔調的雛形。古代弋陽腔最大的特點是一個人在前台歌唱,後場眾人和聲以幫腔。而據羅羅腔老藝人講,羅羅腔原是一人前台演唱,眾人後台幫合,和以"羅羅約約"之聲音,故名"羅羅腔",與古代弋陽腔的唱法一致。

清中期,特別是乾隆和嘉靖年間,羅羅腔有了明顯發展。清末,羅羅腔漸呈衰落之勢。其主要原因是,同治光緒年間,京劇河北梆子興起,劇目豐富、名伶輩出,各個班社實力很強,羅羅腔與眾多的新興劇種在藝術競爭中,自己沒有強硬的班社,也未曾湧現出大紅大紫的演員,其唱腔部分被京劇、梆子戲等諸多地方劇種吸收,而羅羅腔卻沒能從其他戲曲藝術中吸取精華,在求新求變中趨於保守。藝人們為了餬口生計不得不到偏遠山區謀生存。民國年間,羅羅腔流布範圍越發萎縮,藝人們只得與其它劇種的班社合流。抗戰時期,戰火紛飛,羅羅腔絕跡舞台近20年。

靈丘羅羅腔靈丘羅羅腔
新中國成立後,靈丘縣委和縣政府都十分重視對羅羅腔的保護和搶救,1959年,招收了第一批羅羅腔學員40名。1960年,正式成立了羅羅腔演出劇團---靈丘縣羅羅腔劇團,並抽調戲曲工作者多人,對羅羅腔的傳統唱腔和劇目進行了挖掘、整理,精排了許多優秀傳統劇目。為了充分發揮羅羅腔唱腔音樂明快活潑,說唱性強,適合表現生活小戲和現代戲的特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又創作和移植了《奪印》 《小二黑結婚》 《塞上新圖》等多部現代戲,並數次參加了全省戲劇調演,湧現出張巧雲(小毛毛旦)、王彥雲(黑巧旦)、王字謙(千醜醜)等優秀演員,較好地保留和傳承了這個古老的地方小劇種。

藝術特色

靈丘羅羅腔歷史悠久,形態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傳統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唱腔結構又在不斷變化。羅羅腔傳統的音樂唱腔主要有甩板、數詞、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種,其中說唱性較強的數詞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與板式唱腔有機結合的特殊結構,如以甩板、數詞與流水組合為一套曲子,等等。羅羅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較為特別,"唱時不伴",樂器過門在每句的尾音處進入。

靈丘羅羅腔靈丘羅羅腔
羅羅腔有南北之分,靈丘羅羅腔北曲弦索系統,在藝術上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劇目生活氣息濃厚,台詞生動活潑、通俗易懂,說唱性強,有曲藝說唱的味道。樂隊不拖腔伴奏,只在每個樂句尾音部分加入伴奏,過門之後即停。給演員的唱演留下很大發揮餘地,能說能唱,節奏可快可慢,音量可大可小,吐字格外清晰。很有特色的是男角在尾句部分用高八度的假嗓耍腔,俗稱:"背宮音",反映出其中古老唱腔的痕跡。"走花梆子"、"踩畦子"等台步、身段動作載歌載舞,生活氣息濃郁,是羅羅腔旦角特有的表演程式。伴奏樂器通常有:小板胡、笛子、笙、嗩吶、三弦等。打擊樂有:板鼓、戰鼓、堂鼓、手板、小鑔、小鑼、中虎鑼等,現在又加進了琵琶、揚琴、二胡、小提琴等樂器,音樂表現力增強了。

靈丘羅羅腔的傳統音樂唱腔傳說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哈哈",現存唱腔主要有:〔數詞〕、〔娃子〕、〔甩板〕、〔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哭腔〕、〔山坡羊〕、〔圪腦兒〕等十多種,其中〔數詞〕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說唱性強,很有曲藝說唱的味道。傳統代表劇目有: 《小二姐做夢》《錦緞記》《讀絨花》 《龍寶寺》《描金櫃》等四十多個劇目。

現狀

靈丘羅羅腔靈丘羅羅腔
羅羅腔為了解戲曲傳統、認識戲曲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古老的羅羅腔在現代社會陷入了生存的困境,由於資金缺乏,演出市場萎縮,員紛紛流失,1960年成立的靈丘縣羅羅腔劇團是僅存的一個專業演出團體。現在已經到了搶救、保護這一珍貴劇種的緊要關頭。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靈丘羅羅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京族哈節吳橋雜技 錫伯族西遷節 天橋中幡滄州武術 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