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程學報

機械工程學報

機械工程學報雜誌社投稿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單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國內刊號:CN11-2187/TH國際刊號:ISSN:0577-6686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雜誌類型:機械儀表工業類雜誌-TH期刊查詢: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期刊真假查詢期刊級別:如何區分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刊名:《機械工程學報》

主辦單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刊期:半月刊

國內刊號:CN 11-2187/TH

國際刊號:ISSN 0577-6686

級別:EI檢索,北大核心,SCI收錄

字元/篇: 具體看情況

地 址:北京市

開設欄目:

機械學、製造科學與技術等。刊登的內容為機械工程領域具有創新性的綜述、基礎理論、工程技術套用方面的優秀科研成果。

機械工程學報簡介

《機械工程學報》創刊於1953年,是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承辦的機械工程類高學術水平期刊。

本刊是中國機械工程領域的頂級學術刊物,主要報導機械工程領域及其交叉學科、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等領域具有創新性及重要意義的前沿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

本刊榮獲:連續三屆"國家期刊獎";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本刊被EI、CA、SA和AJ等多家知名檢索系統收錄,作為EI的核心期刊,本刊發表的論文被EI高比率收錄。本刊已成為評定博士點、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科研成果和晉升職稱等的重要依據之一。

審稿專家

本刊緊密聯繫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已建立復蓋機械行業各專業的審稿專家隊伍和編委會(1000多人)。錢學森、吳仲華、劉仙洲、朱景梓等著名科學家都曾經擔任編委會委員,本屆編委會(第八屆編委會)由100多位國內外知名的機械工程領域專家組成,包括17位院士和25位外籍專家,王補宣、潘際鑾和路甬祥擔任名譽主任,鍾群鵬任編委會主任。編委會把握報導重點和選題方向,審定論文學術質量,為該刊的學術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投稿要求

作者所投稿件應符合以下要求:

(1)論文報導的內容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路線, 充分體現科技興國戰略, 促進科技、教育並與經濟緊密結合, 為振興機械工業服務,並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同時應具有科學性、創新性,有一定的個人見解和前瞻性,綜述性稿件應注意時效性。

(2)論文的寫作符合有關國家標準及專業技術手冊。

目前我刊參照的國家標準主要包括:

① GB 3100-1993 國際單位制及其套用

② GB 3101-1993 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規則

③ GB 3102.1~13-1993 量和單位

④ GB/T 7714-2005 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

⑤ GB/T 15834-1995 標點符號用法

⑥ 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

參照相關專業技術手冊包括:《機械工程手冊》和《電機工程手冊》等。

(3)通過《機械工程學報》

工作平台投稿,必要時可打電話或發郵件向編輯部詢問有關情況。注意不要一稿多投!

(4)作者應提供詳細的通信地址及聯繫方式(電話、E-mail等),並與編輯部密切合作,積極配合編輯部進行論文修改工作,提供與論文發表相關的各類材料。

(5) 論文如有資助項目應在首頁腳註處明確標出。獲省部(局)級以上基金(如“863”計畫、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以及獲得獎勵者,須提供證明複印件。

我編輯部的稿件處理採用“四審四校”制度,即編輯初審、專家評審、編委複審、主編(主任)審定以及作者一次校對和編輯三次校對的審校方法,審稿及製版非常嚴格,稿件處理需要一定的周期,投稿後作者可通過投稿時註冊的用戶名和密碼登入我刊網站上的“作者工作區”,線上查詢稿件處理進展。

歷史與業績

錢學森曾任《機械工程學報》編委錢學森曾任《機械工程學報》編委

《機械工程學報》,創刊50多年來,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我國機械工程技術的歷程,是一部厚重的機械工程發展史,也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財富。

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第一個五年計畫首先要求我國的工業必須迅速地起步,建立我國的重工業。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1953年10月,《機械工程學報》在莊前鼎等一批當時我國機械工程技術領域知名專家的組織下創刊了。50年代的幾屆編委中有錢學森、吳仲華等一批著名的科學家,還有一大批如劉仙洲、李酉三、朱景梓、雷天覺等耳熟能詳的機械工程專家。

1966年,由於歷史的原因,《學報》在出版了14卷第1期後被迫停刊。

1979年,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廣大機械科技工作者著手恢復了《學報》的出版,並且為了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同行交流,擴大我國機械行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於1988年創辦了與《學報》中文版內容不同的英文版,面向全球發行。

主要業績

50多年來,在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各屆編委、董事、審稿專家及編輯部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讀者、作者的支持下,《學報》始終見證著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優異成績, 得到著名科技專家的高度評價。

在《學報》50周年紀念活動中,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對《學報》做了這樣的評價:“《學報》創刊已經半個世紀了,從大學時代起,我就是她的忠實讀者。後來為她撰稿,成了作者。20世紀90年代後有幸成為她的編委,參與審稿。40多年來,目睹了她發展的步履。她50年如一日,始終堅持忠實地反映我國機械工程界的學術成就,反映機械工程科學的前沿發展,反映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重大成就……,當之無愧地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創刊的最優秀的工程學術刊物之一。《學報》50年的發展業績確實可喜可賀”。

中科院資深院士雷天覺認為:“《機械工程學報》既避免了平庸繁瑣,又不陷於艱澀空洞,盡力作到內容豐富有用而文字清通平順。……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雖碰到不少困難,但質量上始終未出現低谷”。

自1999年開始,新聞出版總署共組織了三次“國家期刊獎”的評選,《學報》連續三屆均獲得“國家期刊獎”稱號,這在整個期刊界也是少有的。《學報》被列入中國期刊方陣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的“雙高期刊”;多年來《學報》還獲得多項省部級獎勵;2006年8月榮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被EI、CA、SA和AJ等多家知名檢索系統收錄,成為評定博士點、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科研成果和晉升職稱等的重要依據之一。

《學報》已被美國《工程索引》(Ei)、化學文摘、英國《科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等幾大國際檢索系統收錄。其中被Ei幾乎 100%收錄。

取得榮譽

本刊編輯部積極加強與重點科研機構的聯繫,跟蹤報導國家重點項目,刊登的論文中屬於國家“863”和“973”計畫資助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其他基金資助項目的已達到80%。每年有多篇刊登論文在中國科協優秀論文評比中獲獎,部分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獎項。

本刊已經被美國工程索引(Ei)、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和俄羅斯文摘雜誌(AJ)等幾大國際檢索系統及美國《金屬文摘》、《鋁文摘》和《工程材料文摘》收錄,被Ei的收錄率近幾年一直保持在99%以上;在國內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以及《中國機械工程文摘》收錄。本刊還加入了“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和“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本刊的影響因子、總被引用頻次等指標逐年提高。

本刊在期刊評比中多次獲獎,連續三屆榮獲中國期刊最高獎項——國家期刊獎,連續四年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被列為“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並多次在國家和省部級的期刊評比中獲得獎項。

國家資助

本刊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擇優支持以及國家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資助,並成立了董事會用以支持和指導本刊工作。

本刊由專業人員設計排版,裝幀質量優良。由報刊發行局通過全國各地郵局向國內發行,由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代理在國外發行。與美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及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多家工程技術單位建立了交換關係,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

學術水平

除了在豐富的稿件中精選出優秀論文外, 編輯部還有重點地從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天津大學和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流體傳動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內重點大學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核心科研單位組織了一批高水平論文。這些論文大部分屬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及國家、省(部)級的攻關課題,使得《機械工程學報》對本專業或學科重大信息的首次報導率大大提高,並成為機械類和力學類雙學科核心期刊。據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報導,在機械、儀表工業類191種期刊中確定了42種為核心期刊,而《機械工程學報》在其中排序第一;在力學類核心期刊中《機械工程學報》也有一席之地。

1996年《機械工程學報》刊登的論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占50.0%,1997和1998年均為63.3%(根據發表的每篇文章首頁的標註統計而得)。《機械工程學報》刊登的論文大部分達到了國際、國內先進水平,並已成為評定博士點、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科研成果和晉升職稱等的重要依據之一。根據論文效果反映表統計表明:《機械工程學報》刊登的論文獲得國家及省部級以上單位獎勵的占62.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