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北京大學主辦的大型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北大文科向來馳譽海內外,學術上循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創學建派,蔚為大觀。在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承傳學術,積累文化,服務教學,擴大交流,發表過一大批名家新秀的重要論文。如今經過改革開放時代大潮的洗禮,該期刊堅持人文社會科學的正確導向,走理論聯繫實際、學術結合時代之路,追蹤社會思潮、理論前沿和學術熱點,以學術上的領先地位而名列中國優秀學術期刊的前茅,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大學學報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期)《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期)

【刊物名稱】《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英文名稱】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刊物類別】雙月刊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編輯出版】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
【國內統一刊號】CN11-1561/C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0-5919
【國外發行代號】BM677 
【郵發代號】2-88

刊物歷史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

刊物特色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人文社會科學的正確導向,貫徹雙百方針,走理論聯繫實際、學術結合時代之路,追蹤社會思潮、理論前沿和學術熱點;依託北大豐厚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源,把創世界一流大學的品牌意識和辦刊的精品意識結合起來,把優良的學術傳統和現代辦刊理念結合起來,今天的北大學報既要發揚《北京大學月刊》、《國學季刊》探求學術的求實和嚴謹學風,又要發揚《新青年》感應時代風雲的敏銳和創新精神,使之同北大歷史上的學術名刊一脈相承。

發展成就

2003年12月,《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首批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使北大學報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教育部啟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是為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落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點支持的、為進一步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展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一個重大工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要不折不扣地按照《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實施方案》的標準和要求,虛心學習兄弟學報和社會上的學術理論刊物的好經驗,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增強活力,壯大實力,擴大影響力,經過三五年的努力,把北大學報建成和北大學術地位相稱的名副其實的哲學社會科學名刊。
概括為一句話:創世界一流大學,辦中國社科名刊!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近年來獲得下列主要榮譽:

獲首屆國家期刊獎獲首屆國家期刊獎

1、1999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近千家高校社科學報中只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山東大學《文史哲》兩家刊物獲此獎項。

2、2002年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近千家高校社科學報中只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兩家獲此獎項。能夠蟬聯第一、第二屆國家期刊獎,近千家高校社科學報中只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家。
3、2001年入選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的“中國期刊方陣”最高層次“雙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進入“中國期刊方陣”共分四個層次,進入最高層次的在近千家高校社科學報中只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家。
4、1995年,新聞出版總署舉辦首屆全國社科期刊評獎,獲優秀學術理論期刊獎。全國林林總總的學術理論刊物中只有七家獲此獎項,高校社科學報中只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和北大學報兩家獲此獎項。
5、1997年和1999年連續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第一屆、第二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

五個一工程獎五個一工程獎

6、1998年北大學報發表的黃楠森《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一文於1999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論文獎。
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公布的中文社科學術期刊影響因子(CSSCI)統計,1998--2002年社科綜合類學報平均影響因子排序,我校學報排第1名。
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統計的綜合性大學社科學報文獻計量指標,2002年論文下載量排序,北大學報也是居第1名。
北京大學圖書館研製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1996、2000、2004四版均收錄北大學報為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製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亦收錄北大學報為核心期刊。

人員隊伍

現有成員5人(包括兼職主編1人)
編審2人、副編審1人、編輯2人
其中有博士學位2人

編輯部全體人員合影編輯部全體人員合影

編輯部人員:程郁綴、何方、王俐英、鄭園、龍協濤、劉曙光
編委會成員
主任委員:黃楠森
副主任委員:厲以寧、金開誠
顧問(按姓氏筆畫為序):季羨林、宿白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馬戎、王邦維、王思斌、王浦劬、申丹、厲以寧、龍協濤、劉偉、劉曙光、孫玉石、陳興良、李伯謙、陸儉明、林毅夫、趙家祥、趙敦華、曹鳳歧、閻步克、黃宗良、黃楠森、程郁綴、董學文、樓宇烈
主編:程郁綴
副主編:劉曙光
部分編委介紹

黃楠森黃楠森

黃楠森  
男,漢族,1921年11月出生於四川省富順縣。1942年進入雲南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學習,1943年轉入哲學系學習,西南聯大復原後,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社會職務有: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編委會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恩格斯學會會長,中國人學學會會長,北京市社科聯顧問,北京市哲學會名譽會長。主要著作有:《哲學筆記注釋》(主編,1981)、《哲學筆記與辯證法》(1984)、《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三卷本,主編,1987)、《哲學的足跡》(1987)、《列寧傳》(1989)、《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八卷本,主編)、《人學詞典》(主編,1990)、《人學的足跡》(1999)、《黃楠森自選集》(1999)、《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主編,1999)等等。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曾獲“五個一工程”著作獎和論文獎、吳玉章一等獎、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龍協濤龍協濤

龍協濤
1945年1月8日生,湖北省孝昌縣人。1994年至2004年任本刊主編。職稱:編審、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理事長(此學會是教育部批准成立、在民政部登記註冊的學術社團,屬國家一級學會,有團體會員800家),教育部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8年獲“全國百佳出版社工作者”稱號。
1964年畢業於湖北省孝感高中,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留校,從事文藝理論和美學研究。從1984年起,在大陸和台灣出版著作《文學讀解與美的創造》、《藝苑趣談錄》、《讀者反應理論》、《現代美育教程》等5本,選編《鑑賞文存》、《鄭子瑜墨緣錄》、季羨林領銜主編《當代散文八大家》,擔任其中金克木散文精選《華梵靈妙》、汪曾祺散文精選《京華心影》、張中行散文精選《桑榆鎖話》三卷分主編等7本,發表《中西文學讀解理論的歷史嬗變與特點》、《余光中作品鄉國情的文化解讀》、《文學的港灣》等學術論文、書評、文藝短論、散文42篇。創作的寫北大的《燕園賦》受到好評。應邀為200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寫朗誦詞《國土賦》,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趙忠祥朗誦。曾獲首屆北京大學朱光潛美學與西方文學著作獎(1994)、“廣東支部生活杯”成功期刊策劃論文一等獎(1999)等多種學術獎勵。《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6.21)、《新聞出版報》(1998.4.7和1999.12.6)、《大地》雜誌(1995年第9期)等報刊有他的事跡介紹。

程郁綴程郁綴

程郁綴
1950年生,男,江蘇濱海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學術委員;2004年4月起兼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1991年到1992年在日本大學文理學部訪學一年,1996年到1997年在日本神戶大學文學部講學一年半。主要兼職有:中國韻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編委等。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教學與研究。 講授過“中國文學史”、“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講”、“中國古代詩歌選講”、“唐詩分類研究”、“詞學概要”、“大學語文”等課程。 主要著作有:《唐詩宋詞》、《徐燦詞新釋集評》、《唐宋詞卷》等;譯著有《唐宋詞研究》、《日本填詞史話》等。主要論文有:《儲光羲籍貫考辨》、《試論秦觀詞中的自我意識》、《五代詞人 李珣 生平及其詞初探》、《王昌齡邊塞之行辨析》、《儒家友道觀及其現代意義》、 《古代送別詩中主要意象小議》 等 。社科管理方面發表的的文章主要有:《精品意識與整體意識》、《迎接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春天》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