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大學學報

江漢大學學報

《江漢大學學報》由江漢大學主辦,1983年創刊。學報採用國際通行的大16開本,彩色封面。封面設計採用體現學校特點和風采的主體建築圖片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刊載的內容分別涵蓋: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學等學科和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該學報有近40年的辦刊歷史,學報從創刊之日起就以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繁榮科學技術、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為科技創新、經濟社會建設服務為宗旨。隨著學報傳播範圍的越來越廣,學報的質量不斷提高,在各級各類評刊活動中屢屢獲獎。

學報概況

刊名: 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主辦: 江漢大學
周期: 雙月
出版地:湖北省武漢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006-639X
CN: 42-1059/C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曾用刊名: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江漢大學學報
創刊時間:1983人文科學版

(CN42-1389/G4;ISSN1006-6152;來稿信箱、聯繫電話見擴展閱讀網址)人文科學版(雙月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刊載的內容涵蓋: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學等學科,常設欄目有文學研究、哲學研究、史學研究、藝術研究、語言學研究、新聞傳播學研究等。特色欄目有“現當代詩學研究”、“領域語言研究”、“文化管理與文化創新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環境哲學與生態美學研究”。

社會科學版

(CN42-1059/C;ISSN1006-639X;來稿信箱、聯繫電話見擴展閱讀網址)
社會科學版(雙月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刊載的內容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常設欄目有政治學研究、經濟學研究、法學研究、教育學研究等,特色欄目有“武漢學研究”、“社區研究”。

自然科學版

(CN42-1737/N;ISSN1673-0143;信箱、聯繫電話見擴展閱讀網址)
自然科學版(雙月刊)刊載的內容涵蓋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學科,常設欄目有數學、物理學、化學、環境科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機械工程、醫學、生命科學等。

辦刊宗旨

《江漢大學學報》有近40年的辦刊歷史,學報從創刊之日起就以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繁榮科學技術、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為科技創新、經濟社會建設服務為宗旨,貫徹“雙百”方針,倡導嚴謹求實的學風,扶持年青作者,培養學術新人,促進學術交流和學術創新,並通過自身的學術影響和學術傳播擴大學校的影響和知名度。

投稿須知

1. 中英文對照標題、中英文摘要(不超過300字)、關鍵字(不得少於3個)、中英文作者單位(單位名稱、省市、郵碼)、作者姓名、有效聯繫方式(通訊地址、郵編、電話、電子信箱)。
2. 電子版檔案請使用Word-2000編輯,文中圖、表格和公式請用Office軟體編輯。
3. 基金項目及第一作者簡介格式如下: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項目編號)
4. 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應執行國家標準GB/T7714-2005的規定,採用順序編碼制,實引方式在正文中標註,即在正文中用上角標標註參考文獻序號,與文後參考文獻序號相對應。不要使用作者年制標註參考文獻,以避免造成標註混亂。

機構設定

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學校成立了編輯委員會,編委會委員由校內專家組成,對學報的編輯出版進行學術指導、監督和諮詢。學報編輯部為學校獨立建制的處級部門,下設人文科學版編輯室、社會科學版編輯室、自然科學版編輯室和學報辦公室。

裝幀設計

學報採用國際通行的大16開本(A4頁面),彩色封面。封面設計採用體現學校特點和風采的主體建築圖片,刊名題字與學校使用的校名題字一致,現使用的是胡耀邦同志為江漢大學題寫的手書體校名。封二、封三刊載“學者風采”、“卷首語”、“校園新貌”、“學術交流”等內容,既宣傳了學校的學者和學術活動,也豐富了學報的內容,使學報封面更加美觀。

發行傳播

學報的發行與傳播方式主要有:(1)通過全國非郵發報刊聯合發行部向國內外公開發行;(2)與國內外期刊建立交換關係;(3)向校內有關單位及師生、國內重點大學圖書館、相關科研院所贈送學報;(4)向有關專家學者推介學報;(5)向國家圖書館、中國版本圖書館、期刊評價及轉載機構(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中心、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上海師範大學《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贈送學報;(6)在重要的學術會議上交流學報。
學報現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學報已經加入“中國知網”(CNKI)、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信息資源系統),並藉助這兩個平台在網上傳播。網路傳播大大提高了學報的傳播範圍和傳播力度,擴大了學報的影響力。

社會影響

在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在學報編委會的具體指導下,經過全體編輯人員的共同努力,10年來,學報的質量不斷提高,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影響不斷擴大

根據2010年10月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提供的“中國知網”《江漢大學學報》發行與傳播統計報告,2009年社會科學版、人文科學版的機構用戶總計分別為4015和2696個(其中:中國大陸地區分別為3723和2411個,海外分別為292和285個),分布國家(地區)分別為19和21個;個人讀者分布在22和21個國家(地區)。其高端用戶中國內外知名大學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澳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及墨爾本大學等。隨著學報傳播範圍的越來越廣,學報的質量不斷提高,在各級各類評刊活動中屢屢獲獎(見表1)。
表1 2002-2010年《江漢大學學報》所獲獎項

時 間 獲獎學報 獎 項 組織單位
2002年 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03年 人文科學版 優秀期刊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03年 自然科學版 先進集體 湖北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
2004年 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第五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 湖北省新聞出版局
2006年 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07年 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第六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 湖北省新聞出版局
2007年 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全國地方高校十佳學報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07年 自然科學版 第六屆湖北省優秀地方高校學報 湖北省新聞出版局、湖北省期刊協會
2008年 人文科學版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專家推薦期刊 中國社科院
2008年 自然科學版 先進集體 湖北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
2009年 自然科學版 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 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
2010年 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第七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 湖北省新聞出版局
2010年 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 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10年 自然科學版 第七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 湖北省新聞出版局
評價穩步提升

近年來,《江漢大學學報》圍繞重點學科做文章,向重點課題傾斜,向基金項目傾斜,向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傾斜,向中青年學術骨幹傾斜,突出了學校的學科特點和學科優勢,增強了學報的學科前沿性和學術水平,也形成了本刊的學術特色,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歷年《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的轉載統計中,《江漢大學學報》一直保持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排序的中上游水平(見表2),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也逐年提高(見表3)。
表2 歷年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被轉載篇目排序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江漢大學學報 43 43 34 30 41 35
數據來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檢索報告》(2004-2009)
表3 《江漢大學學報》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情況
  總被引頻次 影響因子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人文科學版 102 115 209 787 0.097 0.098 0.195 0.327
社會科學版 42 39 198 596 0.050 0.089 0.467 0.470
自然科學版 61 116 205 408 0.097 0.142 0.233 0.333
數據來源: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年度報告特色欄目顯著

近10年來,先後開設了6個特色欄目,搭建了學術研究領域的高品質成果展示平台,促進了學術交流、碰撞和互動,進而也擴大學報的社會影響力(見表4、表5)。例如:2004年創辦的“現當代詩學研究”欄目一直持續良性運行,每期一個專題,每年都刊發一定數量的高質量專題論文。先後在《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等轉載60多篇。2008年因該欄的“研究特色和獨到的研究領域是使用者的關注點”,人文科學版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推薦期刊”。2010年,該欄目被載入《共和國期刊60年》,該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較為系統、完整的期刊圖像資料著作。
表4 《江漢大學學報》特色欄目建設概況

欄目名稱 開欄時間 主持人 專欄期數 發文量
環境哲學與生態美學研究 2003年 張 皓 20 45
家族企業研究 2003年 甘德安 3 6
領域語言研究 2004年 李宇明、周建民 30 65
現當代詩學研究 2004年 張桃洲、劉潔岷 42 170
武漢學研究 2005年 塗文學、鄧正兵 16 45
社區研究 2007年 徐 勇、李金紅 7 18
文化管理與文化創新研究 2010年 傅才武王詠梅 3 10
註:截止2011年6月
表5 《江漢大學學報》特色欄目所獲獎項
​ ​ ​ ​
時 間 欄目 獎 項 組織單位
2006年 現當代詩學研究 全國社科學報百種優秀欄目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07年 環境哲學與生態美學研究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優秀欄目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07年 領域語言研究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優秀欄目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10年 現當代詩學研究 全國社科學報特色欄目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
2010年 現當代詩學研究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名欄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10年 武漢學研究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 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
2012年 現當代詩學研究 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二批名欄 國家教育部社科司

辦刊經驗

回顧近10年的辦刊歷程和辦刊實踐,總結學報的辦刊之道,我們認為志存高遠、服務中心、最佳化稿源、打造特色、明確的責任機制是學報發展進步的有益經驗。

志存高遠

新江漢大學組建成立後,學報編輯部從班子成員到全體編輯一直以來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超位辦刊,力求學報的排名在學校的綜合排名之前。重點高校的學報多為名刊大刊、核心期刊,普通高校的學報因為“先天不足”而為普通期刊。雖然我們不是核心期刊,但我們以核心期刊為發展目標,把學報當成核心期刊來辦。古語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正因為志存高遠,所以才有孜孜以求的動力。為了提高質量,擴大學術影響,學報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精心策劃選題,不斷最佳化稿源,開闢特色欄目,加強外聯工作,進行自我宣傳和推介,這些辦法和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學報質量的提高。

圍繞中心

學報是反映學校教學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的重要視窗,學報的發展進步必須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展開。為了更好地服務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2002年以來,學報先後與學校的重點學科、研究機構聯合推出了“生態文藝學研究”、“家族企業研究”、“領域語言研究”、“武漢學研究”、“社區研究”等特色欄目,旨在及時刊載學校學科建設的成果,並借學校的重點學科、研究機構的學術影響、學術人脈最佳化學報的辦刊資源,從而實現學報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互動共贏。
學報的辦刊宗旨要求學報的內容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主鏇律,同時,作為學校主辦的學術媒體,協助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理論,教化育人是義不容辭的職責。2003年江漢大學召開第一次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社會科學版將優秀徵文結集刊載於2003年第3期上;2009年4月學校召開第二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為配合會議的召開,社會科學版將優秀論文結集刊登在2009年第3期上。
此外,學報對於校內來稿非常慎重,確保有一定的內稿錄用率。學報強化服務職能,明確了每位編輯對口聯繫的學院,要求編輯加強與學院領導、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幹的聯繫。學報編輯部還與科研處聯合組織召開了“國家、省(部)級基金項目負責人座談會”,目的是加強編輯人員與課題負責人的了解溝通,聽取課題負責人對學報的意見和建議,組約基金課題論文,提高學報基金論文比。

嚴控質量

沒有明確的責任制度,就難以保證出刊的質量。為此,我們實行了主編(編委會)負責制和與之配套的篇、期、版三級責任制。為此,學報堅持了“三審四校一讀”制度。“三審”的過程就是來稿的篩選、鑑別的過程,“四校”的過程就是加工、最佳化的過程,而“一讀”的過程就是審、編、校、印諸環節質量檢查的過程。為了確保編校質量,常規三校後我們還聘請資深專家進行第四校,並以第四校的結果考查、評價編輯們的編輯工作質量,衡量學報的整體編校水平。學報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有關期刊的編排出版標準。2009年起,學報充分利用“中國知網”研發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堅持對所有來稿進行檢測,將重複率高的文章一律剔除,從而杜絕了學術糾紛,也有力地維護了學校的學風和學術形象。不少作者反映,從這裡編輯出來的稿件,質量比許多核心期刊編輯出來的還要好。

主動出擊

優質的稿源是刊物不斷發展、創新的基礎。由於受到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長期以來一般學術期刊稿件來源範圍狹窄,文章數量不足、總體質量欠佳。為了克服這一困難,我們嘗試改變過去被動等待作者投稿的工作方法:一是積極參加學術會議組稿。凡是與學報學科相關的高級別學術會議,學報儘量派人參會並積極組稿。例如,全國拉美研究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每年舉辦的學術年會,學報都要安排編輯參加,通過參會組約到國內從事拉美研究的權威專家的稿子,並及時編輯刊登,目前,該學會的專家認為《江漢大學學報》所刊登的拉美研究論文,在國內學術期刊中數量最多而且質量也較高。二是轉變工作作風,主動上門服務。我們要求編輯人員主動出擊,參加學術活動,廣交學者,宣傳學報,組約優質稿件。學報人文科學版、社會科學版的“現當代詩學研究”、“文化管理與文化創新研究”、“法學研究”欄目編輯都有自己的學術圈,有較強的學術活動能力,組約了較多的優質稿、專題稿;三是依託學報編委、校內專家組稿。多年來,有的學報編委、校內專家不僅積極給學報投稿,而且還經常為學報約稿。“武漢學研究”、“社區研究”欄目為學報的特色專欄,這兩個欄目的持續運行得益於欄目主持人不僅自己給學報投稿,而且利用自己在學術圈的影響和學術圈的人脈資源為學報約稿。

發展創新

在高校學報林立的今天,創新發展關鍵在於打造特色。長期以來,學報把特色凝練的重點布局在欄目建設上,主動邀約國內知名專家主持欄目,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作者。學報的學術影響力日益擴大,也帶動了學報編輯從事專業研究,提高業務水平的積極性。“現當代詩學研究”被中國社科院重大課題《中國文情報告》連年重點評述,為認為“對學術的拓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筆談:憲法學者談《選舉法》的修改”專題欄目由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劉茂林牽頭,專題刊出後,在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文化管理與文化創新研究”專欄特邀武漢大學國家創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博導傅才武教授擔任主持人,刊載與文化管理、公共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學術論文,並作為這一研究領域交流互動的學術平台;“武漢學研究”專欄,研究武漢歷史文化,研究武漢人和武漢城市精神,研究武漢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揭示武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環境哲學與生態美學研究”欄目,研討的熱門話題也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國內外著名學者如童慶炳教授、王先霈教授、曾永成教授、張玉能教授、邱紫華教授紛紛向該欄目賜稿。
辦好特色欄目我們有三點體會:一是特色欄目的編輯一定是欄目專業的內行,應具備良好的專業功底。只有這樣,他對欄目所涉及領域的學術前沿態勢才能比較瞭然,對欄目所涉學科的學者專家才能比較了解,對欄目文章的學術含量作出正確判斷,也才能具備與相關作者對話與溝通的能力,以及對欄目選題深入策劃、深度挖掘的能力。二是一個欄目要能支撐下去,不斷發展,做大做強,必須有一個較大的作者群,這些作者最好是實力派作者。依傍的對象既有本校的學術骨幹,又有外校的學術名家,總之應該是在學術圈內口碑好、有號召力、年富力強、熱心的學者。三是所設題目應具有話題優勢,是座富礦,有挖頭,是可持續發展的。要使欄目課題既是可為的,又是可能為的,還是可長為的。這樣才能使所設欄目具有連續性,長辦長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從而達到繁榮學術、傳承文明的目的。
(新江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