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期刊60年》

《共和國期刊60年》

見證歷史《共和國期刊60年》2010年12月25日在北京發布,該書既還原了共和國期刊的歷史語境,又在這一語境下客觀地呈現了期刊推動觀念更新、社會進步、文化發展的媒介功能。

基本信息

概述

中國期刊協會北京印刷學院主辦的“見證歷史——《共和國期刊60年》新書發布暨中國期刊史編撰研討會”2010年12月25日在北京舉行,該書約20萬字,收圖1342幅,以圖文並茂的編年體形式描述了1949—2009年中國期刊的歷史發展。中國期刊史編撰這一文化工程也在會上正式啟動。

評價

有關專家認為,《共和國期刊60年》明確提出了共和國期刊的概念,並以此為視角,以直觀生動的期刊封面表現期刊史上的共和國。因此,該書既還原了共和國期刊的歷史語境,又在這一語境下客觀地呈現了期刊推動觀念更新、社會進步、文化發展的媒介功能。它以獨特的圖文書形式書寫新中國期刊歷史,以期刊發展史折射共和國的社會變遷和文化發展,對推動中國期刊歷史研究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對認識期刊與國運、社會及文化發展的息息相關性有實證意義。

特色

一、以圖敘史,創新期刊歷史的書寫體例和方法。它結合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以文摘加圖錄形式,對共和國期刊進行總體描述。該書編纂的基本原則為以年系事,以事系刊,以類相從。依據共和國發展的歷史階段,將60年的中國期刊史劃分為七個時期,分別為:奠基期(1949-1956)、曲折期(1957-1965)、蕭條期(1966-1976)、新創始期(1977-1980)、發展期(1981-1991)、競爭期(1992-2000)、轉型期(2001-2009)。“以事系刊”之“事”為共和國歷史上的期刊事件,主要有三種類型:某種期刊的創刊、改刊、停刊、復刊;某類期刊的興衰起落;由某期(輯)期刊出版而形成的媒介事件。“以類相從”則以期刊品種或類群為結構單位,編排圖文,是在以年系事、以事系刊的結構基礎上,反映期刊文化的種群特徵。全書主體內容共有180個和合面(跨頁),其中年度編纂64個,130頁,種類編纂91個,216頁。重點反映的期刊有《人民文學》《中國青年》《人民畫報》等60餘種,涵蓋了黨刊群、畫報群、地方文藝期刊群、科技期刊群以及高校社科學報群;還涉及“外國文藝”類、二次文獻類、文化生活類、地方工作指導類期刊;努力反映60年來的期刊事件,如人文精神大討論、創建名刊工程、世界期刊大會、抗震救災、迎接2008年奧運會等。
二、以圖敘史,圖文結合。圖文結合不僅契合時下“讀圖”的需要,更主要地基於期刊本身的特性。封面是期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精選期刊封面1120幅,相關人物/事件照片110幅,手跡35幅,其他77幅,共刊載圖片1342幅。因此也可以說該書是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較為系統、完整的期刊圖像資料著作。
三、史料、文獻豐富,史料性與工具書合一的特性凸顯。《共和國期刊60年》文字以文摘為主,旨在匯總共和國期刊歷史的研究成果,客觀地敘述期刊的發展歷程。同時為學界、業界提供思考框架和資料基礎,力求達到集史料性、工具書於一體的“存史”價值。全書涉及期刊1232種,其中用封面反映的期刊746種(另含93個亞種)——其中社會科學期刊626種,自然科學期刊120種;共有文摘1300條,其中視點81條,檔案11條,年評40條。另撰寫實錄293條、記事46處。書末附錄刊名、人名索引,反映期刊歷史人物和摘引其觀點的作者1389人,方便讀者檢索。
四、編纂團隊學術與思想積澱較為厚實。《共和國期刊60年》由北京出版產業與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北京印刷學院李頻教授主編,河南大學教授宋應離副主編,設計者為北京藝科電子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張彬。編纂核心團隊來自中國期刊協會北京印刷學院期刊研究所。張伯海石峰張澤青潘國琪朱劍任本書的編撰顧問,艾立民、蔡健光、聶震寧等25人任諮詢專家,40餘人參與編撰。編纂過程歷時兩年多,期間得到中宣部出版局、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中國期刊協會、北京印刷學院等有關領導、學者以及相關刊社的大力支持,是期刊管理部門、研究機構、業界媒體通力合作的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