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論

概念論是與“存在論”“本體論”相應的概念。“概念論”即“主觀邏輯”,其中的主要範疇有:主觀概念(概念本身,判斷、推論);客體(機械性、化學性、目的性);理念(生命、認識、絕對理念)。通過這樣地推演過程,概念越來越具體,從客觀邏輯到主觀邏輯,最後又回到絕對理念,在絕對理念中得到統一,完成一次圓圈式的循環,所以整個概念發展過程都不過是絕對理念的展開,是絕對理念自身運動的不同階段或環節。

概念

一個民族要想站各個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思維,而要進行理論思維就一刻也離不開概念。

邏輯學認為:概念是抽象地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其中,對象的性質和對象之間的關係,統稱為對象的屬性。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形成概念、進而構成判斷和推理,逐步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過程。概念、判斷、推理是理性認識的思維形式,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事物的過程,是一個邏輯思維過程。

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人們總是首先通過感官接觸對象,獲得感覺和知覺,從而在大腦里形成對象的整體印象即表象,進而通過大腦對感覺、知覺、表象這些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提煉,逐步捨棄其中非本質的屬性,從而達到對於對象本質屬性的認識,最終形成概念。在此過程中。人們一般是通過分類、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邏輯方法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抽象,即忽略、撇開、捨棄對象的非本質屬性、抽取其本質屬性的方法。其次是概括,即把抽象出來的本質屬性推廣到整類事物上去。

數學中的“正數、負數、點、線、面、體、平行、垂直”,物理學中的“合力、分力、動能、熱能”,化學中的“酸、鹼、鹽”,天文學中的“恆星、行星、衛星”,地理學中“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生物學中“植物、動物、微生物”,計算機科學中的“二進制、硬體、軟體”,政治學中的“權力、國家、自由、民主、法制、政黨、利益”,經濟學中的“商品、貨幣、資本、供給、需求、生產、消費、效率、公平”,法學中的“權利、義務、責任”,文學中的“詩歌、散文、戲劇、小說”,軍事學中的“攻守、奇正、虛實”,倫理學中的“道德、倫理”,心理學中的“認知、情感、意志”,邏輯學中的“概念、命題、推理、論證、悖論”,哲學中的“物質、矛盾、真理、實踐、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辯證法、形上學”等等,都是概念。

人們認識事物的根本任務是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就必須逐一分析事物的屬性,把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區別開來,再捨棄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便形成了概念,並用適當的語詞表達出來。

概念是把對象作為一個類來反映的。如果某個屬性為某個類的所有對象具有,並且僅僅為該類對象所具有,則稱為該類對象的本質屬性。

對於某個類對象來說,如果某種屬性為其中的某些對象具有,而不為另一些對象具有,則稱為該類對象的偶有屬性;如果某種屬性為所有對象具有,則稱為該類對象的固有屬性;如果某種固有屬性僅僅為該類對象具有,則稱為該類對象的本質屬性。

對於正三角形來說,邊長為1厘米,或面積為1平方厘米,甚或顏色為紅色,都是正三角性的偶有屬性;有三條邊,三個內角和為180度,有重心、垂心、內心,是正三角形的固有屬性;三條邊相等,每個角為60度,重心、垂心、內心重合,則是正三角形的本質屬性。

柏拉圖解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人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動物。”於是,他的一個學生把一隻雞拔光了毛,開玩笑地說:“這就是柏拉圖的‘人’!”柏拉圖對人的理解遠遠沒有達到揭示本質屬性的程度。“沒有羽毛兩腳直立”這個屬性充其量只不過是人的固有屬性,它不是最終將人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屬性,因而並不是人的本質屬性。“人是處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能夠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的動物”這個定義揭示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方面。

特點

抽象概括性是概念的最根本最顯著的特點。

要素

概念是抽象思維最基本的要素,它具有抽象思維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是抽象性、二是概括性。

概念具有抽象思維兩個最基本的特點:一是抽象性,它捨棄了事物的感性具體性、形象性,抓住了事物的內在本質;二是概括性,它不反映個別事物,而是反映事物的共性。

由於概念以事物的本質為自己的內容,因而表面上看它好像遠離現實,其實它比感性形式更接近現實。又由於事物的本質相對穩定,同時事物又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因而概念又具有確定性和靈活性。

當人們試圖用抽象概念解釋抽象概念的時候,總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讓人覺得你不說還有點懂,說了反讓人不懂。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抽象概念表達的局限性,這是由於概念的根本特點抽象概括性決定的。由於概念的抽象概括性,它往往容易脫離經驗,變成不顧事實的任意構造,從而讓人覺得虛無縹緲。只從抽象概念到抽象概念,只會在空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為此,人們發展了辯證思維方法作為補充: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即從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只要我們進行邏輯思維就一刻也離不開概念。

重要性

概念的特點決定了概念的重要性。

首先,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人們掌握了概念,就能把這一類事物同別的事物區分開來。其次,由於概念更普遍、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觀事物,人們掌握了概念,就能突破直觀的局限,真正理解客觀事物。再次,概念既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的總結成果,又是人們獲得新認識的起點。只有概念明確,才能恰當地做出判斷,才能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總之,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只要我們在進行邏輯思維就一刻也離不開概念。

想一想:在學習中為什麼要注意理解概念?對於那些表面上相似的概念,為什麼要注意劃清它們之間的界限?試以“速度”和“加速度”、“公民”和“人民”的界限、程式設計里的“i++”和“++i”的界限為例,說明掌握概念的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