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小造橋蟲

棉小造橋蟲

棉小造橋蟲別名棉夜蛾、小造橋蟲、步曲、小造橋夜蛾等。分布除西藏、新疆外,廣布全國各植棉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棉小造橋蟲棉小造橋蟲

成蟲體長10—13mm,翅展26—32mm,頭胸部桔黃色,腹部背面灰黃至黃褐色;前翅雌淡黃褐色,雄黃褐色。觸角雄梢齒狀,絲狀。前翅外緣中部向外突出呈角狀;翅內半部淡黃色密布紅褐色小點,外半部暗黃色。亞基線、內線、中線、外線棕色,亞基線略呈半橢圓形,內線外斜並折角,中線曲折末端與內線接近,外線曲折後半部不甚明顯,亞端線紫灰色鋸齒狀,環紋白色並環有褐邊,腎紋褐色、上下各具1黑點。卵扁橢圓形,長0.60—0.65mm,高0.26一0.33mm,青綠至褐綠色,頂部隆起,底部較平,卵殼頂部花冠明顯,外殼有縱橫脊圍成不規則形方塊。幼蟲體長33—37mm,寬約3—4mm,頭淡黃色,體黃綠色。背線、亞背線、氣門上線灰褐色,中間有不連續的白斑,以氣門上線較明顯。氣門長卵圓形,氣門篩黃色,圍氣門片褐色。第1對腹足退化,第2對較短小,第3、4對足趾鉤18—22個,爬行時蟲體中部拱起,似尺蠖。紅褐色,頭中部有1乳頭狀突起,臀刺3對,兩側的臀刺末端呈鉤狀。

寄主

懷牛膝等藥用植物

棉小造橋蟲的寄主植物除棉花外,還有黃麻、茼麻、菸草、木槿、冬葵等。以其幼蟲食害棉花葉片和棉鈴,對棉花量和纖維品質影響很大。該蟲在全國各地植棉區除西藏、新疆外,其餘各植棉區均有分布和為害。

為害特點

幼蟲取食牛膝等藥用植物葉片成缺刻或孔洞,嚴重的食光全葉,僅留莖稈,影響藥用根部的有效成分積累和藥材質量。

生活習性

黃河流域年生3—4代,長江流域5—6代,南方以蛹越冬,北方尚未發現越冬蟲態。第一代幼蟲主要為害木模、苘麻等,第二、三代幼蟲為害棉花最重。一代幼蟲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三代在9月上中旬,有趨光性。卵散產於棉花等葉背,1雌蛾產卵多至800粒,一般80—400粒。初孵幼蟲活躍,受驚滾動下落,l、2齡幼蟲取食下部葉片,稍大轉移至上部為害,4齡後進入暴食期。低齡幼蟲受驚吐絲下垂,老齡幼蟲在苞葉間吐絲卷包,在包內化蛹。天敵有絨繭蜂、懸姬蜂、赤眼蜂、草蛤、胡蜂、小花蝽、瓢蟲等。

防治方法

(1)用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殺成蟲。

(2)對害蟲發生嚴重的棉田,結合整枝打杈和摘除下部老葉,將枝杈,老葉帶出。
(3)做好測報,加強棉田幼蟲防治,掌握在幼蟲孵化盛末期至3齡盛期,百株幼蟲達100頭時,噴灑敵敵畏、馬拉硫磷等有機磷常用濃度或50%辛氰乳油15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40%菊馬乳油2000倍液等復配劑,還可用100億活芽孢/克蘇雲金桿菌可濕性粉劑500—10oo倍液。

中國有害生物

中國有害生物種類很多,包含:中國外來入侵昆蟲,中國外來入侵植物資料庫,中國水田雜草資料庫,中國果菜類蔬菜害蟲資料庫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