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大卷葉野螟

棉大卷葉野螟

棉大卷葉野螟(拉丁名:Notarcha derogata (Fabricius,1775))屬鱗翅目,螟蛾科。別名棉卷葉螟、棉大卷葉蟲、包葉蟲、棉野螟蛾、棉卷葉野螟。為害紅麻,同時也是農作物棉花的主要害蟲,分布除寧夏、青海、新疆未見報導外,其餘省區均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棉大卷葉野螟(幼蟲)棉大卷葉野螟(幼蟲)
成蟲:翅展30mm。頭淡黃色。胸部背面淡黃色,有十二個棕褐色斑點排成四排,腹部背面黃褐色,第二節背面有兩個黑褐色斑點,末端背面有一黑褐斑點。雙翅淡黃色,內橫線、外橫線、亞外緣線及外緣線栗褐色,前翅中室內有一深棕色環形斑紋,中室端有一深棕色腎形斑紋。後翅中室端有一細長棕色環紋。雙翅緣毛淡黃色。雄外生殖器:爪形突錐形,頂端平截中央略凹,端部及側緣具長毛;抱器瓣舌狀端部寬圓彎曲,基部有乳頭狀突起,抱器背基突發達伸出長柄;囊形突寬圓,端部平圓;陽端基環基部錐形,端部硬骨化三角形;陽莖長筒狀,內有一棒狀角狀器。

卵:扁橢圓形。

幼蟲:老熟時體長為26毫米左右,綠色,有稀疏長毛,有不規則的褐色斑。胸足黑色明顯。

蛹:褐色。

生物學特性

棉大卷葉野螟棉大卷葉野螟
江蘇、浙江四川湖北等地一年發生4-5代,世代重疊,以幼蟲在雜草叢中、枯枝落葉層、粗皮縫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4-5月成蟲多在夜間羽化,趨光性較強,雌蛾將卵產在葉背面,以葉脈邊緣為多,卵粒數量不等,卵期約4天。幼蟲共6齡。初孵幼蟲食葉肉,留下表皮,幼蟲較活躍,三齡後分散為害,有轉移為害習性。幼蟲吐絲將葉片捲成筒狀,在其內取食為害,造成葉片破爛不堪。排糞和化蛹均在筒內,蛹期約7天。4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幼蟲為害期,11月下旬越冬。華北地區一年發生3-4代,5-10月為幼蟲為害期,8月中旬在北京地區可見到各種蟲態。
該蟲以老熟幼蟲在地上或草叢中結薄繭越冬,翌年4月下旬開始出現第一代幼蟲,11月下旬部分老熟幼蟲開始越冬,部分繼續發育為下代。其以幼蟲吐絲綴葉為害,盛發時整株布滿蟲苞,加害後成掃帚絲狀,嚴重的吃光全部葉片,既影響植株生長,又不堪觀賞。

寄主

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莧菜蜀葵黃蜀葵苘麻芙蓉木棉等。

為害特點

幼蟲卷葉成圓筒狀,藏身其中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重的吃光全部棉葉,繼續為害棉鈴內苞葉或嫩蕾,影響棉株生長發育。

為害期

8月、9月

為害部位

天敵

卷葉蟲絨繭蜂小造橋蟲絨繭蜂日本黃繭蜂廣大腿小蜂等。

綜合防治

棉大卷葉野螟棉大卷葉野螟
(1)加強管理及時清除雜草和枯枝落葉,創造不利於該蟲發生的環境。幼蟲卷葉結包時捏包滅蟲。

(2)人工防治剪除卷葉螟的筒狀葉,消滅幼蟲,以減少下代為害。

(3)用10%吡蟲啉有效成分50一60g拌棉種100kg,播後2個月內對棉卷葉螟防效優異,而且兼治棉蚜。

(4)藥劑防治發生嚴重時,噴施20%桃小靈乳油或20%菊殺乳油2000倍液防治,以壓低蟲口密度,減輕損失。如果已經卷葉成筒,最好採用內吸性藥劑防治。

近年來棉大卷葉野螟的為害逐步猖獗,由於其生活史相對較短,產卵量大且繁殖快,部分地區綠化帶已為害成災,常規殺蟲劑不僅防效差,而且還會造成棉大卷葉野螟更猖獗並引發出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因此,探索或開發棉大卷葉野螟的其它有效防治途徑和方法,已成了控制棉大卷葉野螟成災的關鍵所在。目前,在諸多的非化學農藥防治途徑中,套用性:信息素防治鱗翅目害蟲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L3~J,並有望減少或取代化學殺蟲劑的套用。

肢動物門(十五)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