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亞洲玉米螟

棉田亞洲玉米螟

棉田亞洲玉米螟,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穀子、麻類等25種農作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為害棉花的玉米螟老熟幼蟲體長23~25mm,乳白色,背部稍帶粉紅色或青灰色,頭褐色,有黑點。成蟲體長10~13mm,翅展24~35mm,黃褐色蛾子。雌蛾前翅鮮黃色,翅基2/3部位有棕色條紋及一條褐色波紋,外側有黃色鋸齒狀線,向外有黃色鋸齒狀斑,再外有黃褐色斑。雄蛾略小,翅色稍深;頭、胸、前翅黃褐色,胸部背面淡黃褐色;前翅內橫線暗褐色,波紋狀,內側黃褐色,基部褐色;外橫線暗褐色,鋸齒狀,外側黃褐色,再向外有褐色帶與外緣平行;內橫線與外橫線之間褐色;緣毛內側褐色,外側白色;後翅淡褐色,中央有一條淺色寬頻,近外緣有黃褐色帶,緣毛內半淡褐色,外半白色。卵長約1mm,扁橢圓形,魚鱗狀排列成卵塊,初產乳白色,半透明,後轉黃色,表具網紋,有光澤。幼蟲體長約25mm,頭和前胸背板深褐色,體背為淡灰褐色、淡紅色或黃色等,第1~8腹節各節有兩列毛瘤,前列4個以中間2個較大,圓形,後列2個。蛹長14~15mm,黃褐至紅褐色,1~7腹節腹面具刺毛兩列,臀棘顯著,黑褐色。

生活習性

該蟲在黃河流域棉區年生3代,長江流域3~4代,以老熟幼蟲在受害棉花秸稈、玉米莖稈、蒼耳等枯稈中越冬。以第l代幼蟲為害棉花,5月下旬~6月上旬進入產卵盛期,6月以後為幼蟲鑽蛀棉稈或鈴為害期。近年在春玉米為害面積縮小,春、夏玉米及棉花交錯種植地區、麥棉套作面積大的地區,玉米螟為害棉花已很突出。黃河流域棉區6月上中旬進入幼蟲為害盛期,江蘇棉區一代集中在棉田為害,二、三代轉到玉米田。夏玉米棉花區重點是一代,該蟲越冬場所主要是玉米稈。春玉米棉花區則為棉稈,這些特點應引起生產上注意,以利科學防治的實施。

地理分布

分布除青藏高原外,廣布全國各玉米種植區。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黃河流域麥棉間作田或地區,小麥收穫後及時運出田外,嚴防玉米螟向棉株上轉移。長江下游玉米、棉花混種區,要注意面積比例適當,儘可能做到分區種植,不交錯種植,能有效減輕棉田受害。必要時,棉田稀疏插花種一些玉米,誘集玉米螟產卵,然後及時滅卵。
(2)生物防治在2、3代玉米螟產卵盛期釋放赤眼蜂,每667m2釋放1萬頭,連放二次。幼蟲期噴灑白僵菌或B·t乳劑。
(3)藥劑防治棉田二代玉米螟百株卵塊超過3.72塊、三代百株超過4.97塊或新梢受害株率3%,應在卵孵化高峰期,馬上噴灑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0%對硫磷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5%銳勁特懸浮劑1500倍液、20%敵氰乳油2000倍液、25%廣克威乳油2000倍液、20%滅多威乳油2000倍液。

中國有害生物

中國有害生物種類很多,包含:中國外來入侵昆蟲,中國外來入侵植物資料庫,中國水田雜草資料庫,中國果菜類蔬菜害蟲資料庫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