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縣

桓仁縣

桓仁縣位於遼寧省東北部邊緣,西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交接,西和本溪滿族自治縣相連,南與寬甸滿族自治縣為鄰,東北部和通化縣、集安市交界。面積3547平方千米,人口29.86萬人(2001年)。桓仁早期之名為“桓都”,為高句麗早期王城,也是唐朝時期渤海之“桓州”。境內主要有漢、滿、朝鮮、回等民族。

基本信息

桓仁縣桓仁滿族自治縣
桓仁縣位於遼寧省東北部邊緣,西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交接,西和本溪滿族自治縣相連,南與寬甸滿族自治縣為鄰,東北部和通化縣集安市交界。面積3547平方千米,人口29.86萬人(2001年)。桓仁早期之名為“桓都”,為高句麗早期王城,也是唐朝時期渤海之“桓州”。境內主要有漢、滿、朝鮮、回等民族。縣治桓仁鎮。全縣有優質米、蔬菜、果品、水產品、食用菌、牛、羊等生產基地。桓仁之山,蘊藏豐富礦產資源。地層分布屬於華北地層區遼東分區,地質構造位置特殊,成礦條件好,礦產勘查開發潛力大。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桓仁縣桓仁縣

五女山位於桓仁城東北8公里的渾江西北岸。五女山山體是長方體,主峰海拔820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餘米,這裡是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宮廷之爭逃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麗第一都城,史稱紇升骨城。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領李滿柱率軍挺進遼寧,便駐紮於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滿族文明的發祥和啟運之地。佛頂山:巍峨壯麗的佛頂山(老禿頂子)座落在桓仁縣西部, 海拔1,367米,素 有“遼寧屋脊”之稱。頂峰有千餘米方圓寸草不生,故名佛頂山。佛頂山山體高大,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登極頂,放目遠眺東南的八面崴、五女山、大青頂子、花脖子山諸峰均隱約可見。每當夏秋兩季,從頂峰俯瞰山下,雲海翻騰,氣象萬千。尤其是旭日東升,白雲托日,浮空絮紅,分外妖嬈,展現人間奇景。

水文狀況

雨量充沛,水利資源極其豐富。全縣有大小河流70多條,渾江雅河富爾江等主要江河水能蘊藏量為56.2萬千瓦,可開發利用50.5千瓦。桓仁境內河流多、流速急、落差大,水利資源十分豐富。

自然資源

能源資源:桓仁水利資源極為豐富,境內江河溪流密如蛛網,較大河流70餘條、大小泡沼104個、泉眼254處。渾江由東北向南流經全縣161.8公里。全縣水域面積39.8萬畝,占總面積7.5%。水資源總量156.4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56.2萬千瓦可開發50.5萬千瓦。其中縣屬水能蘊藏量20.5萬千瓦,未開發17.1萬千瓦。桓仁依託水利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電能源轉業化,建有國家大型水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29.5萬千瓦,年發電量6億千瓦時;縣屬水電站20座,總裝機容量3.73萬千瓦,年發電量1.1億千瓦時,是首批100個電氣化縣之一。桓仁充份利用水資源,興修以水庫為主的農田水利配套工程,進行水產養殖和農田灌溉,建有遼寧最大的淡水養殖場--渾江漁場,可養殖水面14.8萬畝,生產經濟價值較高的池沼公魚、鯉、鯽、羅非、銀魚等;全縣水利引水、蓄水、提水工程逐漸形成規模,灌溉數十萬畝良田。桓仁煤炭資源豐富,遠景儲量達1億噸。曖河子地區煤礦儲量800餘萬噸。全縣以曖河子煤礦為主,年產煤12萬噸。利用煤碳資料、發展熱電能源轉化業,建有桓仁金山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年發電1.5億千瓦時,可供熱面積120萬平方米。林業資源:桓仁地處長白與華北兩大植被區系過渡帶。境內山高林茂,林業資源豐富,為遼寧省“以發展林業經濟為主縣份”,是遼寧省重點林區,素有遼東“綠色寶庫”之美稱。林地面積429.3萬畝,占全縣面積80.69%,故有“八山”之稱。有林地383.5萬畝,其中天然林320.1萬畝,人工林63.4萬畝。活立木蓄積1513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72.6%。林木種類繁多,喬灌木40科、94屬、248種。主要樹
桓仁縣桓仁滿族自治縣
種為柞樹、紅松葉松雲杉冷杉楓樺白樺青楊赤楊紅柳山槐花楸暴馬丁香刺五加野玫瑰胡榛子獼猴桃山葡萄五味子等。最多樹種為柞樹;最古老的稀少樹種為被稱為“活化石”的東北紅豆杉(亦稱紫杉);最珍貴的樹種為天女木蘭刺楸紫椴、水(花)曲柳、黃鳳梨胡桃楸黃榆東北刺人參紅丁香牛皮杜鵑寬葉丁香等。綠色食品資源:桓仁山川秀麗,河流眾多,雨量適中,氣候溫涼潮濕,土質肥沃,水質優良。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土特產品種類繁多,素以果、菌、菜、藥、魚、米、蛙而著稱。境內野生動植物2000多種。山野菜品種37科、131種,以品種多、無污染、營養價值高而聞名。主要品種為大葉芹、刺嫩芽、蕨菜、沙參、桔梗、刺五加等。年蘊藏量10餘萬噸,可利用8萬餘噸。山貨野果滿山遍野,金秋季節,山區野果飄香。主要品種為山葡萄、獼猴桃、山核桃、山里紅、山梨、山杏、山櫻桃、山芝麻、橡子仁、榛子等,年產數萬噸。野生食用菌遍布溝谷山坡,主要品種為牛肚菌、松蘑、元蘑、榛蘑等。野生動物有獐、狍、熊、鹿、山兔、刺蝟和各種鳥、蛇、魚等。全縣已建立優質米、蔬菜、果品、水產品、食用菌、牛、羊等生產基地,為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創造有利條件。礦產資源:桓仁之山,蘊藏豐富礦產資源。地層分布屬於華北地層區遼東分區,地質構造位置特殊,成礦條件好,礦產勘查開發潛力大,有諸多珍貴礦藏沉睡於崇山峻岭中。現已探明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稀有金屬、建材非金屬、燃料、化工原料、冶金輔助原料、地熱水等礦藏9大類、40餘種、130多處,且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其中矽石礦儲量4億多噸,鎂、煤礦的工業儲量均在1000萬噸以上,石灰石礦10億多噸,大理石礦1億多立方米,鉛、鋅、銅、鐵等有色金屬礦近2000萬噸。品位較高的礦種有煤、菱鎂、滑石、鉀長石、石灰石、矽石、大理石、鉛、鋅、銅、鉬、石墨等。稀有礦種為鉑、鎳、金、銀、鈾等。

歷史沿革

桓仁縣桓仁縣
桓仁縣開發較早。戰國至秦代為扶餘族、高句麗部落活動地區。漢屬玄菟郡。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均被高句麗所據。唐屬安東都護府倉岩州管轄。唐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0年)屬渤海桓州的桓都縣。遼屬東京道桓州。金屬婆速府路。元屬遼陽行省的瀋陽路。明代屬奴兒乾都司,為女真族活動地區,清屬奉天府興京廳。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始建懷仁縣。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改桓仁縣,以古桓州得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屬安東省。1947年建立桓仁縣人民政府,屬安東省轄。1949年劃歸遼東省通化地區領導。1954年桓仁縣屬遼寧省安東地區領導。一九五八年劃歸本溪市所轄。一九六六年又劃回丹東市領導。一九七五年劃歸本溪市轄縣至今。 桓仁地區是高句麗民族初期活動的重要區域。坐落在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城東北8.5公里處的五女山山城,是高句麗族創建政權的第一個都城。高句麗第一代王朱蒙,於公元前37年建立政權,到公元三至五世紀,達到鼎盛時期,曾占據了遼河以東、日本海以西、第二松花江以南、漢江以北的廣大區域,在歷史上存續了705年,至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為唐朝所滅。高句麗的文明史對東北亞的古代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高句麗政權在五女山山城沿襲了40年,至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明王遷都集安止。在40餘年的時間裡,高句麗民族在五女山山城上創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山城中築有城牆、城門、王宮、倉庫、兵營等建築,富有軍事色彩。省市考古隊在發掘五女山山城過程中,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直腹罐(殘)、打制石器、戰國至漢代的大陶壺、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等珍貴文物和高句麗時期的陶罐、環首刀、甲衣,遼金時期的銅印、貨幣、陶盆、陶罐等文物數百件。這些文物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高句麗民族軍事和生活習俗。2004年7月1日五女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桓仁傳說

八卦城的傳說

桓仁縣桓仁滿族自治縣

桓仁縣城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是獨特的。選址和按八卦建城,既有莊重的歷史又有動人的傳說。桓仁地處邊陲,曾是女真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滿清王朝曾經對桓仁等地封禁了二百餘年,桓仁成了邊外之地。到了清朝後期,朝政腐敗,外敵入侵,國勢漸衰,民不聊生。老百姓為求生存來到邊外,桓仁這個地方的人口漸漸多起來。朝廷禁不住但又不能不管,為此,清朝於光緒三年(1877)決定設縣置署,起名懷仁縣。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1914年改名為桓仁縣。首任知縣章樾。開始時,城址設在佟佳江(今渾江)西岸(今六道河子鄉荒溝門一帶),築成土圍子以為縣城。 傳說中當時有幾伙強盜嘯聚山林,結成山頭。其中最有名的一夥頭目叫“不睜眼”,因他到處搶奪,片甲不留。常常青天白日或半夜三更明搶暗奪,攪得縣城和村屯晝夜不安。東邊兵備道道員陳本植常常率軍清剿。但防不勝防,剿不勝剿。打跑了這幫,又來了那幫,騷擾得陳本植官兵無可奈何。一次陳本植率兵來到,“不睜眼”一夥強盜望風逃匿。陳本植正在苦苦思索,不得要領之時,卻見一白髮蒼蒼,有仙風道骨的老者飄然而至,對他說:“城遷江東,利於安寧;久而化之,盜賊歸從;風調雨順,物阜年豐;山環水繞,人傑地靈;可免君過,可為民功;君若不信,可登五女峰;登上五女峰,自見分明。”陳本植卻待要問仔細,卻被老者擊了一掌,原來卻是一夢。陳本植恍然大悟,這分明是仙人指點嗎! 未等天亮,陳本植拉上了知縣章樾,登上了五女山,察看桓仁的山川地勢。只見佟佳江由北逶迤奔流而來,向西折回東又向南環繞婉轉而去,江流酷似太極圖形。又見太極圖形里的八里甸子(今桓仁縣城城址)後有山水,前有水山,左有山山,右有水水。後有山水,新嶺來脈遮來水;前有水山,水依平崗東行;左有山山,山山連綿不斷;右有水水,水水交匯同流。後有山水,水後有名山五女山威武屏列;前有水山,山後有遠山無名山山開山門。後有五女山武將威武打天下作後盾;前有筆架山(今煙筒山)文官提筆保平安創繁榮;左有山山,山山托曙日;右有水水,水水潤萬物。真是個絕妙的地方:山青水秀,山高水長,山環水繞,山重水複。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如畫如詩,如曲如歌。真是個美麗、神奇、祥和、安寧之地。將軍陳本植與知縣章樾討論多時。桓仁地方自古以來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北扶餘王子朱蒙因受排擠來到桓仁五女山,建立了高句麗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女真棟鄂部(今雅河一帶)首領何和里協助努爾哈赤打江山,成為清初五大臣之一……,山清水秀出人才呀。而八里甸子才更是一個仁德屯聚,才華橫溢的地方。山環水繞仁德聚,山青水秀動才華。八里子不平凡。現在社會不穩,盜賊峰起不能不選一個據險設守,有利於長治久安之地呀!八里甸子果然是個建縣城的好地方。但按山脈地勢,水文氣象,宜於建八卦城,方能相得益彰。這陳本植史書記載他“精於堪輿之術”,知縣章樾飽有學識,德高才重。當下計議已定。回到官署,又打發衙役劃小船到江東八里甸子取土與江西的土比重量,果然江東的土重於江西。這就說明江東建縣城根基深厚牢固。當下請示盛京,盛京將軍奏準朝廷開始於江東八里甸子建城。建城之前,先是勘察設計了一番。按照東南西北,山脈走勢,水流去向,確定八封方位。城池為八卦形。設定三門,東門叫賓陽門,西門叫朝京門,南門叫迎薰門,北邊建城樓與東西南三門相同,只是不留門不修護城壕,因為北門後邊有山脈延伸進來,怕斷了山脈的來勢。城作成八卦形,以接納八方之風,門開三光(日月星)以此來培育和樹立三才(天地人),象徵天地人的和諧,上應天文,下順地理,中展人之才能。而且按照東:震、雷,東南:巽、木,南:離、火,西南:坤、地,西:兌、澤,西北:乾、天,北:坎、水,北東:艮、山的方位對應水勢山脈,講究相輔相成,無不具有象徵性。雉堞三百八十四,門樓三間二層,所修所建無不求工。城牆高一丈六尺,城牆上寬一丈四尺。城增上沒炮位,牆外修壕,以備守御。八卦城周長三里。這在當時是個大工程。章知縣發動民工,從光緒四年到光緒八年(1878——1882年)早春建成。章樾撰寫碑文,以記其事。傳說中賊心不死。“不睜眼”幾伙強盜見新縣城建成。城中財富漸增,更是紅了眼,又幾次來騷擾搶奪。全城兵民團結守城,強盜怎么也攻不下來,反而被打得頭破血流,鬼哭狼嚎而逃,都說是八卦城威武不可冒犯。百姓開始安居樂業。知縣章樾又發布撫匪檄文,收撫土匪。漸漸的強盜出山進城歸降。願為良民。 知縣章樾原來朝庭任他為設治委員主持桓仁縣政,因建城安民有功被正式任命為知縣。
望天洞的傳說

桓仁縣 望天洞
桓仁縣 望天洞

晉朝鹹和年間的一天,白娘子同妹妹青兒一同遊覽西湖美景,不料天降大雨,幸好許仙借傘給白娘子,兩人一見鍾情。後因法海和尚破壞,白娘子被鎮在西湖邊的雷峰塔下。青兒逃脫後尋一仙地進行修煉,功成後救出姐姐。這段故事被世人傳頌至今。話說青兒逃脫後,四處飄遊,欲意尋求一棲身之地,準備好修煉功力,待時機成熟再戰法海營救姐姐。青兒歷盡艱辛萬苦,尋遍大江南北山山水水,也沒尋到理想的棲身之地,心也漸漸地冷了下來。偶有一天,她在空中閒遊,突然發現一山,隱隱約約見山中有一。但見那山霞光異彩,峭壁奇峰,麒麟獨臥,風翔鹿鳴。峰頭錦雞常起舞,深澗時有龍騰躍。瑤草奇花時時秀,蒼松翠柏處處青。一條銀河煙波內,綠水野雁丹鶴飛。青兒停在空中觀賞多時,思忖良久,覺得一定是個好去處,便飛下雲頭,來到洞口觀看。只見兩個洞口就像一雙大眼睛直望藍天。洞內紫氣蒸騰,霞光萬道,片片煙霞,祥雲繚繞,翠蘚掛壁,鍾乳似玉,鮮花四時不謝,瑞草萬載常青。洞內深處是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大洞套小洞,迷宮連環,四周是玲瓏玉石垂掛。下有潺潺流水,上有乳窟蓮花,左右柳枝常帶雨,中間蓮上是菩薩。從此,青兒便住在這洞內,刻苦修煉功力,深居簡出,不分晝夜。白天吸太陽之精華,夜晚收星月之靈光。息時倍思姐姐,便透過洞口仰望天空,一十八載日日如此,歲歲如新,被當地人們傳為佳話。望天洞因此而得名。青兒功成圓滿。回杭州大敗法海,推倒雷峰塔,救出姐姐白娘子,家人團聚。從此杭州西湖便名揚天下。而青兒棲身修煉之境地卻鮮為人知。素不知,此仙境就是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望天洞。民間傳誦著這樣一首歌謠:望天洞府洞望天,晉朝鹹和住過仙。若問此仙是哪個,青蛇修煉十八年。還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望天洞府洞天望,藏龍青山青龍藏,古今傳頌傳今古,光賞請君請賞光。

行政區劃

桓仁下轄10鎮6鄉,即桓仁鎮

桓仁縣桓仁縣街道
(桓仁鎮、四道河子鄉、六道河子鄉)、二棚甸子鎮(又名鉛礦,因出產鐵、鉛),、二戶來鎮、鏵尖子鎮、沙尖子鎮、木盂子鎮、八里甸子鎮、普樂堡鎮(普樂堡朝鮮族鎮)、拐磨子鎮(拐磨子朝鮮族鎮)、五里甸子鎮,雅河朝鮮族鄉、向陽鄉、業主溝鄉、北甸子鄉、四平鄉、黑溝鄉

桓仁鎮鎮政府駐黎明街,人口9.37萬人,面積338.6平方千米,轄16個社區居委會:沿河、水電、新安、朝陽、黎明、福民、向陽、永紅、中心、天合、蓮沼、新市、前進、東山、正陽、順城;19個村委會:劉家溝、泡子沿、東關、西關、風鳴、通天、雞心溝、曲柳川、崔家街、楊家街、六道河子、東老台、上古城子、下古城子、三道溝子、四道河子、五道河子、五道溝、大甸子。

二戶來鎮鎮政府駐中心,人口1.18萬人,面積375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文治溝、碑登、釜山、中心、光復、黑臥子、柳林子、果松川、大恩堡、小恩堡、馮家堡子、拉古甲、朱家堡子。

鏵尖子鎮鎮政府駐鏵尖子,人口1.41萬人,面積168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橫道河子、高台子、新農、川里、鏵尖子、東堡、窪子溝、紅塘石。

沙尖子鎮鎮政府駐下甸子,人口1.94萬人,面積289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影壁山、頭道陽岔、小圍子、二道陽岔、乾溝子、金坑、下甸子、沙尖子、秋皮溝、鬧技溝、雙水洞、北溝。

木盂子鎮鎮政府駐木盂子,人口1.30萬人,面積146平方千米,轄5個村委會:木盂子、暖河子、蔡娥堡、高儉地、仙人洞。

八里甸子鎮鎮政府駐八里甸子,人口1.72萬人,面積379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臭裡頭、韭菜園子、黛龍江、八里甸子、川頭、柞木台子、大南溝、馬鹿泡、老嶺溝、于家堡子。

普樂堡鎮鎮政府駐普樂堡,人口1.30萬人,面積307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夾道子、老漫子、大青溝、梨樹溝、勝利、普樂堡、牛毛溝、瓦房、南拐磨子、坎川溝。

二棚甸子鎮鎮政府駐二棚甸子,人口1.47萬人,面積99平方千米,轄6個社區居委會:西岔、和平、紅星、東風、衛星、松蘭;4個村委會:雞冠砬子、四道嶺子、馬大營子、二棚甸子。

拐磨子鎮鎮政府駐拐磨子,人口1.61

桓仁縣桓仁縣公路
萬人,面積162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老黑背、新江、偏嶺、窪泥甸子、樊家屯、小荒溝、雙嶺子、上甸子、東古城子、古年嶺、拐磨子、新開嶺、岔路子、大荒溝、西古城子。

五里甸子鎮鎮政府駐五里甸子,人口1.09萬人,面積224.47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樺樹甸、三架窩棚、腰營、大鏡溝、五里甸子、頭道河子、夾皮溝、老黑山。

雅河朝鮮族鄉鄉政府雅河,人口1.95萬人,面積195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聯合、灣灣川、雅河、大泉眼、米倉溝、南老台、南邊石哈達、董船營、荒溝里、荒溝甸子、排路溝。

向陽鄉鄉政府向陽,人口0.92萬人,面積208平方千米,轄7個村委會:北岔、向陽、雙合、和平、砬門、爬寶山、回龍山。

業主溝鄉鄉政府業主溝,人口0.91萬人,面積163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八道溝、二道溝、小北溝、鹼廠溝、紅升、老砬子、業主溝、江東、坑伙洛、北崴子。

北甸子鄉鄉政府北甸子,人口0.65萬人,面積101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英英溝、友誼、大牛溝、長春溝、灣龍背、北甸子。

四平鄉鄉政府四平,人口0.78萬人,面積215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四平、搖錢樹、刀尖嶺、橫道川、紅汀子、巨戶溝。
黑溝鄉鄉政府黑溝,人口1.20萬人,面積216.57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六道溝、黑溝、石虎子、大川、柞樹嶺子、紅石砬子。

風景名勝

桓仁縣老漫子風景區

桓仁境內峰巒疊嶂,是燕東勝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北國第一洞-- 望天洞,其“地下迷宮”洞連洞,洞套洞,世界罕見,給人以撲 朔迷離之感,具有極高的地質研究和遊覽觀賞價值;國家級庫區森林公園--桓龍湖,岸線長80餘公里,山水相環,湖光山色,風景宜人,是全國較大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國家級庫區森林公園;中國歷史名山--五女山。
老漫子風景區
老漫子風景區位於桓仁西南部,距縣城40公里,該景區西靠“花脖子山”,南接寬甸縣青山溝景區,北連大凹嶺森林公園和遼寧屋脊老禿頂子山。老漫子景區總長4000餘米,由馬家崴子向下,峰頭羅列,奇石峭壁,岩石呈赭紅,蒼松翠柏,點綴山間,宛若一幅水墨丹青的長卷。老漫子景區又稱“塞北小桂林”,山上佳木蔥蘢,青蘿披拂,山中多深壑絕澗,山下碧波清流。春季,映山紅、山桃、杏花、梨花開滿岩頭壁間,繁花似錦,映在山水間,有“日出江花紅勝火”的意境,若逢夏秋時節來此,壯美的山光水色更加誘人。冬季冰封河面,山披銀裝,觀賞霧淞,別具韻味。
大雅河漂流

桓仁縣 大雅河漂流
桓仁縣 大雅河漂流

大雅河漂流位於老漫子風景區,距縣城45公里,該景區總長4000餘米,走進景區,群峰競秀,奇石峭壁、佳木蔥蘢,青蘿披拂。大雅河流經此處,落差大,水流湍急,碧波奔騰,可放排蕩舟處長4000餘米,是理想的天然漂流區。兩岸美景如畫,素有“塞北小桂林”之稱。坐在橡膠船上,穿上桔黃色的救生衣,2人一組,順流而下,盡享驚險刺激的漂流活動。急流處波濤層層,浪花飛濺,皮筏如脫韁野馬,勢不可擋;緩流處,波光粼粼,群鴨戲水,讓你體會山濃濤有色,水淡畫無痕的意境。

桓仁縣城
是中國唯一的“八卦城”,這在全世界也可能是獨一無二的。桓仁縣決定用二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把現在的桓仁縣城建設成新的“八卦城”,目前“八卦城”的西門“朝京門”、南門“迎薰門”已經開始修建。史料記載,一八七七年,遼東墾荒發展使得桓仁地方人口大為增加,當地的土匪又經常騷擾百姓、掠奪財物,清政府終於批准在桓仁建縣(當時稱懷仁)。那么縣城建在哪裡呢?負責修建的河南人章樾發現哈達河與渾江交匯處兩條河水形成了一個“S”走向的天然太極圖形,於是決定將縣城建在渾江東岸天然太極圖的陽極中(陰陽魚的陽魚眼睛上),並按照八卦圖形施工建設。當時清政府撥款四萬兩白銀建城,一八八二年懷仁縣城建成,城牆外形八角八面似八卦,城北依山,東、西、南分設“賓陽門”、“朝京門”和“迎薰門”。在當時的條件下,修建縣城有效地提高了當地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對土匪襲擊的防禦能力。然而,一百二十多年的風雨過後,桓仁古八卦城只剩下了西南處一段二十多米長的城牆。二000年春天,北京大學考古專家王恩涌、吳必虎到桓仁考察時發現桓仁縣城是一個“八卦城”,並把這一發現公布於眾。兩位學者稱,桓仁古城舊址雖然已經被建為馬路或民宅,但其格局卻依然保持著八卦的形狀,航空照片上可以看到完整的八卦圖形,縣城內幾條獨有的斜巷也都是八卦城的產物。據桓仁城鄉建設規劃局副局長韓秀烈介紹,新“八卦城”將定位為旅遊城。現在新“八卦城”的規劃設計和風貌設計已經完畢,新“八卦城”將既保留歷史文脈的價值,又具有現今的旅遊功能,城外設有護城河;城的出入口則以中國傳統的牌樓古建築風格為主,城內的所有建築都將採用晚清民居風格。按照規劃圖,桓仁八卦城與周圍太極形狀的渾江水構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太極八卦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