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巴

桑巴

桑巴是音樂加舞蹈的混合體。桑巴是歐洲白人音樂與非洲黑人音樂融合的產物。每年一度的狂歡節是桑巴音樂展示的最佳舞台,來自歐洲、全球其他地方以及巴西國內的遊客會在每年2-3月份擠滿里約熱內盧和薩爾瓦多,里約狂歡節演出也是巴西音樂最重要的兩個發源地。對於大多數巴西人來說,Rio就是桑巴的代名詞,而對於外國人來說,由於里約狂歡節的盛名,他們所知道的也往往是Rio。

基本信息

簡介

森巴舞被稱為巴西的“國舞”。在拉美這個最大的國度,森巴舞之普及,有這樣的說法:人不分男女老幼,平時跳,節假日更跳;在舞台上跳,在大街上也跳;白天跳,通宵達旦地跳。每當激越的音樂聲起,人們總是激情難抑,不禁擺腿扭腰,跳將起來,如醉如痴,欲罷不能,欲休難止。
桑巴桑巴

起源

森巴舞起源於非洲。“桑巴”一詞據說從非洲的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語中的“森巴”演變而來。"森巴"原是一種激昂的肚皮舞。顧名思義,這種舞蹈以上下抖動腹部、搖動臀部為主要特徵。這是安哥拉最流行的一種舞蹈動作,後來隨著販賣黑奴活動的興起而開始向外傳播。從16世紀30年代到19世紀中葉的300多年中,葡萄牙殖民者從安哥拉和非洲其他地區向巴西販賣黑奴1200萬。在把黑奴塞進船艙運往新發現的大陸拉丁美洲的時候,白人奴隸販子擔心路途遙遠,黑奴在船艙中一窩幾十天,到岸時腿腳不靈便,賣不出好價錢。因此,他們就每天把擁擠在船艙中的黑奴趕到甲板上,以敲打酒桶和鐵鍋為伴奏,讓他們跳一通森巴舞,活動筋骨。這樣,殖民者本想增強黑奴這種特殊商品的競價力的舉動,就把這種流行於非洲的舞蹈無意中帶到拉丁美洲。

據考證,森巴舞最早流行於巴西的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一帶。這裡是葡萄牙人最早在巴西登入殖民的地方。他們在這裡辦有大量種植園和採礦場。被販賣到種植園裡和採礦場的黑奴,在繁重的勞動之餘,以跳這種家鄉舞苦中作樂。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來自非洲的黑奴及其後裔同來自歐洲各地的白人接觸增多,同土著的印第安人逐漸融合。這樣,他們的舞蹈也就逐漸吸收了來自歐洲的波希米亞的波爾卡舞、來自古巴的哈巴涅拉舞和巴西當地流行的馬克西克歇舞的一些因素,逐漸形成現代的森巴舞。據記載,20世紀初,是巴伊亞州的婦女們將這種舞蹈帶到當時的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從此,這種舞蹈開始從沿海流向內地,從貧民窟流向上層社會,從黑人、黑白混血的"穆拉塔人"傳播到白人中間。同時,一直以西班牙六弦吉他尤克里里四弦琴為主伴奏的樂器,逐漸被裡約熱內盧貧民窟中的銅鼓大鑼等打擊樂器所取代。1928年,巴西的第一座森巴舞學校"讓人去說閒話"在里約熱內盧建立。1932年,巴西舉行首次情人節森巴舞遊行觀摩比賽,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好評。從此,現代森巴舞很快就風靡巴西全國。

森巴舞是一種集體性的交誼舞蹈,參加者少則幾十人,多則上萬人。這種舞蹈以鼓、鑼等打擊樂伴奏。這種舞蹈的舞步簡單,雙腳前移後退 ,身體側傾,前後搖擺。男女舞者成對原地或繞舞廳相伴而舞,也可分開來各跳各自的舞步。男舞者鍾情於腳下各種靈巧的動作,兩腳飛速移動或鏇轉。女舞者則以上身的抖動以及腹部與臀部扭動為主。森巴舞可在舞廳和舞台上演出,而更多則是在露天的廣場和大街上集體表演。舞者圍成圓圈或排成雙行,邊唱邊舞。舞者狂放不羈,動作幅度很大,節奏強烈,給人以激情似火的感覺。而大鼓、銅鼓、手鼓等打擊樂器同時並作,高亢激越,聲浪滾滾,更烘托出一種緊張熾熱、烈火撲面的氣氛。在這種氣氛達到高潮之時,樂聲往往又戛然而止,高難的舞蹈動感一下子冷凝為萬般皆寂的雕塑似的靜態。動與靜的瞬間變化,大起大落的驚人和諧,製造出一種特有的驚喜感與震撼美。

更為森巴舞增光添彩的,是演員華美絕倫的服飾。演員無論男女,都身著色彩艷麗的服裝。男演員足蹬長靴,穿著歐洲古代騎士一樣的馬甲,或披著非洲大酋長式的長袍。女演員的衣飾則更為講究。她們要么穿著將周身裹得嚴嚴實實的圖案華美的拖地長裙,要么就只掛上小得再也不能再小的幾近赤身裸體的"三點式",甚至胸部完全裸露,只在乳頭上塗抹一點彩飾。她們的頭飾更為別致,或戴華麗的王冠,或插五彩的鳥羽,或頂一團火似的翎毛。色彩艷麗的衣飾上還綴滿五光十色的珠玉。每當舞曲聲起,現代化的燈光閃亮,服飾即隨舞步飄動,珠玉伴和燈光流轉,似一團團火焰閃爍, 如一個個流星飛轉, 形成一個似夢如幻的世界。置身其中,令人頓生飄飄欲仙、魂魄飛升之感。

巴西森巴舞蹈分為兩大類:

民眾性桑巴:舞蹈動作由舞蹈者隨著節奏即興創作。女舞者主要是小而靈巧的扭胯動作,男舞者除胯部動作外,常以腳下各種靈巧的動作變化來顯示自己的舞技。表演時可圍成圓圈而舞,也可一男邀一女在圈內表演,而其他人仍在原地隨跳,還可由一人領先,其他人在其後排成一行,由後人扶著前人腰,眾人按各種隊形一致做扭胯動作。
表演性桑巴:女舞者扭胯動作結合大幅度的造型舞姿及各種步法的變化,同時根據舞蹈的人數創造各種隊形,男舞者手執各種打擊樂器邊擊邊跳。

狂歡節

如前所述,狂歡節是個比賽,因此里約的數十間桑里約狂歡節巴學校會花一整年時間備戰狂歡節。比賽被分為六個等級,特別組(Special Group)和ABCDE組,只有特別組才有資格在那條著名的"桑巴大道"(Sambodromo)上,在90000觀眾面前遊行演出。這條長約一公里的路,每個桑巴學校走下來至少要用一個小時,因為隊伍實在是龐大,有3000-5000人的演出團隊和6至8台花車。比賽分為兩天,每天六個學校。評審根據每個學校的舞蹈、音樂、服裝、故事編排和花車設計來評分。特別組的最後一名下一年降級到A組,而A組比賽的第一名則會升級到特別組。每個桑巴學校每年都會設定一個主題,所有環節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盡全力渲染。
2009年裡約桑巴遊行大賽的冠軍是Salgueiro。這所學校最早也是非裔巴西人展現自己舞台之一,但變成一個典型的精英鼓團,冬粉以中產為主。它在靠近里約市中心的區域擁有一個演出大廳,相比之下,其他鼓團的演出場所多位於貧民窟中,對遊客來說是相當危險的地方。2010年狂歡節是我們的大年初二,2月15日,據說已經有電視台在談轉播權。或許我們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完整的狂歡節直播。

基本步

桑巴桑巴
1. 基本步
男女雙腳靠攏,重心在右腳。
左腳向前踏,左膝下沉,右膝彎曲 ——慢

右腳底向前踏,一方面改換重心,一方面伸直右膝 ——快
將重心回復到左腳,雙膝下沉 ——慢
右腳向後踏,右膝下沉,左膝彎曲 ——慢

左腳後踏,改換重心,並將左膝彎曲,右膝同時彎曲 ——快

重心回復到右腳,雙膝伸直 ——慢

2. 左轉身
男子舞步

用胸部作引導,左轉身時,右手要緊緊摟著女伴,在腳向前踏,腳尖朝外,左膝下沉 ——慢
右腳向前踏,向左軸轉身(在軸轉時,左腳跟進),伸直膝部,同時改換重心 ——快

繼續左轉身,將重心回復到左腳,雙膝下沉 ——慢

繼續左轉身,右腳向後踏,腳尖朝里,右膝下沉 ——慢
左腳向後踏,向左軸轉身(軸轉時,右腳跟進),改換重心,雙膝彎曲 ——快

繼續左轉身,將重心回復到右腳,雙膝伸直 ——慢
女子舞步
右腳向後踏,腳尖朝里,右膝下沉,胸向左轉 ——慢
左腳向後踏,向左軸轉身(在軸轉時,右腳跟進),改換身體重心,雙膝彎曲——快

繼續左轉身,將重心回復到右腳,雙膝伸直 ——慢

繼續左轉身,左腳向前踏,腳尖朝外,左膝下沉 ——慢
右腳向前踏,向左軸轉身(在軸轉時,左腳跟進),伸直膝部,同時改換重心——快

繼續左轉身,將重心回復到左腳,雙膝下沉 ——慢

3. 推移步

男女雙腳靠攏,重心在右腳。
推移步的韻律也是慢、快、慢。
左腳向前踏,雙膝彎曲 ——慢

左膝伸直 ——快

左膝彎曲 ——慢

到此完成一次推移步。

面向舞程線,伸直左膝,右腳向前踏,雙膝彎曲 ——慢

右膝伸直 ——快
右膝彎曲 ——慢

桑巴的彈跳

森巴舞的彈跳所指的是什麼呢?森巴起源於巴西和嘉年華會舞有著膝蓋的壓縮與拉直的特色,產生彈跳的是因為骨盆收縮或者身體壓低,它被稱為"彈跳動作",它並不是真的向上和向下蹦跳的。

彈跳是如何形成的呢? 利用1/2拍將膝蓋下壓用另1/2拍將膝蓋拉直.我們把一個拍子分成二部份--1&,1代表第一個半拍,&是第二個半拍,問題是:要在1時彎曲膝蓋, 同時在&拍時把膝蓋拉直嗎? 或者是其它的,對我而言較符合邏輯的是 踩1時膝蓋彎曲接著在&這個階段才把膝蓋拉直。

引用IDTAISTD這二本書的內容逐字做個比較。

IDTA (Laird):假如彈跳和節奏和腳的移速度結合在一起,節奏會形成"& 1 & a 2 & 1 & a 2"。將膝蓋拉直的動作是在&與接下來的1的1/4拍做。 換句話說,我們在 &拍時做膝蓋拉直所以一定會在1的拍子上做膝蓋壓縮。

ISTD: (新 ISTD Samba手冊):正常的彈跳是森巴舞特質,簡述在開始的1/2拍是稍微伸直,並在第二個1/2拍稍微彎曲,也就是數1的拍子時伸直並然後在&拍上做壓縮。

簡要說明:了解到森巴的彈跳不是指如同(Bopping)向上或向下跳,它是由森巴舞所創造出的森巴彈跳,是由骨盆的收縮和膝蓋拉直、產生的收縮力所形成的彈跳,請研究森巴的基礎:

何謂舞骨盆收縮和撤回,它所有的拍子數法都是以"1 a 2"進行。

Mr. Walter Laird's所著的書對於森巴的彈跳有精確清楚的描述,它的圖解對深入了解的更有很大幫助,即使在美國Reverse Basic的基本步比較普遍,還是應該忠於書本上所敘述的規範以"1 a 2" 計算方式做Natural Basic Movement.

競賽的森巴舞

具韻律性與活潑性的森巴舞通常給比賽帶來相當大的興奮,其重點須有良好的身體平衡性,及在定點舞步和如Z形樣式移動的舞步中彼此正確分配運用,大體而言森巴舞是屬於漸進移動的舞蹈。而移動須如“嘉年華會遊行”式的漸進的圈式舞蹈,而定點式舞蹈時須與觀眾互動。改良過的國際標準拉丁森巴舞與會將人們帶入狂歡狀態的原始巴西森巴舞有所不同,不過仍保有“嘉年華會遊行”式和充滿活力的特點。

對競賽選手而言:高度靈活及柔軟性的身體為首要,而為如此強烈的律動身體,手臂具次等重要的平衡作用。高級舞者會正確地運用身體重量與地心引力,產生"很沉"的重心。選手須將重點放在肌肉的適度鬆弛和重心,生理及心理的緊繃均無法將活潑、熱情的森巴舞表現良好。

基礎概念

舞風:活潑的、濃厚的歡樂氣息。
舞蹈方式:漸進式移動、定點式、曲折型舞步、遊行般、彼此環繞。
節拍:2/4拍。
每分鐘/小節:52~54小節。
重音:在第二拍。
升降方式:森巴舞的BOUNCE動作產生。
動作特性:很"沉"的重心,兩點間瞬間的移動,高度柔軟性。

表現重點

森巴舞獨特的腳部BOUNCE動作,是由重心腳的膝蓋與腳踝彼此屈壓與挺直所產生的。每次屈壓與挺直的時間是使用l/2拍,而屈壓的角度又因舞步不同而不同,有時"稍有"有時"無"。另一難度動作為骨盤與臀部的斜刺。缺少了這兩種動作就難表現出森巴舞。森巴舞的移動須反應出一種"遊行"般舞伴彼此環繞的歡樂氣氛,並在移動或定點舞蹈時與觀眾互動。
特殊貢獻人
Walter Laird與舞伴Lorraine對森巴舞匯整成國際標準舞的貢獻最大。
森巴舞的源頭
非洲土著舞蹈:16至18世紀間,葡萄牙人由非洲如安哥拉剛果等地引進了大量黑奴至殖民地巴西,以取代巴西人與原住民不願做的工作,而黑奴也將他們的舞蹈帶入巴西。

森巴舞的形成:19世紀巴西黑奴的身體滾動舞蹈加入巴西土著舞蹈Lundu的身體搖晃動作,繼而加入由歐洲引入的花車遊行的嘉年華會舞步Copacabana混合而成稱Zemba Quecu,最後又混血了巴西舞Maxixe後才大略成形。

森巴舞的基本技術細節

跳躍動作:從頭到尾都使用輕微的森巴舞跳躍動作。
動作的形式變換:第1步以男士左手握女士右手的分式側行位置開始,第3步換成分式相對側行位置,第6步以男士左手握女士右手的分式側行位置結束。
易犯錯誤:
動作節拍是1a2,即3/41/41,易出現將節奏平均分為3拍或做成SQQ的情況。
步序2、3和步序5、6有1/4的轉度,易出現轉度過大的情況。(正確:圖6錯誤:圖7)
易出現男士左手引帶女手的左手高度過高的情況。(正確:圖8錯誤:圖9)
影位博達佛哥斯步動作使用輕微的森巴舞跳躍動作,易出現起伏過大影響美感的情況。(正確:圖10、11、12錯誤:圖13、14、15)
糾正方法:
1教師可用講解法、示範法使學生對正確動作和錯誤動作加以區分,並使用練習法使學生對正確做法的印象不斷加深。
2教師可用講解法、對比試驗法使學生對正確動作和錯誤動作加以區分。
 3教師可用對比試驗法使學生對正確動作和錯誤動作加以區分,並使用練習法使學生對正確做法的印象不斷加深。
4教師可用對比試驗法使學生對正確動作和錯誤動作加以區分,並使用練習法使學生對正確做法的印象不斷加深。

巴西人的森巴舞

桑巴桑巴
在全世界人眼中,森巴舞是巴西的國舞,代表著熱情及多種族族群的藝術溶合,嘉年華會更是巴西人最重要的節慶,但巴西人對待森巴舞,就不如異國人對待森巴舞那么崇高了,因16世紀黑奴引進時所帶來森巴舞雛形的黑人舞蹈,因跳時身體有磨擦被列為“不入流”、“粗野”的舞蹈,屬於低下階層的,甚至當時殖民總督下令禁跳,再者,巴西政府對森巴舞有卓越貢獻的人並無獎勵,對森巴舞有歷史性之事及物也未予以重視。故在20世紀初之前的年代,巴西人如跳森巴舞就被視為遊手好閒、無賴等之輩,有時警方也會制止。

但在另一方面,原黑人的舞蹈具有宗教性、文化性的層面意義,因加入了巴西土著及歐式舞步,演變成多族群性的共同舞蹈,又其所用的敲打式樂器所散發出的豪邁,深深打動人心,而舞蹈的挑逗性與律動性,對巴西占大部份人口的中下階層而言,代表著是對現實社會不滿情緒的舒散,是男歡女愛的媒介,也是打發時間的休閒娛樂,更是慶典節日狂歡的工具,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而在近四、五十年間國際社會接納森巴舞後,森巴舞的地位才在巴西國度里向上提升,不過巴西仍未將其列入高尚藝術之廳。

森巴舞的近代簡史

1905年Maxixe舞於法國巴黎發明。
1914年前巴西人稱森巴舞為Maxixe。
1925年歐洲引進了森巴舞,也舉辦森巴舞比賽。
1934年間由於美國舞王Fred Astaire《Flying Down to Rio》電影之故,英國流行了一種以Samba為形式的舞蹈稱Carioca。
1938年Carioca傳至美國。
1938年的巴西報紙《O Carapuceiro》的一篇文章中首度出現葡萄牙“Samba”一字,作者為Lopes Gama神父,意思為一種節奏、一種舞蹈。
1939年的紐約萬國博覽會時期森巴舞放大光彩。
1941年間由一位電影舞蹈名星Carman Miranda的推廣下廣為流行,尤其是《The Night In Rio》這部電影。
1948年歐洲開始流行。
1950年代由於一位具領導地位的英國貴族馬格麗特公主的影響,更具進一步的流行開來。
1956年正式地在國際上普及流行開來,是受法國人Pierre Lavelle的影響。

舞動奇蹟

讓我們的心隨著舞蹈自由飛翔.....

舞蹈的種類

藝術,是由各個不同的藝術品種所組成的。作為藝術之一的舞蹈,同樣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它也是由各個不同種類、不同樣式、不同風格的舞蹈所組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