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膜

核膜

是位於真核生物的核與細胞質交界處的雙層結構膜。核膜對核內外物質的交通有高度選擇性,控制細胞核內外物質交換運輸和信息傳輸。核膜由內外兩層單位膜組成,每層膜厚約6.5毫微米,兩層膜間隙寬約10~30毫微米,兩層膜之間的間隙,稱核周隙,核周隙中也含有酶。核膜的特殊作用就是把核物質集中在靠近細胞中央的一個區域內,核物質的區域化有利於實現其功能。核膜對核內外物質的交通有高度選擇性,離子和小分子的通透是由核膜調節的,而核酸、蛋白質大分子的通透則是由核孔複合體的選擇通透性控制的。

組成

核膜由內外兩層單位膜組成,每層膜厚約6.5毫微米,兩層膜間隙寬約10~30毫微米,兩層膜之間的間隙,稱核周隙,核周隙中也含有酶。

核膜外層的外表面附有核糖體顆粒。有的細胞中,外膜與粗面內質網膜相連續,因為內質網膜與質膜是連續的,所以核膜間隙似乎與細胞外相通。

核膜核膜

核膜內層的內表面上,有一層由多肽物質組成的網架,其作用是保持細胞核的形狀和附著染色質纖維;在有絲分裂過程中,

對核膜的破裂和重建有一定的作用。

核膜上還有許多散在的孔,稱為核孔,在核孔周圍,核膜的內層與外層相連。核孔是核與細胞質進行物質交換的孔道。

核膜並不是完全連續的,有許多部位內外膜互相連線,形成穿過核膜的核孔。

結構

外膜與內質網的一部分相連線。核膜的這種基本結構,可因生物種類的不同而異。例如,綠藻類的角絲鼓藻只有一層核膜,但在變形蟲和某種脊椎動物的細胞中,在核膜內側則有第三層膜結構,即呈三層結構。另外,渦鞭蟲類中的夜光蟲有雙層膜結構,但核膜上無核孔。在高等真核生物的有絲分裂前期,核膜變成與小泡和內質網不能區分的幾個斷片。但到分裂末期,核膜在子染色體群表面重新形成,成為子核的核膜。另一方面,已知許多低等真核生物經過分裂期,其核膜仍然存在,並不消失。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界膜,厚約200埃,是真核細胞的特有結構。它除包括由雙層膜組成的“核膜”外,還包括兩層膜之間的核周腔和分布在膜上的核孔。

作用

核膜的特殊作用就是把核物質集中在靠近細胞中央的一個區域內,核物質的區域化有利於實現其功能。

核膜對物質有一定的通透性。離子可以通透核膜,比較小的分子,如胺基酸、糖類、魚精蛋白、組蛋白、RNA酶和DNA酶等也可通過。但是,γ球蛋白和清蛋白等大分子要經核孔進出細胞核。

核膜對核內外物質的交通有高度選擇性,離子和小分子的通透是由核膜調節的,而核酸、蛋白質大分子的通透則是由核孔複合體的選擇通透性控制的。如果把原來存在於核內的蛋白質(如組蛋白、RNA 聚合酶等)注射到細胞質內,便能濃集到核內;而非核內蛋白,分子量超過 60000就很難通過核膜進入核內。推測核內蛋白質分子結構上可能含有特別的信號肽段,使它們能選擇地通過核膜而集中到核內。至於一些體積顯然大於核孔複合體有效通路的蛋白質和核蛋白顆粒(如核糖體亞基的分子大小達15納米)則假定是由於分子構象從球形變成棒形而得以通過的;或者由於與核孔邊沿的某些受體分子的相互作用,使孔徑擴大而得以通過的。

細胞生活學相關知識

細胞生物學(cell biology)是研究細胞結構、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門科學。細胞生物學由Cytology發展而來,Cytology是關於細胞結構與功能(特別是染色體)的研究。細胞生物學是以細胞為研究對象,從細胞的整體水平、亞顯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個層次,以動態的觀點,研究細胞和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細胞的生活史和各種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