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顧名思義,是廣受學生喜愛,流行於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的創作,其或稱為“校園歌謠”、“現代民歌”、“樂府民風”等等。校園民謠朝氣蓬勃,極富有校園味道,毫無矯飾,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聽起來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學子的生活,表現出年輕人的蓬勃朝氣、青春活力以及他們那富有詩意的浪漫氣息,其曲風總體來說樸實明快、積極向上,充滿活力,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傳唱。校園民謠,屬於音樂領域的一種特別現象。它的產生,與大陸原創音樂的流行及外來音樂的影響均有聯繫。在外來音樂的影響中,台灣校園歌曲的影響力最為直接與深遠;在大陸原創音樂中,又以搖滾樂(崔健為代表)對校園歌曲的產生較有推動。此外,歐美流行音樂及中國民族音樂,均對校園民謠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顧名思義,是廣受學生喜愛,流行於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的創作,其或稱為“校園歌謠”、“現代民歌”、“樂府民風”等等。校園民謠朝氣蓬勃,極富有校園味道,毫無矯飾,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聽起來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學子的生活,表現出年輕人的蓬勃朝氣、青春活力以及他們那富有詩意的浪漫氣息,其曲風總體來說樸實明快、積極向上,充滿活力,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傳唱。校園民謠,屬於音樂領域的一種特別現象。它的產生,與大陸原創音樂的流行及外來音樂的影響均有聯繫。在外來音樂的影響中,台灣校園歌曲的影響力最為直接與深遠;在大陸原創音樂中,又以搖滾樂(崔健為代表)對校園歌曲的產生較有推動。此外,歐美流行音樂及中國民族音樂,均對校園民謠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

起源

校園民謠校園民謠起源
校園民謠概念的首次出現,應該是在七十年代初的台灣。揚弦的《渡口》、趙樹海的《子夜徘徊》、胡德夫的《少年中國》及"木吉他"全輯等。這些人的作品包括台灣民謠時代後期的大批校園歌手,如羅大佑齊豫、侯德建、黃大成、紅螞蟻等,他們的湧現,構成了一個絕對經典的時代。

校園民謠在傳入大陸後,逐漸成了一種音樂現象:它首先被那些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校園歌手們所吟唱、使之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各個高等學校,然後因為一個成功的商業運作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並產生了極大反響。校園民謠,它記錄了一個時代、一種學校的文化氛圍、一代莘莘學子的夢想與追求和對易逝的青春歲月的懷念。

發展歷程

起源

校園民謠出現最初,讓人們耳目一新。它強調了青春的易逝,透露出即將踏入成人世界的歌者對青春的回眸--青春依然真真切切,儘管一去不復返。有不少人認為,此歌曲形式最早出現在中國台灣,其實不然,最早的校園民謠是在日本出現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音樂大多是雅樂,曲調冗長沉悶,只有那些貴族們才有時間欣賞,學生們對此十分不滿。後來,文部省根據學校沒有音樂教材的情況,發動社會創作一些適合學生唱的歌。於是,反映校園生活的歌曲便應運而生了。但是,由於傳統音樂的束縛,在音樂上還沒有很大突破。1868年,品川彌二郎創作了一首《阿宮先生》,校園民謠的雛形便出現了。這首歌曲採用孩子跳橡皮筋一類的歌謠體,用“去四七調式”反覆敘唱一些簡單的歌詞,明快、短小、抒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立即受到了很多青年的喜愛。明治維新期間,攻打德川幕府的戰役,政府軍的戰士們就是唱著這首歌衝上火線。此後,人們稱這類歌曲為“學堂歌曲”。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校園民謠熱在日本走向低潮。

興起

校園民謠校園民謠《同桌的你》
70代中期,校園民謠在台灣興起,並且發展迅猛。如果說日本的校園民謠是校園民謠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那么,台灣則是校園民謠真正成型的誕生地,並將校園民謠推向了輝煌。雖然二者之間沒有繼承關係,但都為校園民謠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台灣更是校園民謠的成名地,談到校園民謠就不能不談到台灣的校園民謠。

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上,台灣大學學生楊弦把台灣詩人余光中懷鄉的詩譜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歡迎。校園民謠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對西方音樂泛濫的一種抵制。當時一位名叫李雙澤的歌手在演唱會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們自己的歌”的口號。從那以後,台灣校園歌手佳作不斷,像侯德健的《龍的傳人》葉佳修《鄉間小路》《外婆的澎湖灣》等,都是那一時期產生的。從1974年到1980年的頂峰期,台灣共產生了300多首校園民謠,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羅大佑《童年》。此後,由於種種原因,台灣校園民謠高潮漸漸低落。

大陸的發展

台灣校園民謠的起源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因為受美國鄉村歌曲的影響,台灣的大學裡早在六十年代就有校園歌曲的創作,這些歌曲可以算得上是校園民謠的雛形。但可以肯定的是,台灣民謠運動是以“淡江事件”作為起點的:1976年12月3日,民謠運動的先驅李雙澤在台灣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謠演唱會”上,手執一瓶可口可樂衝上舞台,質問觀眾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這就是台灣音樂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

正如許多大事的發生一樣,“淡江事件”也有它的產生背景。在台灣,文化和社會生活深受歐美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影響,歐美音樂充斥六七十年代的台灣音樂市場。在這種文化的壟斷下,年輕的知識分子中首先發出抗爭的聲音,文學界有柏楊和李敖,音樂界則有楊弦和李雙澤。楊弦率先於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紀念堂舉辦“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將余光中的現代詩與歌曲相結合,為台灣音樂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由於楊弦的創作只是在鏇律方面的,因此嚴格來說還不能稱作校園民謠;而李雙澤的作品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校園民謠,他的代
表作是《美麗島》《少年中國》。可就是這兩首歌,前者因“有台獨意味”,後者因“嚮往統一”,雙雙遭台灣當局的封殺。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台灣知識青年的思想正處於開放和探求之中。

產生

大陸校園民謠的產生,最為直接、深遠的影響來自台灣的校園民謠。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園民謠Ⅰ》(1983-1993)的盒帶由大地唱片公司發行,從此校園民謠有了自己的名字。製作人黃小茂寫道:“這盤專輯中的歌,都是曾經是校門裡的人和已經走出校門的人自己寫的。每一首歌的後面,都有一個平凡美麗的小故事發生過,每一首歌都是他們自己的青春紀念。我有一種衝動,想告訴年輕的和已經不年輕的人們,生命無償,而年輕美麗,它生於年輕的生命以及那些年輕的心靈中,它是我的,希望它也是你的。”在這合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高曉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上鋪的兄弟》,它們將校園民謠推向了巔峰。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作為記錄著年輕人夢想與激情的音樂篇章,中國大陸的校園民謠,以真誠與純潔為標誌,給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留下了青春的證明與印跡。

特點

校園民謠以“技巧趨於現代、精神走向中國”為創作原則,因而也被稱為“現代的民歌”。它從中國的民間歌曲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並將西方鄉村歌曲的音樂元素融會其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通俗歌謠體”體栽。音樂結構短小精悍,鏇律簡潔樸實、清新爽朗,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時代感。它不論寫景物,寫風月還是寫愛情,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給人以美感,散發出淳樸的鄉土氣息,是青年學生求新、求變和熱愛祖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動表現。
當人們回首青春的時候,所有真實的、虛幻的、美麗的、迷惘的片段撲面而來,就像靜靜坐在窗前準備用一生去記憶的一道風景。而當它隨風而逝時,除了美麗,誰能清晰地記得它的每一種色彩,誰能把它講述得像那個瞬間一樣真實。校園民謠只是人們有意識的給定的一個名字。其實校園民謠的土壤永遠在那些心懷無限夢想的校園裡。

介紹

校園民謠校園民謠人物
以下是流行的一些校園民謠:同桌的你、睡在上鋪的兄弟、童年、大學自習室、窗外、橄欖樹、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蘑菇的小姑娘、青春舞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校園的早晨、蘭花草、蝸牛與黃鸝鳥、歌聲與微笑、龍的傳人、明天會更好、讓我們盪起雙槳、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小草、踏浪、我是女生、中學時代、心愿、七子之歌、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路燈下的小姑娘、捉泥鰍、校園的小路、夢駝鈴、輕舞飛揚、似水年華、青春無悔、白樺樹、往事、童年的小搖車、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小芳、青春紀念冊、一生有你、朋友、千千闕歌、戀戀風塵、月亮代表我的心、小白楊、一無所有、深呼吸、冷酷到底、戀曲1990、讓世界充滿愛、白衣飄飄、卻上心頭、玻璃杯、未名湖是個海洋、老屋、腳踏車歲月、彩虹、那些花兒、完美世界、光輝歲月、最美……
這些音樂很多是已經離開校園的人唱給還在校園的人聽的。

發展

在內地流行音樂的歷史上,至少有兩股風潮不僅獲得了商業的成功,同時還凝結成了文化,並成為內地流行音樂獨特的經典形式,有了可以和香港台灣流行音樂相持的資本。其中之一即為1992年狂飆突進的內地搖滾浪潮,另一個則就是1994年以“大地唱片”發行《校園民謠1》合輯為起點逐步展開的內地校園民謠風潮。
提起華語音樂的校園民謠,首先就要提到的就是由楊弦開創的台灣現代民歌運動。這種由島內知識分子發起的音樂運動,其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台灣樂壇基本由美國流行音樂,以及一些屬於台灣舊時代的靡靡之音所把持,後者的陳詞濫調完全不能讓現代青年共鳴,而前者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又會讓身為華人的青年總有一些隔閡於胸。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的發起,從小里說,是一群現代知識分子從人文的角度來創造屬於自己的音樂,通過音樂乃至文化,來找到自身的娛樂歸屬和文化歸屬。而從大的方面來講,這也是因為當時百業待興的台灣流行樂壇給了台灣現代民歌運動以機會,並很快就讓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和台灣流行音樂順利的接了軌,而前者的中堅力量,也順理成章地在今後成為後者的頂樑柱。因此,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其實也可以說是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一部分,無論是“新格唱片”的“金韻獎”,還是“海山唱片”的“民謠風”,包括後來台視的“大專創作歌謠比賽”(大學城),一直以來,台灣的民歌運動都一直和唱片公司有意識的培養後晉勢力有著緊密的關係。
而內地的校園民謠,則和早期台灣校園民謠有很大的不同。由於歷史的原因,內地從恢復聯考直到九十年代開啟擴招這段時間,大學生從入學的那天起,就已經成為了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和準社會精英。並且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注定讓大學學子無須提前接受商業大潮的衝擊和人心不古的現實,因此四年(或三年)的大學生活,自然就成為了一段世外桃源般的神仙日子,可以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圍牆歲月里,建造一個無限接近自我的精神世界。於是,更多的大學生可以在畢業分配之前、課業生活之餘,盡情地吟詩、幻想、畫畫,以及彈吉它。
也正是因為那段時間的內地學子,過得都是圍牆之內的獨立生活,因此也注定了內地校園音樂,更多還是以理想與愛情作為音樂創作的基調。同時,由於當時內地唱片工業自古以來的無體系,以及和底層生活的絕緣,也讓當時從事校園民謠創作和演唱的作者和歌手,從一開始就絕少有和唱片工業聯繫的念頭。但正是這種看似沒有“未來”、沒有“可能”進入唱片工業的創作狀態,也讓內地的校園民謠顯示出其更為純粹,更為接近歌手生活本質的特色。
1994年,由“大地唱片”推出的《校園民謠1》專輯,雖然只呈現了北京高校創作的一景,但即使僅這一景,也很快成為當年內地流行音樂最熱的一股浪潮,並很快延伸至學生以外的消費領域。專輯不僅獲得了60萬的銷量,更讓一曲《同桌的你》成為K廳的熱門點播曲。這一切意外嗎?事實上一切盡在掌握。一者,由於流行音樂本來就是一種市民文化,創作者不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只需要對音樂敏感和感性,再加上一點點的音樂天賦,就能創作出很膾炙人口的作品。況且《校園民謠1》那一代的校園歌手,本來就是一些文化的精英,是提前進入幹部訓練營的未來棟樑,而來自五湖四海、各民族各地區的特點,也讓這個群體的歌手,能夠最大限度將音樂做到雅俗共賞。同時,這群歌手由於一直以來與主流音樂的隔絕,也讓他們的創作公開後,自然而然能給予市場以一種清新獨特的效果。二者,“大地唱片”策劃的這套“校園民謠”系列,其實從一開始就是有明確定位的商業產物,從其中甚至請來了艾敬、景崗山和陳勁這些職業音樂人來參與演唱這種原本是草根的音樂上來看,就足以說明流行音樂的人聲錄音標準,同樣也是他們重點考慮的東西,而這原本是應該不屬於校園民謠音樂範疇的。
專輯的音樂早已經成為那個時代學子的經典回憶。其中高曉松創作、老狼演繹的搭檔形式,更成為校園民謠歷史上最靚麗的一道風景。《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和《流浪歌手的情人》三首創作,也充分顯示出高曉松浪漫、詩意、細膩和敏感的創作特色。由於高曉松本人曾經的四海為家的背景,事實上他的音樂才真正實現了沒有圍牆的校園那種開放感,尤其是丁薇演唱他的一首《上班族》,更是具有極強的現實主義色彩。而真正算得上校園民謠標準曲的,倒是沈慶的一曲《青春》,簡單的吉它伴唱之下,那種感傷頗有中國文人歷來都有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情境,但卻強得真摯、強得文藝。金立創作的《故事裡的樹》和《我們相識》里的健康、陽光的氣質,則頗讓人想起如葉佳修那一類的台灣校園民謠,畢竟流著同一種血液,所以儘管時空和文化相隔,有時候總也難免會重疊。而另一首專輯裡的民作《寂寞是因為思念誰》,雖然也好聽,但卻因為景崗山職業化的演繹,而讓作品呈現出一種“熟”的色彩,這也和校園民謠的“青澀”本質相違悖了。
在《校園民謠1》推出後,由於商業的成功,也一下子刺激了內地的唱片工業,於是群雄湧現,紛紛在短時間組織生產了大量真真假假的校園民謠,良莠的質素之下,內地的校園民謠音樂,也和諸如“中國火”這樣的音樂熱潮一樣,很快因為過度和泛濫的複製,而耗空了有限的音樂資源。即使是“大地唱片”在稍後緊接著推出的《校園民謠2》也終於沒能再現前一輯的輝煌,雖然事實上這兩輯中的作品是同時簽約,只是因為商業考慮才分批推出,但由於錄製完第一輯後,老狼高曉松與“大地唱片”產生了一些矛盾,才讓《校園民謠2》只能啟用李曉東、謝彤等職業歌手。味道的不同,加上更加強烈的商業化,也讓這張合輯不如前輯那樣經典。

歐美民謠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學生,還受到了歐美流行音樂的影響。包括:
60年代的西方民謠
70年代“卡朋特兄妹”的歌曲
80年代麥可.傑克遜、麥當娜、保羅.西蒙的歌曲
90年代初四兄弟合唱組及“披頭士”(Beatles)樂隊。
此後,歐美的各派流行音樂更是如狂潮般湧入;而真正對校園創作者產生一定影響的,大約仍是一些經典的、抒情的老歌、慢歌,像《SoundofSilence》、《CountryRoad》、《FiveHundredMiles》以及《YesterdayOnceMore》等等。這些經典歌曲因為易於傳唱,且鏇律舒緩而易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直到今天仍在大學的校園廣播裡時時響起。
至於民族音樂對校園民謠的影響,因為它是一種深沉的積澱,所以很難從歌曲中找到直接的印證。它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潛藏在歌曲鏇律及歌詞內涵的最深層次。

影響

羅大佑濃郁的校園民謠風味的歌曲,於80年代中期傳入大陸、並最早由歌手成方圓懷抱木吉他,加以悠揚的口哨唱出時,不知打動了多少人的心!一位歌手說,台灣校園歌曲是大陸校園歌曲創作的樣板。這,讓人約略看到了台灣校園歌曲的魅力及影響力。從劉文正演唱的《鄉間小路》、《外婆的澎湖灣》,到羅大佑的《童年》、《戀曲1980》、《戀曲1990》和李宗盛的《生命中的精靈》,台灣音樂人對台灣流行歌曲及後來的流行歌曲,都作出了不小的貢獻,而無論他們本人還是其作品,又都對大陸的校園歌曲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齊豫、劉文正、蔡琴、姜育恆、童安格、黃舒駿等台灣校園歌曲的演唱者或創作者,因此也很快為大陸青年所熟悉和喜愛,《橄欖樹》、《卻上心頭》、《春夏秋冬》、《未央歌》等大批校園風格的歌曲,在眾多80年代、90年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心中,仍在隱約地迴響著。

校園民謠概述

校園民謠1

簡介
校園民謠校園民謠
每一首歌都來自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發生在你生活的四周,執著的大地,永恆的校園民謠!
熟悉的鏇律引起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又在似與不似之間……讓一首首難忘的歌曲流過時間的長河,匯成永遠的經典。希望本光碟能陪伴著您,再次品味這優美的歌曲和動聽的鏇律,在歌聲中回憶過去的好時光……
曾經的白衣少年是否還在歲月中張望;曾經的青澀年華是否還是那么鮮艷光華;曾經有理想衝動,夢想飄揚;曾經有風花雪月,歌聲流淌……細細回味,純真的情懷依舊;慢慢品嘗,青春的鏇律悠揚。
校園承載著無數人的夢幻心愿,寄託著無數人的美好回憶。當青春走過,所有的過往都化為一段段清澈鏇律沉澱在一代代人的心中,並不斷撥動著心靈的琴弦,這就是校園歌曲,我們的純真年代。
01同桌的你
02那天
03寂寞是因為思念誰
04故事裡的樹
05離開
06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07等人就像在喝酒
08我們相識
09青春
10上班族
11流浪歌手的情人

校園民謠2

歌曲代表
1冬季校園
2關於理想的課堂作文
3這種心情
校園民謠校園民謠
4昔日重來
5紅色天空
6老屋
7最後
8想你
9沒有想法
10同桌的你(伴奏版)

校園民謠3

簡介
製作人的話:
校園民謠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其實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簡單的音樂類型。它來自於校園,同時又融匯了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它描寫著校園生活,但在今天,它越來越多地成為連線校園與社會的亮點。
校園民謠產生於一群人,因此代表它的也將是一群人。在這個專輯中,採用了許多新的創作和演唱組合,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名字,新的面孔和新的感覺。
校園民謠如果作為一種音樂,也許會像一陣風般地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我相信,它會永遠延續下去。
曲目1.情感往事
2.你是朋友嗎?
3.你不在的北京還下著雨
4.青春同路人
5.初戀
6.不安
7.理想主義·EMPTY
8.情人
9.上學·上班

沒有圍牆的校園

簡介
發行時間 1994年
唱片名 沒有圍牆的校園
表演者 許秋漢
表演者 巴特爾
表演者 韋展輝
表演者 陳涌海
表演者 苗陽
表演者 廖岷
表演者 王小穎
表演者 羅雪
表演者 易榕
出版者 北京印象音樂工作室/北京東方影音公司
1994年,由北大學生創作結集出版的《沒有圍牆的校園》這張唱片,是校園民謠風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園音樂先鋒找到這張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當年的北大校園歌手許秋漢,跟著他的回憶,去窺探十年前校園民謠在北大這座最高學府里的風景。
一切從圍牆說起
在中關村的太平洋和中海電子市場之間,有一條並不寬的街——海淀南路。曾幾何時,這裡是一條通往海淀圖書城的商業街,也是假證件和盜版光碟販子的聚集地。但很多年前,街的北邊是一堵並不高大的圍牆。跨過這堵牆,北邊就是詩人、學者、文化精英聚集的、包含了燕園和未名湖這兩個文化標誌的北大校園。11年前,也就是1994年,在北大師生一片喧鬧的爭論聲中,這堵圍牆被轟然推倒,在原來的牆基上,建起現在人們所能看見的這條商業街。也就是在這一年,北大的學生們推出了一盤名叫《沒有圍牆的校園》的磁帶,雖然幾乎是同時製作的,但
校園民謠校園民謠
由於出版的時間比另一張主要由清華學生創作的校園民謠合輯《校園民謠1》稍晚了一點,於是這盤磁帶便被很多人歸入了校園民謠歌曲的跟風之作中。
當這座圍牆被推倒11年以後,當初這張專輯的出品人,82級的北大學生渠萬春與辭去了華納唱片中國區總裁的職務、回到北大文化產業研究所當客座教授的83級學生許曉峰,又在緊鑼密鼓地搗鼓一張《未名湖是個海洋——北大原創音樂20年紀念》的專輯。而《未名湖是個海洋》這首歌的作者,就是當初《沒有圍牆的校園》的主力創作者之一的許秋漢。
1991年進入北大社會學系的許秋漢,直接參與了《沒有圍牆的校園》的製作,也是1994年北大推倒圍牆的見證者之一。這座不起眼的圍牆的倒下,在一些北大人的心目中,其意義之重大不亞於當時柏林圍牆之於德國人。圍繞著這堵牆的激烈爭論從北大延續到了社會上。相對於清華的實幹傳統來說,北大人家國天下的情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正是這樣的傳統,注定了北大的音樂也將走一條與眾不同的“搖搖滾滾的道路”。
北大:在校園民謠中缺位?
在校園民謠還沒有大規模地以音像製品的形式出現以前,北大原創的校園歌曲在數量上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而且之前像徐小平的《星期天》、池永強《搖搖滾滾的道路》(均作於1987年)等一批歌曲散落在各種合輯中,也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以學校作單位來比較,北大學生曾經發表的歌曲數量和質量並不輸於後來一夜之間成為校園民謠旗幟的出身於清華大學的那些作者。但說起校園民謠,幾乎所有人第一個聯想到的人不是高曉松就是老狼,而在三輯《校園民謠》里,也很難找到北大人的身影。
許秋漢談起那時合輯製作的情形:“本來製作人打算出一個我的專輯,那時候我寫的歌數量已經足夠,但我自己覺得品質還是不夠好,不是從市場的角度,而是以我自己的標準。後來就改成了出北大學生的合輯。但那時候其他的北大學生也大多都像我這樣想,覺得音樂的創作,應該像王洛賓那樣,積累幾十年,等到五、六十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再把它寫出來。”
風花雪月與家國天下
許秋漢很坦率地承認:“這張唱片做得不好,其實是必然的。最關鍵是北大人的理念造成的,其次才是那時的一些機緣巧合。外部的原因是那時候中途換了策劃人,而且製作的想法落實得比較晚,但歸根到底還是北大的學生不像清華的那么上心。清華無論是歌手,還是策劃人,都比較務實,他們是把發行音樂作為一件實事來做,結果人家就開創了市場。我們都是抱著玩的心態,壓根就沒打算要讓它廣泛流行。錄《未名湖是個海洋》的那天,我白天還要考試,晚上就在錄音室里一邊捧著筆記複習,一邊錄音。”
不過,如果僅僅把《沒有圍牆的校園》當成一張失敗的校園民謠跟風之作,北大的故事就沒什麼意義了。實際上,這張唱片是否應該劃入和《校園民謠》系列相承的一堆作品中,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一切還得再往前倒推個十年。高曉松從清華退學,寫出了《同桌的你》,這是1992年的事了。我們記憶中的這些校園民謠,大都是那幾年間的作品。但這一切並不是憑空地冒出來的。醞釀成這一切的乃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0、1991年之間的“草地音樂會”風潮。據高曉松回憶,北大、清華的草坪,經常有詩朗誦結合吉他彈唱的聚會,草地是開放性的,於是一圈一圈的人圍上來,便成了一個大歌會。那么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種歌會清華北大的人都是湊在一起的,但另外有一些聚會是只有北大人才熱衷於參加的,那就是1989年以前的探討時事、詩歌、音樂、文化的有組織的學生聚會。
北大人與清華人在情懷上的不同最後直接體現在音樂上面,清華的學生中,風花雪月的小情調占了大部分。翻開唱片的宣傳文案,《沒有圍牆的校園》就用了“新校園歌曲”這個概念來區別於《校園民謠1》,後來北大的一個校園DJ寫道:“‘新校園歌曲’擺脫風花雪月的個人情感,以強烈的人文精神和社會批判意識直面人生。”刨去為了宣傳而標新立異的因素,至少可以看到北大人在心底里是不願把自己的歌曲和校園民謠歸於同一類的。
後來的情況更加證明了這一點。1989年以後,由於外部原因的影響,校園裡面那股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的豪氣逐漸降溫,風花雪月的東西開始占主流地位,於是許秋漢們號稱心懷天下的作品反而成了小眾趣味,“我們的東西都是少數人寫少數人聽,”許秋漢如是說,“到了1993年黃小茂策劃校園民謠合輯選歌的時候,北大的、清華的和其他學校的東西都擺在他面前,但是為什麼人家就選了清華而沒選北大的,不管是從市場,還是從審美趣味的角度出發,都是自有道理的。”
曲目
抒情的A面:
已是盛夏
溫馨天堂
往事
起風
未名湖是個海洋
星期天
搖滾的B面:
回鄉偶書
蝴蝶的翅膀
廢墟
安全行車365天無事故
我沒醉

未名湖是個海洋

發行時間 2005
唱片名 未名湖是個海洋
表演者 Various Artists
作者 許秋漢
作者 關偉
作者 等許秋漢
作者 夏威
作者 水源
作者 焦健
簡介
此套唱片20首歌曲的演唱者同時也是創作者,年紀最長者已經年逾五旬,最小的則還是三年級的本科生。他們不全是北大學生,但都曾在北大工作過或生活過,同北大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感聯繫,例如早年圖書館東草坪吉他彈得最棒的秦水源和北大藝術教研室的老師徐小平。
此專輯是由許曉峰和渠萬春兩位北大校友個人名義出資製作的一套公益唱片。分兩張,20首歌,都是北大學生原創原唱,其中有華納前總裁許曉峰,新東方副校長徐小平,《校園民謠1》作者之一廖岷等。唱片由北大學生操作,收入全部捐獻給北大,用於支持在校學生的文藝創作。
唱片中收錄了北大20年來大部分優秀的原創歌曲,其中很多都是當年北大乃至其他高校的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飽含著那一個年代的特殊情結,例如80年代曾經傳唱一時的《陝北1988》、《溫柔夢鄉》,在高校學生中影響甚廣的《星期天》、《搖搖滾滾的路》以及有“北大地下校歌”之稱的《未名湖是個海洋》等,同時其中也不乏帶有鮮明時代感和代表著現在北大人特點的校園原創。這套唱片的音樂符號,也同樣不可避免地塗抹上了中國高校20年來經歷的變遷的痕跡,它屬於北大,也同樣屬於每一個經歷過校園生活的人。
曲目
1-1.未名湖是個海洋
1-2.長鋏
1-3.什麼時候
1-4.星期天
1-5.有為青年司馬懿
1-6.愛情傳說
1-7.紅毛衣
1-8.真感情
1-9.給我一個溫柔的夢鄉
1-10.糖
2-11.陝北1998
2-12.搖搖滾滾的路
2-13.張木生
2-14.敲開
2-15.風中的新娘
2-16.孔雀到時候東南飛
2-17.無奈
2-18.湟水河
2-19.致老朋友
2-20.流動的青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