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家門鄉

柴家門鄉

柴家門鄉地處甘肅省會寧縣中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4公里。周邊分別與八里灣鄉、會師鎮、定西西鞏驛鄉、甘溝驛鄉相鄰。柴家門鄉轄11個行政村,67個村民小組(山區7村42社,川區4村25社),有4721戶22717人。2006年底,柴家門鄉實施退耕還林2.93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6800萬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97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20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柴家門鄉柴家門鄉
柴家門鄉原名柴門公社,以駐地柴家門而得名。解放前屬枝陽鎮所轄,1985年屬城關公社,1962年始建柴門公社。1964年又併入城關公社,1980年恢復柴門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中,經定西地區行署批准改為柴家門公社,1983年改為柴家門鄉。2005年元月原王家廟鄉孫曲村、寶川村、寺南村(原寺南、蘆井)、馮嚴村(馮嚴、堡子灘)4村併入柴家門鄉,撤消王家廟鄉。

自然環境

柴家門鄉境內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溫度7℃,海拔1900米,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主要河流祖厲河貫穿南北。總流域面積279平方公里,耕地10.3萬畝,其中水川地2.9萬畝,占柴家門鄉總耕地的28%,山旱地7.47萬畝,占72%,區域平均海拔1620米,年平均氣溫8℃,年降水量340mm,年蒸發量1500mm,屬會寧南部二陰區向北部乾旱區過渡地帶,也是“沿黃擴灌”末梢區。

基本概況

柴家門鄉柴家門鄉
柴家門鄉有機關幹部52名,有1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618名,其中女黨員59名,農民黨員551名。村兩委班子成員共92名,其中黨員88名,大專以上學歷8名。全柴家門鄉村級後備幹部22名。柴家門鄉有中國小校共29所,其中獨立國中3所,九年制學校1所,國小及教學點25所,教師294名,學生5274人,縣外就讀大中專學生208人,鄉衛生院1所,個體骨傷醫院1所,個人診所11個。種植業歷史悠久,盛產小麥玉米洋芋胡麻葵花等農作物,特別是扁豆莞豆等小雜糧以其豐產性、優質性、多營養享有盛名。奶牛肉羊以及蛋雞養殖發展迅速,產品暢銷蘭州青海定西等地。省道207線國道312線分別貫穿鄉境,交通信息條件較好,地理位置優越,運輸方便,有利於發展鄉村經濟。

基礎設施

1、興水改土成效顯著。鄉政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借“引黃入城”工程,實施改土造田,完善農田渠系配套,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一是投資16.5萬元,建成堡花塘壩一處。二是岔口坪節灌工程、四十鋪金塘河土地開發工程、二十鋪下河工程西王川節灌工程相繼建成。新建泵站1座,襯砌渠道210公里,修建建築物1470座,平整土地600畝,新發展水澆地300畝。消除了土渠,實現了節水灌溉,降低了農業投入成本,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

柴家門鄉鄉村道路
2、鄉村道路建設起步良好。鄉上爭取項目資金,組織民眾通過投工投勞等方式進行鄉村道路建設。一是投資76.6萬元,建成西王、二十鋪、張灣、王咀等村社翻水橋6座,實現了柴門境內祖厲河兩岸社社通橋,基本解決了制約我鄉民眾過河難問題。二是在陽坡村張河社建成溝壩1座,新修道路3公里。三是投資80多萬元,新擴建了陽坡、小西、寶川等6村道路9條95公里。四是在雞兒、二十鋪、柴門3村整修退耕還林專用道路近60多公里。

3、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明顯。退耕還林是國家實施項目中投資最大、受益面最廣的一項富民工程,鄉上積極爭取指標,高質量地完成了柴門、雞兒、二十鋪等8村退耕還林29000多畝和11000多畝的荒山造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柴家門鄉8村46社2900多戶13000多人受益,直接經濟收入達470多萬元,退耕農戶戶均收入900多元。基本實現了經濟和生態的雙重效益,真正成為農民的“綠色銀行”。

4、農電、通訊事業逐步完善。一是抓住國家農網改造項目機遇,對陽坡、凡郭、何門、柴門、二十鋪、雞兒、寶川7村34社3000多戶農電線路進行改造。實現了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減少了電力損耗,降低了電費,減輕了農民負擔。二是配合電信部門在雞兒、柴門2村安裝程控電話交換機2部,使川區4村22社通了固定電話,開通了“神農通”簡訊電話,並在寶川、凡郭、雞兒、柴門4村安裝了手機信號塔4處,通訊覆蓋率達94%以上,實現了“村村通”。柴家門鄉擁有各類電話2000部以上,入戶率達32%。三是在雞兒、柴門、何門等川區村社開通了有線電視信號,架設有線電視光纜40多公里。改善了當地民眾的電視收視效果,實現與縣城併網,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為發展地方經濟拓寬了信息領域。

柴家門鄉幼稚園的孩子們在玩耍
5、教育事業協調發展。鄉上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來抓,爭取“義教工程”、“危改項目”,改善辦學條件,推行信息技術教育和遠程教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五年來共投資400餘萬元,新改擴建了四十鋪、凡郭、柴中、寶川、蘆井等16所中國小校,建築面積達5591平方米。基本消除了學校危房,使柴家門鄉學校煥然一新,在“兩基”達標中順利通過省、市、縣的驗收,柴家門鄉教學質量位居全縣前列。

6、招商引資步伐不斷加快。一是以雞兒川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為契機,不斷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示範園區協調征租用土地近2000畝,有祁連雪、三利等26家龍頭企業落戶園區,為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化進程做出了貢獻,同時解決當地勞動力500人(次)。2008年初步規劃在二十鋪村寨子社通過招商引資投資500萬元建設農家樂休閒渡假村,一方面豐富人民民眾的娛樂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發揚會寧紅色聖地精神。二是積極引導、鼓勵、支持啟用民間資本,發展個體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奶牛、蛋雞、肉羊等養殖大戶100多戶。三是借平定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充分發揮祖厲河床砂石資源,引進采砂企業8家,投資額達1000萬元以上。

經濟發展

柴家門鄉上下認真貫徹落實會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四個百萬”工程,努力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不斷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突出特色,最佳化品種,合理布局,依靠科技,提高單產。把上級政府對農民的優惠政策及社會保障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柴家門鄉地膜玉米
1、在穩定糧食種植的基礎上,洋芋地膜玉米小雜糧、瓜菜等特色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全柴家門鄉落實種植早熟洋芋和粉菜兼用型洋芋面積達3.6萬畝,瓜菜種植面積達3200畝,新增日光溫室20多畝,地膜種植2.3萬畝,落實飼草面積3.84萬畝,其中紫花苜蓿3000畝。

2、及時落實國家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為4684戶種糧農戶發放糧食直補和農資補貼315293元,戶均67元。

3、認真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民政大病救助項目,真正解決老百姓治病難的問題。通過全柴家門鄉上下共同努力,柴家門鄉參合農戶達3988戶,參合人數18018人,收繳個人基金180180元,參合率達89.4%,僅2006年全柴家門鄉住院病人278人,住院費用412975元,報銷金額97334元,其中38名重病住院患者獲得大病救助資金32760元。

柴家門鄉養雞場
4、通過項目鼓勵、支持、幫助一些有能力、肯幹事的農村致富能人發展和擴大以肉羊奶牛蛋雞等為主的家畜禽規模養殖業,在雞兒、二十鋪、何門3村實施世行肉羊項目150戶,投放羊只1500隻。鄉上積極調動和發揮協會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帶動周邊民眾發展家畜禽養殖業。以河東泰和養雞場和二十鋪奶牛場為主的規模養殖戶達200戶以上。通過“協會+農戶”的形式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全柴家門鄉共有存欄達559頭,存欄達5880隻,雞存欄達10萬隻以上。

5、引導民眾多業並舉,以小西村為表率,組建勞務協會,不斷發展農村勞務輸出,擴大農民就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渠道,促進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和農民收入快速增長。2008年鄉上組織向澳門輸出務工者30餘名,向新疆寧夏內蒙北京福建等地輸出4500餘人,勞務收入達317萬元。

社會事業

柴家門鄉會寧縣領導到柴家門鄉調研
1、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進展順利。在計畫生育工作中,始終堅持打假求實,綜合治理的原則,不斷探討和建立計畫生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落實計畫生育獎勵扶助等優先優惠政策,經常關注計畫生育貧困家庭、二女結紮戶獨生子女戶的生產生活,真正引導和教育廣大民眾轉變了生育觀念。計畫生育工作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人口、資源、環境得到協調發展。

2、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始終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注重調查,關心民眾普遍反映的一些“熱點”問題,對社會不穩定因素堅持排查摸底,及時化解民間矛盾糾紛,做到防患於未然。一是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在柴家門鄉建立健全社會治安聯防體系,全面完成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三年規劃”和“防、打、控一體化”體系確定的目標任務。二是加強民調作用,隨時掌握人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民間矛盾糾紛。對因病、因學、因殘致貧、返貧的特殊弱勢群體,結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民政大病救助、災民救濟等工作及時給予救助,柴家門鄉共上報低保救助對象689人。全面落實了22人現役軍人、31人優撫對象、24人復員軍人、1人傷殘軍人、2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3戶烈士家屬、1戶病故家屬、31人五保戶孤殘家庭及特困家庭的優撫及社救工作,使廣大民眾生活安康,社會穩定。

柴家門鄉正在建設的民居
3、動員全社會,建設新農村。2008年是柴家門鄉實施新農村建設的第一年,將二十鋪村列為縣級示範點。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構建和諧柴門,根據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鄉上專門召開了由全體鄉、村、社及各單位負責人參加的新農村建設動員大會,號召廣大幹部民眾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村、各單位負責人分別表態發了言,表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心和信心,同時表彰了57名近年來在農村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先進個人,以此為契機,鼓勵廣大幹部民眾,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村莊整治為切入點,通過改造農村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發展農村產業、創新村莊管理機制、改變農民精神風貌,促進農村向產業化、城鎮化轉變,努力完成文化建設、學校建設、衛生系統建設、計畫生育機制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基層自身建設六大工程,大力打造柴門新經濟、新生活、新風尚、新村莊、新機制、新農民的新型農村,構建和諧社會。

名勝古蹟

柴家門鄉北二十里舖村有漢代古墓群,現有古墓12座。曾出土陶灶陶瓶陶雞等隨葬品,為古漢墓葬,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有張灣社關川堡重陽山圓通寺,此古寺啟建於明代隆慶年間考中三甲三名進士的邑人栗在庭倡導修建,與桃花山南北對峙,上下呼應,成為會寧縣城附近的又一大景觀。

甘肅鄉鎮導航

甘肅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鄉鎮也很有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