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寨鎮

東寨鎮

東寨鎮位於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城東郊8公里處,國道312線橫穿鎮境。總面積35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800米,無霜期長達240天左右。東寨鎮共有11個村,92個社,3653戶,總人口15135人;總耕地面積10.47萬畝,人均7.1畝。現村村已通柏油四,有線電視、電話已經普及。是一個人少地多,勞力充余,河灌為主,井灌為輔的灌溉農業鎮。2000年,東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686萬元,年均增長11%;鎮級財政收入達到252.1萬元,年均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35元,年均增長6%;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0567萬元,年均增長19%。

基本信息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東寨鎮

區域優勢

東寨鎮境內有豐富的瑩石矽鐵石英砂陶土等礦產資源和小麥、啤酒大麥胡麻苜蓿、牛、羊等農畜產品。農業生產條件優越,現有人畜飲水及農灌機井89眼,土地資源豐富,適宜小麥大麥胡麻等作物生長,糧油生產在金昌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鄉鎮企業發展迅速,中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永昌縣工業區位居該鎮境內。2000年撤鄉建鎮,同時被甘肅省體改委等12部門確定為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1990年10月被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命名為“中國鄉鎮之星”。

三、經濟發展

永昌縣東寨鎮把發展特色農業和工業強鎮兩大戰略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強東寨鎮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取得顯著成效,東寨鎮經濟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07年第一季度,東寨鎮農業增加值達到1285萬元,實現鄉鎮企業增加值1765萬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058萬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1.2%、57.8%、120.7%。

東寨鎮露地蔬菜
為了改變大宗農產品種植增收空間有限的難題,東寨鎮在抓好優質硬質春小麥和優質啤酒大麥等主導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另闢蹊徑,結合鎮情,大力發展食用菌露地蔬菜中藥材、奶牛養殖等新型特色產業;動員農民從事運銷、加工、餐飲等第三產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2006年,東寨鎮第三產業經營純收入達1090萬元,人均三產收入達708元。2007年,東寨鎮種植食用菌的農戶目前已達183戶,已經建成食用菌種植示範點2個,累計搭建食用菌大棚330座;建成露地蔬菜種植示範點2個,種植面積達1000畝;落實中藥材種植面積300畝;建成肉羊奶牛養殖小區各1個,飼養量分別達9.17萬隻、1680頭;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戶達684戶。

同時,該鎮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多形式開展招商引資,先後完成三星螢石選礦廠隴興爐料公司銀光磨料公司永昌元生飼料公司二壩渠梯級電站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固定資產投資達7000多萬元。這些重點企業的建成投產,在增加稅源的同時,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便利的就業崗位,促進了勞務經濟發展,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基礎建設

東寨鎮寬敞的公路

東寨鎮黨委、鎮政府將“村村通”公路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擺上議事日程,成立了村級道路建設領導小組,在下四壩村展開廣泛的宣傳動員,動員廣大農戶投工投勞,籌集資金,共發動廣大民眾集資15.4萬元,發動村社幹部貸款6.6萬元,鎮政府多方籌資5萬元,完成了下四壩村5.5公里村級公路的硬化鋪油工程,公路已投入使用。東寨鎮上還充分利用國家“西油東輸”工程過境,填埋管溝剩餘土方砂料和工程隊的先進設備、車輛,對上四壩村4公里長的道路和永豐村1.7公里村級道路進行了整平、硬化,方便了廣大民眾的出行。經過東寨鎮領導協調,“西油東輸”工程隊免費為上四壩村七社開挖400米水渠,為永豐村十社開挖十座蘑菇大棚,為上四壩村開挖蓄水井一眼。

五、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面完“普九”、“普實”和高標準掃盲工作任務。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為甘肅省內外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學生75名,累計教育事業投入達495萬元,修建中國小教室12382平方米,13所中國小中心馬路已硬化,完成了標準教室布置,辦學條件大為改觀。醫療衛生事業以預防、防治為重點,進一步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有效防治了地方病傳染病的發生,提高了東寨鎮人民的健康水平。鄉鎮企業發展情況,農村工業企業通過深化改革、改組、改造等有效措施,加快轉換經營機制步伐,使改制企業的經營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使東寨鎮33家企業和320戶非公有制經濟項目都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東寨鎮東寨鎮
六、項目發展

東寨鎮認真貫徹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07年,實施並完成新改擴建百萬元以上項目5個。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600萬元的寶源啤酒原料公司、投資120萬元的永昌誠信建材空心磚廠等工業項目2個;永昌富元養殖有限公司二期擴建、東寨啤酒大麥倉儲物流中心建設等農業項目3個,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15萬元,鎮域經濟發展後勁明顯增強。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著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通過深入實施“致富項目入戶工程”,家家有致富項目,戶戶有增收措施。永昌縣城一半的計程車司機是東寨人,經營聯合收割機,轉戰河南山西寧夏青海等省跨區作業的大部分是東寨人,到永昌縣城開餐館、做生意已成為東寨農民的新選擇。東寨鎮在永昌縣城居住農戶達1846戶6384人,分別占總農戶和總人口的50.9%和41.5%。項目建設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了部分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帶動了鎮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東寨鎮

東寨鎮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東寨鎮
一、基本情況

東寨鎮屬山西省寧武縣轄鎮,位於寧武縣境中部偏西,距縣城30公里。面積184平方公里,人口1.2萬。通公路。轄上鸞橋、東寨、麻地溝、東寺上、二馬營、南樑上、小西溝、後井務溝、江莊、鷂子溝蘑茹營、南山上、石窯溝、和尚溝、窯子灣、魏家溝、閻家崖底、前井務溝、寺兒溝、南岔、石輝溝、王家溝、宮家莊、壩溝灣、三馬營、炭窯坪、下鸞橋、李家圪洞、車道溝、店耳上、大窪、謝崗地32個村委會。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豌豆、大豆、胡麻為主。鄉鎮企業有煤礦和小五金社、木業社。為汾河發源地之一。

二、歷史沿革

東寨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縣“動委會”就在東寨鎮活動,抗日武裝保全7支隊在該鎮得到成功組織。1946年寧武縣城解放前夕,中共寧武縣委和縣政府機關,曾在東寨鎮駐紮。1953年成立東寨鄉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東寨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家,改建為東寨鎮,所轄生產大隊,以自然村設村民委員會。

三、命名由來

東寨鎮東寨鎮
東寨自古就是軍事要地。其附近的三馬營、二馬營、頭馬營就是宋代屯兵營地,在二馬營村現在還有“敵台地”、“土堡子”、“暗門子”、“東校場”、“西校場”等軍事遺蹟。現在所轄的蘑菇營村,是宋代楊延景軍隊的指揮部,由其統轄頭、二、三馬營以及白馬崖等兵營。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設二馬營堡,建宮廳一座,營房50間,堡門一座,上有樓,堡周圍250步,高2.5丈,南至寧化所30里,北至寧武關35公里。清代守堡旗兵50名,軍火器71件。在其北邊3公里處樓子山下的支鍋石口堡,周圍230步,高1.2丈,又名支鍋口隘,清代守口旗兵20名。明代寧武關兵備張鳳翼在支鍋石石壁所題“紫塞長城”四個大字,現在依然清晰可見,與支鍋奇石構成了一處神奇的景觀。東寨二字本身就是由軍事設施名詞演變而來。

四、自然資源

東寨人傑地靈,其天然林面積達3.7萬多畝,占到總面積的13.5%,其華北落葉松雲杉是國家一級建築材料。在茂密的森林中野生動植物資源也異常豐富。東寨鎮牧坡寬闊,水草豐富,現有草坡30601餘畝,為發展畜牧業奠定了優越的條件,其境內煤炭資源異常豐富,並且煤層厚,達到了3.6丈,質量好,人稱小侏羅,分布廣,易開採,交通方便,是寧武原煤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

五、鄉鎮名人

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孫文明赴法國上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其四哥孫文郁美國大學畢業(1929年獲美國斯坦

東寨鎮聖壽寺
弗大學碩士學位),其三哥孫文萃,著名財主,大哥孫文斌、二哥孫文蔚清朝舉人,其父孫致昌清朝拔貢,創辦 養源學堂。郭名都郭維一從清華大學畢業,劉建從黃埔軍校畢業,至於其他大學或其他方面的傑出人才,在寧 武縣是名列前茅。

六、名勝古蹟

東寨位於寧武縣中部,它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僅次於寧武縣城,交通也很發達。其境內名勝古蹟甚多,主要有晉北名剎雷鳴寺,東寺村的廣濟寺,三馬營村的聖壽寺,還有寧武八景的汾源靈沼,鴦橋煙景。是隋場帝於大業4年修築,汾陽宮建築群集中的地區。隋場帝為了避署曾在其三馬營村東南修建了林澳鎮城,金天會年間改為聖壽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