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沖河雜岩

東沖河雜岩(Dongchonghe Complex)的時代屬新太古代。指湖北宜昌黃陵廟地區的變質TTG岩石,與上覆崆嶺群(水月寺群)呈不整合接觸。

地層名稱:東沖河雜岩

地層名稱(英文): Dongchonghe Complex

階代碼: Ar3

地區代碼: 21

命名:

李福喜和聶學武1987年創名,命名剖面位於宜昌縣野馬洞和東沖河①

沿革:

1924年先後由李四光、謝家榮和趙亞曾將宜昌黃陵廟地區的變質岩系命名為三斗坪群,自下而上分為黃陵花崗岩、美人沱片麻岩及崆嶺片岩,李四光將其歸屬前震旦紀。謝家榮、趙亞曾則認為屬太古宙。1935年李學清等認為黃陵廟一帶由太古宙花崗岩組成。1954年趙宗溥認為黃陵地區的前震旦系與滹沱系相當,自下而上分為崆嶺片岩、黃陵花崗岩。1959年胡海濤、李鄂榮把三斗坪群改名黃陵雜岩,崆嶺片岩改名方嶺片岩,黃陵花崗岩改名蓮沱花崗岩,均屬前震旦紀。1960—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先後測制了1:20萬巴東幅(東半幅)和宜昌幅(西半幅)地質圖,首次命名為崆嶺群, 歸屬元古宙②。1963年北京地質學院測制1:20萬宣城幅地質圖,把俞建章(1929)歸屬前震旦系的結晶片岩和片麻狀花崗岩命名為楊坡雜岩③。1970—1986年期間,各家一直沿用崆嶺群之名,與之相當的楊坡雜岩後又改名為楊坡群。1987年李福喜等認為黃陵斷隆南、北部的變質岩系不同,南部仍叫崆嶺群, 北新建立了新太古代東沖河組和古元古代水月寺群。1987年鄂西地質大隊測制1:5萬興山東半幅和水月寺幅時把東沖河組併入水月寺群,自下而上分為野馬洞組、黃良河組和周家河組,時代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1990年宜昌市地質圖說明書和《湖北省區域地質志》仍沿用崆嶺群,屬古元古代,並認為楊坡群相當於崆嶺群上岩組。1991年鄭維釗根據同位素年代學資料,認為李福喜等命名的東沖河組應當解體,他命名了中太古代龍頭坪組,新太古代三陽群和古元古代坦蕩河群。同年1:5萬新灘東半幅、蓮沱西半幅、過河口東半幅和三斗坪西半幅等地質圖說明書,仍沿用北京地質學院(1960)的劃分方案,但時代則歸屬中元古代。1992年馬大銓、李福喜等人認為黃陵背斜“北部崆嶺群”是由古侵入岩(奧長花崗質灰色片麻岩)和表殼岩組成,時代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④馬大銓、李福喜等,1992,黃陵花崗岩基侵入期次、時代及成因研究(科研報告)。。1993年富公勤等認為黃陵廟地區的岩石屬變質雜岩,將混合花崗岩改稱為水月寺花崗岩,其中殘留的表殼岩被命名為王家灣群,認為是太古宙基底,其上命名為黃良河群。本典綜合考慮了各家劃分方案和同位素年齡資料,將崆嶺群之中的東沖河組分出,歸入新太古代,其中混有變質TTG岩石,目前難以分出,故改稱東沖河雜岩。

特徵:

主要分布於宜昌縣圈椅淌花崗岩穹隆周緣的曲長寨、野馬洞、東沖河一帶和雁落坪地區,大致是東經111 至111 15′和北緯31 10′至31 17′的範圍,屬黃陵大背斜的北部。本雜岩主要是混合質斜長角閃岩、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混合質黑雲斜長片麻岩,夾少量石英岩和黑雲片岩,常見條痕、條帶狀及角礫狀黑雲(或角閃)斜長混合岩、均質混合岩及奧長花崗岩古侵入體(或灰色片麻岩)⑤表殼岩的原岩以基性至中酸性火山沉凝灰岩為主,夾矽質岩及基性侵入岩,不含石墨和碳酸鹽岩石。總的變質程度屬於角閃岩相,但已遭受多期變形,混合岩化強烈。該雜岩中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鋯石U-Pb一致曲線年齡年齡為2891Ma(李福喜等,1987),東沖河的龍斗坪附近黑雲斜長變粒岩鋯石U-Pb一致曲線年齡為2855±15Ma(鄭維釗等,1991),奧長花崗質灰色片麻岩(4個樣)和斜長角閃岩(1個樣)全岩 Rb-Sr 等時線年齡為2675±173Ma,前者(4個樣)全岩Rb-Sr與Sm-Nd等時線年齡分別為2652Ma、2981Ma(馬大銓等,1992)。該雜岩底部未出露,頂部與古元古代水月寺群呈假整合接觸。

備考:

該雜岩的原岩性質、時代、主體岩石及不同岩石之間的關係等尚有不同認識,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①李福喜、聶學武,1987,黃陵斷隆北部崆嶺群地質時代及地層劃分,湖北地質,第1卷,第1期,pp??19—41。 ②北京地質學院,1960,巴東幅(東半幅)1∶20萬區域測報告。 ③北京地質學院,1963,宣城幅1∶20萬區調報告。 ④馬大銓、李福喜等,1992,黃陵花崗岩基侵入期次、時代及成因研究(科研報告)。 ⑤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高山等研究, 這些混合岩及混合岩化黑雲斜長片麻岩相當TTG岩套。

編撰者: 劉國惠

作者1: 李福喜

年份1:

作者2: 聶學武

年份2: 1987

系名: 太古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