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瓊故居

李可瓊故居

李可瓊故居在市區蓮花路蓮華巷15號,是清代官僚李可瓊的宅第。樓硬山頂,面寬、進深各三間、二層,前面敞開,通面寬20.5米,通進深11.3米,底層高4.8米,上層高7.8米,建築面積230平方米。該樓高大寬敞,木板樓面,二樓前檐廊設軒廊式卷棚頂,屋內梁架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結構;尤以室內裝修豪華考究而頗見匠心,各種精雕細刻的木雕裝飾構件、設定十分普遍,而且顯得高雅脫俗。

故居概況

李可瓊字配修,號石泉,南海羅村人,後移居佛山,清嘉慶十年(1805)會試中進士,累官至山東鹽運使。相傳與其弟可端、可蕃均為妾侍所生,但同登進士,同人翰林,一時以為盛事,當地傳說頗多。
..
其家族在佛山經營銀鋪,相當富有,遂於嘉慶年間(1796--1820)在此地興建宅第,其中以該樓最為突出,樓內共置有七十二個精緻的百頁窗,形式不盡相同,因可調節光線和空氣而著名。如二樓樓前通欄的大型隔扇,多式多樣的花架、雀替及門窗裝飾等,種類繁多,紋飾有博古、花卉、萬字等多種,無不工藝精湛而具較高的藝術價值。樓之前原有的花園和其他建築,均為李可瓊及其家族居住的宅第,今已改建,僅此樓大體還是舊貌。該樓的形制及其別具一格的設計裝飾,為當地目前所僅見,具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8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可瓊個人資料

李可瓊(約1765—1846),字佩修,號石泉,南海獅山人,居佛山。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入選庶吉士,後任職翰林院編修。兄可端,弟可蕃均中進士,入選翰林,故有“同胞三翰林”之美譽。
嘉慶二十四年,李可瓊出任廣西思恩知府。該地少數民族雜居,時有瘟疫流行。可瓊到任後,築城修路,除疫安民,甚得人心。道光初年,升任浙江寧紹道台。所轄三府,山海綜錯,舉凡收關稅、緝盜賊、造戰船、督海防等,事務尤多。在任七年,可瓊悉心履任,百廢盡舉,並從*調來穀米,救濟浙東災民,又革除當地死不入土和沉溺女嬰的陋習,整頓育嬰堂,救活女孩甚多。道光八年(1828年)兼任按察使,後升任山東鹽運使,任核心課稅,減雜餉,鋤奸商,政績卓著。後因母親病故,可瓊解職回家守喪,不再復出。居家期間,李可瓊甚關心鄉里公益,諸如倡儀修築黃鼎司圍保護莊田,和疏浚佛山沙腰河等。卒年81。
佛山蓮花路蓮華巷有李可瓊故居。獅山華平村有李氏大宗祠,為李氏三兄弟榮歸後所修建,故也稱三翰祠。該祠為三進深院落式布局,前殿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蓋藍色琉璃瓦滴水,瓦脊有陶獅子。地面鋪砌大方磚,天井砌花崗岩石,迴廊為卷蓬頂。後殿硬山頂,穿斗式梁架結構,瓦脊灰雕石榴、花草。正門口設有花崗石雕獅子一對,極盡威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