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淵故居

何子淵故居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位於廣東,梅州--興寧市石馬鎮;是一座建於1927年的三堂二橫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圓地方”、“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完美展現,2010年8月,興寧市人民政府特將其定為“特色古民居”文物明確予以保護。

簡介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位於廣東,梅州--興寧市,石馬鎮。

何子淵(1865--1941)何子淵(1865--1941)

是一座建於1927年的三堂二橫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圓地方”、“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完美展現,2010年8月,興寧市人民政府特將其定為“特色古民居”文物明確予以保護。

故居歷史

1927年春節,何子淵的小女兒何瑛偕丈夫梁世驥,從廣州回石馬星窩子“順裕廬”省親,見到闊別多年的親人,心情異常興奮,當看到哥嫂全家十幾口人,仍然擠在三間破泥磚房裡生活,便不禁潸然淚下。但,這又怎么能責難年邁的雙親呢?這幾十年來,這個大家庭雖然有“箭竹頂”茶場的茶葉收入,但,其實過去何子淵家族幾十口人並沒有從茶葉的行銷中得到實惠,一直過著粗茶淡飯,自供自給的生活,茶場收入的絕大部分都被父親通過各種渠道投入“推翻滿清政權”、“創辦新學,宣傳革命”、“接濟革命黨人”、“支援北伐”、“捐助抗日義士”等革命活動領域。

包括1903年,同盟會早期核心領導人何天炯出國費用,都是子淵公一手包攬(其中包括一些族人集資),每當家人對何子淵的做法有意見、怨言之時,淵公的結髮妻子吳太夫人總會及時制止,勸阻大家:“不要說,不要說,老頭子做事自有他的分寸……”

想到這些,何瑛突然又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了,經過幾天的慎重考慮,毅然決定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私房錢5000大洋,交由父母購置土地,從1927年8月起,動工興建祖屋。

1931年“9·18事變”後,全中國的有識之士均忙於備戰,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前後有多名淵公子孫投身抗日戰場,為民族解放事業出生入死、英勇殺敵,加上淵公家族人丁興旺,耕地甚少,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為繼,整個工程便在隆隆的抗戰炮火聲中嘎然而止,靠東南方向的兩排橫屋一直無力興建……

已建成的三堂兩橫大屋,是興寧古建築大家:佛康師父的成名、代表之作,此後便有了今天的光裕廬:光裕廬總規劃占地約8000平方米,已完工的主體建築“三堂兩橫”共1250平方米,內設23個單間、6個套間(廂房)、九個天井、五個澡堂……

屬:夯牆基礎的磚木混合結構。特點:

四通八達,環環相扣;

自成體系,獨立防禦;

構圖簡潔,就地取材;

生活便利,冬暖夏涼。

光裕廬落成後,整棟房屋周圍均設有鐵絲網防護,養有四條大黃狗看守大門。從1930年代起,因何子淵工作需要,興寧縣政府特架設專線,備有手搖電話供何子淵直接對外聯繫。

1948年春,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游擊隊,活躍在興梅交界的山區之間。同年秋,石馬第一次解放,作為游擊隊的一個據點,原十九路軍上校軍需處長何尚文(1933年,“福建事變”,“中華共和國”成立授:陸軍少將銜)把祖屋光裕廬三堂大屋作為六團獨四大隊的隊部營房,駐紮60多名指戰員,並動員家人為隊部服務,提供食宿、勞力等方便,達半月之久。

1949年7月14日,胡璉兵團退守汕頭,路過興寧,在石馬休整;胡璉一度曾將指揮中樞設在光裕廬,根據光裕廬前低後高的地形作扇形防禦;從7月15日起,胡璉總司令親自在光裕廬坐鎮指揮部隊達五天五夜,後因電話線路多次被游擊隊破壞而匆忙撤離石馬。

胡璉兵團離開石馬後,1949年9月,共產黨領導的六團獨四大隊又將指揮中心遷到光裕廬,長達20多天,後指戰員從光裕廬出發南下,解放興寧全境。

斗轉星移,世事滄桑。歷史到了1950年代,何子淵女兒何瑛出資5000大洋興建的祖屋,成了“階級鬥爭”的專政對象。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故居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故居

1949年5月18日,隨李潔之起義後解甲歸田,抗日戰爭時期,在李潔之兵團後勤部,任供銷主任的何子淵四兒子何尚周被“莫須有”的罪名劃為“地主”,由於他家人口眾多(12口人),當時貧下中農還要分田地給他家耕種;經多次申訴無效,被“掃地出屋”,全家12口人險些凍餓而亡,慘遭滅門;故分給四兒子尚周的5個單間、1個套間以及何子淵先生休息室、侍從室、書房等祖屋,均被懷疑光裕廬地下埋有黃金的“貧下中農”鳩占,至今仍未清還。

1950年土改至1976年9月9日,發生的多次運動中,光裕廬被搶劫、抄家、挖地三尺不下十次,何子淵遺留下來的鄭板橋字畫、於佑任題聯和三十多箱古籍善本、手稿、書信,以及與孫中山的合影、與張自忠的合影、與何天炯的合影等珍貴文物,均被洗劫一空;光裕廬上堂宗祠被破壞殆盡,天面的“雕樑畫棟”也按文化大革命之所謂破“四舊”標準剷平,至1969年春,三房裔孫何程雲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唯一秘藏的張發奎“五代同堂”匾,亦被剛從北京“林彪”“四人幫”手裡接受“最高指示”歸來的紅衛兵“抄家”,連人帶物押至石馬公社“革委會”示眾……打算第二天一早,開萬人大會時再將“國民黨的殘渣餘孽”亂棍打死!幸好當天晚上接到上面“革委會”電話通知:“從明天開始,不能再‘就地正法’了……”而作罷……1950年至1970年代初,光裕廬作為掃盲點、衛生醫療點,為全村父老鄉親提供舒適的服務;當地政府長期利用光裕廬三堂祖屋召開馬下大隊的“批判大會”、“鬥爭大會”和“憶苦思甜”、“鬥私批修”等民眾大會,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毛澤東思想”。

從1972年下學期起,利用光裕廬大屋開設馬下國小“紅小班”,達數年之久,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天不怕地不怕的毛主席的好孩子……

光裕廬“三堂二橫”祖屋建成後,上堂一直懸掛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於佑任為何子淵題作的春聯:

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

中堂懸掛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將軍題贈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

前堂屏風嵌光裕廬銘文: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孫文語)……

大門“光裕廬”三個字為上世紀客家地區非常著名的教育家、書畫家——梅州梁伯聰先生的真跡。

中堂石柱上的題聯:泰運轉中華遍處歡天喜地,山居添歲月一堂暖日和風。以及大門兩側對聯:“光照前列;裕啟後人”為何子淵先生自擬。

大門前面兩旁石柱上的題聯: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

雷山枕後,蛟潭岐水共迴環!

為十九路軍上校軍需處長——何子淵三兒子尚文的力作。

大門右側旁邊雕有一塊1·2×5平方米的黑色大理石碑文,為千百年來,興梅地區百姓耳熟能詳的一段美麗傳奇———《石馬傳說》……

光裕廬後山種有成片的時鮮果樹,其中五棵老龍眼樹是光裕廬落成時由長孫媳婦陳鳳元從娘家——蒲勺圍帶回,何子淵帶領全家子弟親手栽種。另有兩棵子淵公親手種植的屋前大柏樹不幸毀於文革……

何子淵家族的奮鬥史、光裕廬80多年的興衰史跟中國近代史一脈相承,歷經民主革命的烽火;外敵入侵的國恨;兄弟鬩牆的“家仇”;“極左”記憶的屈辱;改革開放的揚眉;不管時局如何變化、命運如何多舛,何子淵先生的後裔均能因時而動,順應潮流,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家做出貢獻!

這也是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人才輩出,歷久彌新的秘訣所在。

待“何子淵故居”景點初具規模後,作為廣東--梅州生態文化旅遊的一個視窗,對社會開放。屆時,擬申請國家、省級“名人故居”文物保護,並擇機向廣東省文化廳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