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1626~1705)

朱耷(1626~1705)

正文

朱耷(1626~1705)中國清代畫家。清初四僧之一。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後裔,朱元璋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一生字、號、別號特別多,原名統。清順治五年(1648)落髮為僧,法名傳棨,字刃庵;康熙五年(1666),取號雪個;後又有個山、驢、屋驢、人屋等號。康熙二十三年,始號八大山人,直至去世,以前字號皆棄而不用。據《青雲譜淨明忠孝宗譜》記載,他還曾棄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號破雲樵者、淨明、破雲等,但這些道士名號,未見在書畫上題過。他還有許多奇特的畫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添鷗鶿”、“拾得”、“何園”,都富有較深的含義。署款“八大”,也常連綴成“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其憤懣之情。 
朱耷一生經歷坎坷,少年時應試得中諸生,19歲時遭國破家亡之痛,遂裝啞不語,後削髮為僧,與母親同居新建縣西洪崖多年,36歲時回家鄉南昌,據說經營青雲譜道院,任道院主持,62歲離開青雲譜。他滿懷悲憤之情,誓不與清王朝合作,性格倔強,行為狂怪,常借詩文書畫,發泄其內心積鬱。
朱耷兼善詩、書、畫。詩的格調古怪而幽澀,充滿神秘性和諷刺性。書法源於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王寵董其昌等人,而能以禿筆傳達出傲岸不馴的情態和流暢秀健的風神,自創一格。繪畫最負盛名,擅長花鳥、山水,其闊筆寫意花鳥畫,以象徵寓意的手法、誇張奇特的形象、簡樸豪放的筆墨、孤傲雄奇的格調,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風貌,給後世以深遠的影響。
他的花鳥畫,大多緣物抒情,或表現自我,將物象人格化,以寄寓諷喻之意。如65歲所作的《牡丹孔雀圖》,站立不穩的尖石上蹲著2隻孔雀,尾巴3根花翎,似乎是影射著清王朝貴族大臣的奴才相。晚年所作的魚、鳥多呈“白眼向人”之狀,鮮明地傳達出畫家傲兀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他的花鳥畫,對象特徵經過極度誇張,呈現出奇特的表情,加以險怪的構圖、雄健酣暢的筆墨,形成一種光怪陸離、出人意表的藝術效果。這種率意而為,自由奔放的畫法,進一步發展了明末徐渭的大寫意花鳥畫,達到了筆簡意賅、形神畢具的至境。所作題材比較廣泛,有花卉、蔬果、蟲魚、禽鳥及畜獸等,以冊頁最為精微。其藝術發展可分為早、中、晚 3個時期。50餘歲以前為僧時屬早期,多繪花卉、蔬果、松、梅,承續陳淳徐渭傳統,比較精細工致,勁挺有力。如34歲的《傳棨寫生》冊,物象刻畫真實,筆致細銳;41歲時的《墨花圖》(故宮博物院),水墨淋漓中仍不失規矩。56~65歲為中期,喜繪魚鳥、草蟲等動物題材,形象有所誇張,構圖趨於險絕,筆墨變為簡勁,好作扁方斫削的筆勢。如59歲的《個人雜畫》冊,白兔之睛呈方形;65歲的《快雪時晴圖》,倚樹危石上大下小,搖搖欲墜。65歲以後屬晚期,藝術更趨成熟,造型極度誇張,物象特點和情感鮮明突出,構圖更加簡略奇突,用筆凝重清潤,墨色淋漓流動,形成朴茂雄奇的格調。如68歲的《雜畫卷》(江蘇鎮江市博物館),無論棲息岩隙的鵪鶉、屹立石巔的烏鴉和站在地面上的小鳥,均拱背縮頸,眼珠頂著眼圈,具有一副孤傲不屈的神情。78歲的《楊柳浴禽圖》(故宮博物院),岩石支撐樹幹,烏鴉獨立枯枝,景象奇險。72歲的《河上花圖》(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荷葉、山石潑墨淋漓,筆意縱肆。這些成熟後的晚年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

朱耷(1626~1705)朱耷(1626~1705)
朱耷的山水畫,私淑董其昌,上窺黃公望倪瓚,以水墨山水為主,間作設色,筆法多取自董其昌,卻能變溫靜平和為荒涼寂寞,易矯飾秀雅為質樸雄健,而布局多承倪瓚,能用他人之法來抒自身真情。他與清初四王同受董其昌影響,卻走著完全不同的創作道路,顯示出鮮明的獨創性。存世山水畫作品不及花鳥畫多,代表作有《蘭亭詩畫冊》、《山水》(上海博物館)等。

朱耷(1626~1705)朱耷(1626~1705)
朱耷在當時即享有盛譽,直接傳其法者有牛石慧萬個等人。據記載牛石慧是朱耷之弟,明弋陽王孫,出家南昌青雲譜為道士,字秋月,道號望雲子。曾從朱耷學畫,花鳥極似,唯更粗獷簡率,筆力較弱,無朱耷雄奇之勢。署名“牛石慧”,常用草書連綴而成,令人看起來像是“生不拜君” 4字,以表示對清廷的憤慨不滿。萬個,江西人,朱耷弟子,能作一筆石,所作花鳥及題款,均似其師。朱耷對後世畫壇影響更為深遠,清代中期的華嵒揚州八怪,晚期的趙之謙任頤吳昌碩等,以及近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人,都受到其藝術的有益啟迪。

配圖

朱耷(1626~1705)朱耷(1626~1705)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