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鹿角湯

木耳鹿角湯

木耳鹿角湯又稱白耳子,具有滋陰養血,填精助孕的功效。

配方

白木耳30克,鹿角膠6克,冰糖15克。

製法

白木耳用溫水泡發洗淨,放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煎熬,待木耳熟透,加入鹿角膠冰糖溶化和勻熬透。

功效

滋陰養血,填精助孕。

用法

每日1劑,分次服食。

白木耳

【異名】白耳子(《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體。
【植物形態】銀耳

木耳鹿角湯木耳鹿角湯
子實體白色,間或帶黃色,半透明,呈雞冠狀,有平滑柔軟的膠質皺襞,成扁薄而卷薄如葉狀的瓣片,燦然若花;用手指觸碰,即放出白色或黃色的粘液。擔子亞球形,亦呈白色,12~13x10微米,透明;擔子孢子亞球形,6~7.5x5~6微米。
寄生於朽腐的樹木上。分布四川貴州雲南江蘇浙江廣西福建湖北陝西等地。
【採集】4~9月間採收。以5月與8月為盛產期。采時宜在早、晚或陰雨天,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淘淨,揀去雜質,曬乾或烘乾。宜冷藏或貯藏於陰涼乾燥處。
【藥材】乾燥的銀耳,呈不規則的塊片狀,由眾多細小屈曲的條片組成,外表黃白色或黃褐色,微有光澤。質硬而脆,有特殊氣味。以乾燥、黃白色、朵大、體輕、有光澤、膠質厚者為佳。
主產四川、貴州。此外,福建江蘇浙江湖北陝西等地亦產。
【成分】含蛋白質約10%,碳水化物約65%,無機鹽約4%,維生紊B等。另有報導,含水分15.2%、蛋白質6.7%、脂肪0.6%、碳水化物71.2%、粗纖維2.4%,無機鹽4%。另一報導,含水分18.76%、蛋白質7.02%、脂肪1.28%、碳水化物64.92%、粗纖維2.75%、灰分5.44%。灰分中含硫、磷、鐵、鎂、鈣、鉀及鈉等。
【性味】甘淡,平。
木耳鹿角湯木耳鹿角湯
《飲片新參》:"甘淡,涼。"
《現代實用中藥》:"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滋陰,潤肺,養胃,生津。治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虛熱口渴。
《本草再新》:"潤肺滋陰。"
《本草問答》:"治口乾肺痿,痰郁咳逆。"
《飲片新參》:"清補肺陰,滋液,治勞咳。"
《增訂偽藥條辨》:"治肺熱肺燥,乾咳痰嗽;衄血,咯血,痰中帶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
【宜忌】《飲片新參》:"風寒咳嗽者忌用。"
【選方】潤肺,止咳,滋補:白木耳二錢,竹參二錢,淫羊藿一錢。先將白木耳及竹參用冷水發脹,次取出,加水一小碗及冰糖、豬油適量調和,最後取淫羊藿稍加碎截,置碗中共蒸,服時去淫羊藿渣,參、耳連湯內服。(《貴州民間方藥集》)

鹿角膠

【異名】白膠(《本經》),鹿膠(《本經逢原》)。
【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膠塊。
【製法】熬制時間多在11月至翌年3月間。先將鹿角鋸成小段,長10~15厘米。置水中漫漂,每日攪動並換水1~2次,漂至水清,取出,置鍋中煎取膠液,反覆煎至膠質盡出,角質酥融易碎時為止。將煎出的膠液,過濾合併(或加入明礬細粉少許)靜置,濾取清膠液,用文火濃縮(或加入黃酒3%,冰糖5%)至稠膏狀,傾入凝膠槽內,俟其自然冷凝,取出,分切為小塊,陰乾。每塊重約1錢5分。剩餘的

木耳鹿角湯木耳鹿角湯
灰白色骨渣即為鹿角霜
【藥材】大多呈方片狀,長寬各2~3厘米,厚約5毫米。表面黑棕色,光滑,顯紅棕色半透明。一側有黃白色多孔性的薄層.系冷卻時浮面的泡沫乾燥而成。質堅而脆,斷面玻璃狀。氣無,味微甘。以切面整齊、平滑,棕黃色、半透明,無腥臭氣者為佳。
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山東北京上海等地。
【化學成分】參見"鹿角"條。
【性味】甘鹹,溫。
《本經》:"味甘,平。"
《別錄》:"溫,無毒。"
《本草正》:"味甘鹹,氣溫。"
【歸經】入肝、經。
《本草匯言》:"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功用主治】補血,益精。治腎氣不足,虛勞羸瘦,腰痛,陰疽,男子陽痿、滑精,婦女子宮虛冷,崩漏,帶下。
《本經》:"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
《別錄》:"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跌傷損。"
《藥性論》:"主男子腎藏氣衰虛勞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醫學入門》:"主咳嗽,吐血,咯血,嗽血,尿血,下血。"
《綱目》:"治勞嗽,尿精,尿血,瘡瘍腫毒。"
《玉楸藥解》:"溫肝補腎,滋益精血。治陽痿精滑,跌打損傷。"
《吉林中草藥》:"補腦,強心。治大腦水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開水或黃酒溶化,2~4錢;或入丸、散、膏劑。
【宜忌】陰虛陽亢者忌服。
《本草經集注》:"得火良。畏大黃。"
《本草經疏》:"腎虛有火者不宜用,以其偏於補陽也;上焦有痰熱及胃家有火者不宜用,以其性熱復膩滯難化也。凡吐血下血,系陰虛火熾者,概不得服。"
《本草匯言》:"腸胃有鬱火者,陽有餘陰不足者,諸病因血熱者,俱忌用之。苟非精寒血冷,陽衰命門無火者,不可概用。"
【選方】①治虛勞:鹿角膠(以酒浸膠數日,煮糊丸眾藥)、鹿角霜(碾為細末)、菟絲子(淨洗,酒浸兩宿,蒸,研)、柏子仁(別研)、熟地黃(酒浸兩宿,蒸,焙,余酒入在膠內)各十兩。先焙鹿角霜菟絲子地黃乾,碾為細末,枯子仁在眾藥內研,卻將鹿角膠酒約三、四升,煮作糊,於石臼內杵二千餘下,令熟,丸如梧子大。早晚空心五十丸至一百丸止,逐日早晚服,鹽湯或酒任下。(《百一選方》斑龍丸)
②治五勞七傷,身無潤澤,腰脊疼痛,四肢沉重,久服填骨髓,好顏色,祛風氣,潤鬢髮:鹿角膠三兩(搗碎,炒令黃燥,搗羅為末),牛乳一升,白蜜一合,牛酥一合,生薑汁一合。上五味,先煎乳,欲熟,即下膠,消訖,次下薑汁,次下蜜,唯須緩八,煎十餘沸,傾於瓷器中,仍數數攪,勿令酥浮於上,待凝,以竹刀割為小片。每食後,細細含咽之。(《聖惠方》鹿角膠煎方)
③治虛勞夢泄:鹿角膠一兩(研碎,炒令黃燥),覆盆子一兩,車前子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鹿角膠散)
④治虛勞尿精:鹿角膠三兩。末之,以酒二升和,分溫為三服,瘥止。(《乾金方》)
⑤治吐血不止:鹿角膠一兩(炙黃,為末),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同於銅器中盛蒸之,令膠消,分溫二服。(《聖惠方》鹿角膠方)
⑥治吐血後虛熱,胸中痞,口燥:鹿角膠(炙燥)、黃櫱(蜜炙)各十兩,杏仁四十九枚(麩炒)。上三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用溫水調下,不拘時服。(《聖濟總錄》鹿角膠散)
⑦治溺血,陽虛血走,脈細者:鹿角膠三兩,大熟地五兩,血餘炭三兩。二味為末,溶鹿膠代蜜丸。淡鹽湯下三錢。(《醫略六書》鹿角膠丸)
⑧治妊娠胎動,漏血不止:鹿角膠(炙燥)一兩,人參白茯苓各半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鹿角膠湯)
⑨治婦人白帶下不止,面色萎黃,繞臍冷痛:鹿角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白龍骨一兩,桂心一兩,當歸一兩(微炒),附子二兩(炮裂),白朮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鹿角膠散)
⑩治鶴膝風,貼骨疽及-切陰疽:鹿角膠三錢,熟地一兩,肉桂一錢(研粉),麻黃五分,白芥子二錢,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錢。煎服。(《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⑾治湯火瘡:水煎鹿角膠令稀稠得所,待冷塗瘡。(《斗門方》)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疏》:"凡作勞之人,中氣傷絕,四肢作痛,多汗或吐血下血,皆肝、心受病。白膠味甘氣溫,入二經而能補益中氣,則絕傷和、四肢利、血自止、汗自斂也。折跌傷損,則血瘀而成病,甘溫入血,通行又兼補益,故折跌傷損自愈。婦人血閉無子,及崩中淋露,胎痛不安,腰痛羸瘦者,皆血虛肝腎不足之侯,溫肝補腎益血,則諸證自退,而胎自得所養也。"
②《本草匯言》:"鹿角膠,壯元陽,補血氣,生精髓,暖筋骨之藥也。前古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血氣精髓筋骨腸胃。虛者補之,損者培之,絕者續之,怯者強之,寒者暖之,此系血屬之精,較草木無情,更增一籌之力矣。"
《本經逢原》:"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熬膠則益陽補腎,強精活血,總不出通督脈、補命門之用,但膠力稍緩,不能如茸之力峻耳。互參二條《經》旨,乃知茸有交通陽維之功,膠有緣合沖任之用。然非助桂以通其陽,不能除寒熱驚癇;非龜、鹿二膠並用,不能達任脈而治羸瘦腰痛;非輔當歸地黃,不能引入沖脈二治婦人血閉胎漏。至若膠治傷中勞絕,即茸主漏下惡血也;膠之補中益氣力,即茸之益氣強志也。歷考《別錄》、《外台》、《千金》等方,散血解毒居多,非如近世專一溫補為務,殊失一脈相傳之義。"

冰糖

【來源】為白沙糖煎煉而成的冰塊狀結晶。參見"白沙糖"條。

木耳鹿角湯木耳鹿角湯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歸經】入脾、肺二經。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嗽,化痰涎.(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含化或入丸劑、膏劑。
【選方】①治噤口痢:冰糖五錢,烏梅一個。濃煎頻呷。(《隨息居次食譜》)
②治小兒未能穀食,久瘧不瘳:濃煎冰糖湯服。(《隨息居飲食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