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

陽和湯

陽和湯,中醫方劑名。為溫里劑,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效。主治陰疽。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或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屬於陰寒證者。臨床常用於治療骨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無菌性肌肉深部膿腫、坐骨神經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腹膜結核、婦女乳腺小葉增生、痛經等證屬陽虛寒凝者。

基本信息

歌訣

陽和湯法解寒凝,貼骨流注鶴膝風。熟地鹿膠桂姜炭,麻黃白芥甘草從。

組成

熟地黃30克麻黃2克鹿角膠9克白芥子6克(炒,研)肉桂3克(去皮,研粉)生甘草3克炮姜炭2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病機

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於肌肉、筋骨、血脈。

辯證要點

陰疽等症見局部不紅不熱,皮色不變,漫腫無頭,伴面色白,口中不渴,舌淡脈細。

臨證加減

兼氣虛不足,加黨參、黃芪;陰寒重,加附子。

配伍特點

補血與溫陽合用,祛痰與通絡相伍。

主治

陽虛寒凝而成之流注、陰、脫疽、鶴膝風、石疽、貼骨疽等漫腫無頭,平塌白陷,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者。

現代套用

陽和湯產品陽和湯產品
現用於骨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無菌性肌肉深部膿腫、坐骨神經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腹膜結核、婦女乳腺小葉增生、痛經等證屬陽虛寒凝者。

禁忌

瘡瘍陽證、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均忌用。

方論

方中重用熟地大補營血為君;鹿角膠生精補髓,養血溫陽為臣;姜炭破陰和陽,肉桂溫經通脈,白芥子消痰散結,麻黃調血脈,通腠理,均以為佐;生甘草解膿毒而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陽回陰消,血脈宣通,用於陰寒之證,猶如離照當空,陰霾四散,故名"陽和湯"。

實驗研究

對結核菌的抑制作用《中成藥研究》1981(11):41,據對5例頑固結核病例的痰培養進行抑菌試驗,證實本方確有抑制結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種藥物單用則無作用或作用不明顯。

什麼情況下口服陽和湯

(1)全身表現:體倦乏力,夜寐盜汗或自汗,飲食欠佳,大便乾澀,午後煩熱,舌絳紅苔少,脈細數。

(2)局部表現:患部皮膚漫腫無頭,皮溫偏高,按痛或破潰流膿後流膿水不止,患部皮膚彈性下降色澤晦暗者

在運用上亦可隨症加減,如有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其效更佳,胃納差,家雞內金,神曲:神志不安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

醫案舉例

軟骨炎
陽和湯藥材陽和湯藥材
患者,男,40歲,1999年10月15日初診。患者因不慎雨淋後,漸感右側胸部第二肋骨處有一痛點,範圍如紅棗大小,皮厚質地硬,拒按,按之痛甚,但無灼熱感,伴畏寒。胸片檢查提示:軟骨炎,經用青黴素抗感染治療10天后無效。來診時見諸症如上述,舌苔白潤,脈沉弦。證屬寒濕凝滯,氣血不通。治宜溫陽散寒,活血通絡,化瘀行氣。方用陽和湯加味。處方:熟地15g,鹿膠10g,肉桂10g,麻黃10g,白芥子20g,炮姜10g,甘草8g,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香附15g,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5劑後,疼痛減輕,效不更方,繼服15劑後,局部觸之無痛感,硬結消失,諸證悉平,隨訪一年無復發。
按:本例患者因外感寒濕,寒凝血滯,氣與血互結皮膚腠理之間,氣血不通,形成硬結,不通則痛,故見疼痛,局部拒按,陽氣不能溫養皮膚,調和營衛,故見畏寒怕冷。《濟生方痹》云:“皆同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此為寒濕凝滯所致。陽和湯溫補氣血,散寒通滯,加桃仁、紅花、當歸、香附活血化瘀,行氣散結,氣行則血行,故諸證消除。
淋病
患者,女,26歲,已婚,1997年3月6日初診。患者一年前南下打工,因不潔性交,出現小便澀痛,陰部奇癢、流白濁伴灼熱感。西醫診斷:淋病,陰道滴蟲病。經用菌必治輸液治療、甲硝唑陰道塞藥、內服金雞膠囊後,症狀減輕,但因其不繼續治療,延診月余,症狀加重後前來就診。診見:表情淡漠,痛苦病容,帶下腥臭、如絲狀綿綿,外陰及大陰唇腫脹,舌苔白潤厚膩質淡,脈沉濡而滑。屬中醫淋病、帶下、陰癢範疇。證屬素體陽虛,沖任虛寒,寒濕下注。治宜溫陽散寒,調理沖任,殺蟲止癢。方用陽和湯加減,處方:熟地15g,鹿膠10g,肉桂10g,炮姜10g,麻黃10g,白芥子20g,甘草10g,茯苓15g,地膚子20g,五倍子15g,苦參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外用蛇床子20g,地膚子20g,白鮮皮20g,五倍子10g,苦參10g,水煎洗外陰,每日2次,以服外洗5劑後。帶濁變稀,陰癢減輕,守方繼服10劑,外洗15劑,諸證皆除。為鞏固療效,囑服完帶湯改丸調理善後。
按:淋病為性傳染病,本例患者因發病日久,腎陽虛衰,沖任失調,陰霾籠罩,寒濕內停,外陰失去陽氣精血的濡養,故腫脹而硬厚,外陰營血不榮,陰濁下注,故奇癢難忍;腎陽不振,濕性重濁,故帶下腥臭。方以陽和湯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使陽氣升,濁氣降,精氣盛則沖任充,加太子參、淮山、茯苓健脾祛濕,地膚子、五倍子、苦參殺蟲止癢。內服外洗,雙管齊下,藥證相符,故獲病瘥。
指硬腫症
患者,男,38歲,2003年11月21日初診。患者右上肢食指腫脹,麻木不仁,關節失去靈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徹夜難眠,鄉村醫生注射安乃近、青黴素,內服消炎痛無效,疼痛不減,遂來院就診,診見: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顯腫脹,關節運動受限,觸之皮膚堅硬,無灼熱感,證屬寒濕凝滯,氣血郁阻,血絡阻塞。治宜溫陽通脈,活血化瘀,利濕削堅,方用陽和湯加味,處方:熟地15g,鹿膠10g,桂枝10g,炮姜10g,麻黃10g,白芥子20g,甘草8g,桃仁10g,紅花10g,細辛10g,當歸15g,川芎15g,澤瀉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進服5劑後,腫脹變軟縮小,關節運動好轉,疼痛減輕,能安靜入睡。切中病機,守方繼服15劑,疼痛消失,指軟腫消,活動自如,諸證悉除。
按:指硬腫症是西醫診斷名稱,屬中醫學痹症、陰疽範疇。此病寒冬臘月多見,三九嚴寒當沖,寒邪侵襲身體肌膚。本例患者素來陽虛體弱,寒邪侵襲食指,以致寒凝血滯,血絡受阻,形成閉阻,不通則痛。陽和湯中熟地、鹿膠、桂枝、細辛、炮姜、麻黃溫陽通脈,散寒通滯;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活血化瘀;澤瀉、白芥子利濕軟堅。諸藥合用,痛止病癒。

附註

附方

小金丹

組成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沒藥、歸身、乳香、麝香、墨炭。

用量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制末)各45g,沒藥、乳香(淨末)、歸身各22.5g,麝香9g,墨炭(陳年錠子墨,略燒存性,研用)3.6g。

功用

化痰除濕,祛瘀通絡。

主治

寒濕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癧、乳岩、貼骨疽等病,初起膚色不變,腫硬作痛者。

禁忌

正虛者不可用,孕婦忌用。

出處

《外科證治全生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