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群

會理群,1964年謝振西命名。命名地點位於四川會理一帶。

地層名稱:會理群

地層名稱(英文):Huili Gr

階代碼:Pt2-3

地區代碼1:?

命名:

1964年謝振西命名。命名地點位於四川會理一帶。

沿革:

最早為1955年西南地質局503隊所劃分的“震旦系”,其中分為四層,即:Sn1變質岩系、Sn2風山營層、Sn3天寶山冰磧層、Sn4孔明寨石灰岩;1957年四川地質局通安隊將其歸於昆陽群,下部分出通安片岩,向上稱為冷廠紫色層、紅岩石灰岩、蒙姑片岩;1957年四川地質局力馬河隊稱其為“前震旦系”,自下而上分為河口組、力馬河組鳳山營組;195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康滇隊稱其為“元古界”,自下而上分為五個“岩系”;1959年全國地層會議仍將其歸屬昆陽群,自下而上分為通安組、力馬河組與鳳山營組;1960年四川省第一區測隊仍沿用“昆陽群”一名,重新厘定為五個組,自下而上為河口組、通安組、力馬河組、鳳山營組、天寶山組,歸古元古代;1964年謝振西等始將上述昆陽群改名為會理群,沿用四川省第一區測隊1960年的劃分,修正了其接觸關係及界線。1980年胡炎基又在力馬河組與通安組之間分出淌塘組,進一步完善了該群的地層劃分。四川省地礦局(1991)沿用了上述劃分。 本典認為會理群與昆陽群上部層位大體相當,河口組相當於昆陽群下部的黃草嶺組黑山頭組大龍口組美黨組之和,通安組大體相當於昆陽群因民組、落雪組、鵝頭廠組綠汁江組之和。

特徵:

為一套變質碎屑岩及碳酸鹽岩夾火山岩。總厚度15840~16780m。其底部與康定雜岩接觸關係不清;頂部為陡山沱組或燈影組所不整合覆蓋。該群自下而上劃分為河口組、通安組、淌塘組、力馬河組、鳳山營組及天寶山組(屬新元古代)。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謝振西

年份1:1964

系名:中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