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開群

雲開群

雲開群,1962年由莫柱孫命名。命名剖面為廣東信宜縣黃華江剖面及羅罅剖面。1979年該隊又稱八村群,並劃分四個亞群,劃歸寒武系。雲開群由下而上分為羅罅組、豐峒口組、蘭坑組(歸屬薊縣系)和沙灣坪組(歸屬青白口系)。

簡介

地層名稱:雲開群

地層名稱(英文):Yunkai Gr

階代碼:Jx—Qn

地區代碼1:43

命名

1962年莫柱孫命名。命名剖面為廣東信宜縣黃華江剖面及羅罅剖面。

沿革

莫柱孫最早稱之為“雲開大山變質雜岩”;1964年廣東省區測隊改稱大紺山群,歸前寒武系;1979年該隊又稱八村群,並劃分四個亞群,劃歸寒武系;廣東省地礦局(1987)易名雲開群,劃分三個亞群,時代置於前寒武紀;南頤(1991,1994)將雲開群由下而上劃分為羅罅、豐峒口和沙灣坪三組;周國強等(1993)又將南頤所劃分的豐峒口組上部單獨分出,建蘭坑組;廣東省地礦局(1996)沿用雲開群一名,將該群之上的大紺山組劃歸震旦系,雲開群由下而上分為羅罅組、豐峒口組、蘭坑組(歸屬薊縣系)和沙灣坪組(歸屬青白口系)。

特徵

按組分述如下。羅罅組(Luoxia Fm),南頤1991命名,1994發表;命名剖面位於廣東信宜縣羅罅—銅古坪。下部以灰綠色、棕灰色雲母石英片岩、石英雲母片岩及石英岩為主,偶夾陽起透閃透輝石岩及絹雲母片岩、粉砂岩等;上部主要為含石榴石石英雲母片岩和石英岩,夾斜長角閃岩、陽起綠簾石岩、變質基性火山岩、雲母石英片岩及變質砂岩、粉砂岩等。底界未出露。厚度>1307m。該組下部片岩夾層中含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minor, L. Solida, Trachysphaeridium sp., Polyporata obsoleta等。羅罅組主要分布於廣東信宜縣貴子—羅鏡地區,在扶合—湘垌一帶亦有出露,大冬田和雲麗等地該組夾有鐵礦層。其時代屬薊縣紀。豐峒口組(Fengdongkou Fm),南頤1991年命名,1994年發表;命名剖面位於廣東信宜縣灘洞—豐峒口。主要由灰綠色變質粉砂岩、長石石英砂岩與灰綠—灰黑色千枚岩互層組成,其中夾有灰黑色炭質絹雲石英千枚岩和少量千枚狀頁岩等。厚度831m以上。與下伏羅罅組呈整合接觸。該組中、上部富含微古植物Leiominuscula incrassata, L. Minuta, Leiopsophosphaera minor, L. Pelucidus, Bavlenella faveolata, Protoleiosphaeridium sorediforme, Pseudozonosphaera nuclata, Trachysphaeridium hyalinum等。該組主要分布於信宜縣貴子—羅定縣。蘭坑組(Lankeng Fm),周國強、鄭有銘1993年命名,周國強1994年發表;命名剖面位於信宜縣蘭坑三家村—大辟。主要為淺灰、深棕及紫紅色石英雲母片岩、雲母石英片岩,夾長石石英砂岩、淺灰色含磷灰石片岩及矽質磷塊岩,並偶夾灰黑色含錳石英片岩或錳質薄層含鐵石英岩及白雲質大理岩透鏡體,底部為一層不等粒長石石英砂岩。厚度647~841m以上。與下伏豐峒口組、上覆沙灣坪組分別呈整合、假整合接觸。主要分布於信宜、羅定境內。

備考

雲開群原劃歸青白口紀—震旦紀,現據廣東省地礦局(1996)最新資料,作了適當的補充和修正,列入本典。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莫柱孫

年份1:1962

系名:中元古界

另外

地層名稱:雲開群

地層名稱(英文): Yunkai Gr

階代碼:Qb-Z

地區代碼:59

命名

1987年廣東地質志編寫組命名,命名剖面由廣東信宜黃華江、橫坑垠及羅掣等三個剖面綜合而成。

沿革

1964年在研究粵西變質岩群時,廣東區調隊於雲浮建立了大紺山群,代表粵西區的一套深變質的片岩類,時代定為前寒武紀。1987年編制廣東地質志時改名為雲開群,以代表雲開大山地區的深變質岩系,並引伸至粵中和粵東地區,代表了廣東省中、南部淺變質寒武系之下的深變質岩系。

特徵

經恢復原岩後,雲開群為一套巨厚的淺海相類復理石碎屑岩建造。 以深變質岩夾火山岩及變質磷、鐵礦床為特徵。與寒武系呈整合接觸。根據岩性組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亞群。下亞群以石英片岩、變粒岩為主,夾有石英雲母片岩、雲母片岩等;中亞群以具有火山岩夾層及碳酸鹽岩為特徵,並按其類型性質可分成三個岩性段,第一段夾中基性火山岩,第二段夾酸性火山岩,第三段以夾大理岩為特徵,含鐵、磷礦層;上亞群變質稍淺,以夾條帶狀石英岩為特徵。總厚可達6000m。

備考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

年份1:-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