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貢古遺址

曲貢古遺址

曲貢古遺址,是4000年以前的拉薩先民村居遺址。

前言

曲貢遺址是4000年以前的拉薩先民村居遺址,朝夕相處的曲貢村居民們雖然都知道"曲貢",但幾乎沒有人能準確地說出具體位置在哪裡。 沉寂了數千年的曲貢遺址仍在村落的地表下酣睡。

曲貢先人的生活

藏綿羊和氂牛是曲貢村民的主要肉食來源。權威資料稱:“農牧結合的模式在西藏地區很早就出現了,這也表明西藏農牧民對世界畜牧業的發展曾經做出過很大的貢獻。綿羊和氂牛在高原馴化成功的年代,也許還要早於曲貢人生存的年代,今後的田野發掘會讓人們知道最初馴育氂牛和藏綿羊的年代。”
除了農耕和畜牧,曲貢人的另一個重要經濟門類是狩獵。他們的狩獵工具有矛頭箭簇骨簇和銅簇。另外,捕魚也是當時的一個輔助經濟手段。
在那個久遠的年代裡,曲貢人已有熟食的傳統,食物來源豐富,簡單的烹飪也能得到可口的美餐,進食用的陶器有薄胎的碗、杯、豆等,小巧精緻。盛貯器有雙耳罐,取水器有高領罐。陶器依用途不同做成不同的器形,表明飲食生活有比較充實的內容。
服飾上,曲貢村民以骨為笄、為飾牌,已有簪發的習慣。
在西藏自治區博物館的資料圖片中,有5具4000年前的骨骸圖片,他們的死亡平均年齡為24歲,沒有人能夠活到老年。這個統計雖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向後人們說明了曲貢人生活之艱難,也讓人們感受到了他們在同大自然抗爭中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在這個古老的村莊裡,隨著一夫一妻制,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家內奴隸的出現,新石器時代已經面臨著崩潰瓦解。以青銅時代為代表的奴隸社會--人類文明的曙光即將到來。
4000年前的曲貢村民,已經具有了以農耕方式為主,畜牧為輔的經濟生活傳統,那時候起,他們已經為開發高原做起了貢獻。
《衛藏通志》說,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的農耕文化是公元2-3世紀時才出現的,主要栽培作物為青稞等。整個西藏地區適宜農耕的土壤面積較小,而且受地形、水源、氣候的影響很明顯,開發難度很大。而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調查和發掘證實,高原河谷地帶的農業起源並不晚,雪域農耕文化的出現,不會晚於距今4000年前,曲貢居民那時已經掌握了祖傳下來的生產技術,繼續著高原的開發歷程。
面對自然,曲貢居民們選擇了征服和開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