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字形字義]

曲[字形字義]
曲[字形字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常用漢字,有qū、qǔ兩個讀音。 一、qū,1、表示彎曲,與“直”相對。2、姓氏。 二、qǔ,1、一種韻文形式。2、音樂術語。(1)Music,表示音樂或音樂作品。(2)描述作品類型時與“歌”相對,表示非歌曲、聲樂曲形式的器樂曲或其他音樂作品。 藏語中“曲”的含義: 曲,是“法”的意思,可以引申為“佛法”。

基本信息

字形字義

書法字型 書法字型

曲(qū本字從“由”字改變而成。“曲”和“由”是一對關係字。所謂“關係字”,是指一對或一組漢字,它們的字形差異很小(如關係字“田”和“由”),字義卻緊密相關(如“田”指莊稼地邊界確定,所有權清晰;“由”指莊稼地邊界被打破,所有權有變動)。

“曲”和“由”是一對關係字,前者是從後者改變而來。“由”指莊稼地邊界被打破,所有權不固定。“曲”指莊稼地邊界體系進一步解體,所有權面臨大範圍調整。相應地,莊稼地要重新劃定邊界,意味著鄉村社會人員變動很大,需要重組。這種基層社會組織的巨大人員變動主要是戰爭造成的,因為古代社會實行兵民合一制度,其成員平時耕作,戰時出征。

古代的鄉村組織叫做“鄉曲”,本身就是軍事組織(“部曲”),是軍隊地方化的形態,很像如今的新疆建設兵團。一旦面臨戰爭,整個鄉的成年男子都將集合出征。等到戰事結束歸來,必定有人數減少的情況發生,如果是傷亡過半,那么出去1000多人,回來就是500人,剩下的500多人的份地就沒有勞動力去耕作了,這就需要由國家統一進行勞動力的調撥和補充,這就意味著原有的莊稼地邊界需要重新劃定,所有權需要調整,這種比“由”字顯示的莊稼地邊界不固定狀況還要嚴重的情況,就叫做“曲”。

所以,“曲”字的 本義(請參考本詞條“漢字演變”一欄提供的字形——農田之形):原來的農田體系接近散架,相應的社會基層組織處於半解體,需要重組的狀態。引申義(與“緊湊”相對):鬆散(狀態)、鬆弛(狀態)、懈怠(狀態)。 引申義(與“直”相對):彎轉的狀態。

說明:一,“曲”作為“部曲”講,就是指古代的準軍事組織,預備役師團。如今中國還建有大量的預備役師團,報刊上有時候會報導預備役師團的軍事訓練訊息。這些師團的官兵,平時都在企業事業單位崗位上工作著,一旦接到命令,可以很快集中起來,成建制地投入軍事鬥爭。這裡,“曲”指“非戰時狀態”。

二,“曲”作為“酒麴”講時,是指一種霉變物質的待機、待命狀態,即霉變物質的非活性狀態,一旦賦予其使命,它就能迅速恢復霉變活性,積極參與發酵過程,幫助釀酒。三,“曲”作為“曲調”講時,是指說唱藝術的非正式、非直白狀態,一旦賦予歌詞,它就能幫助表示明確的情感和心意。

曲qū

現代漢語:

(1)彎曲(跟“直”相對):~線|~尺|彎腰~背|山回水~|~徑通幽。

(2)使彎曲:~肱而枕(肱:胳膊)~突徙薪。

(3)彎曲的地方:河~。

(4)不公正;無理:是非~直

(5) 姓。

(6)用麴黴和它的培養基(多為麥子﹑麩皮﹑大豆的混合物)製成的塊狀物,用來釀酒或制醬。

(7)曲亮鵬.曲萬濤.曲婉婷.曲亮娟等等...

古代漢語

〈形〉

曲[字形字義] 曲[字形字義]

(1) 彎曲,不直 [bent;croo-ked]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東漢·許慎《說文》  

曲,折也。——《廣雅·釋詁一》

木曰曲直。——《書·洪範》

曲,不直也。——《玉篇》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荀子》

曲挺縱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以曲為美。——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之疏之曲。

(2) 又如:曲錄(彎彎曲曲);曲律(曲呂。彎曲的樣子);曲彎彎(像弓一樣彎);曲蟮(蚯蚓);曲蓋(古時儀杖用的曲柄華蓋);曲兵(形體彎曲的兵器)

(3) 迂曲;婉轉 [tortuous;mild and indirect;tactful]。如:曲諭(婉轉動人的教誨);曲止(婉轉阻止);曲言(婉言);曲譬(婉轉譬喻);曲子(指腸子);曲邃(曲折深邃);曲狹(迂曲狹窄);曲復(迂迴曲折)

(4) 周遍;多方面;詳盡 [all;detailed]。如:曲止(委曲詳盡);曲至(周到);曲防(遍設堤坊)

(5) 表敬之詞 [your]。如:曲延臣算(請求通融,延長我的壽命);曲延(謙稱邀請你而使你受到委曲)

(6) 邪僻,不正派 [evil;dishonest]。如:曲心矯肚(心地陰險,一肚子虛情假意);曲意(委曲己見以奉承他人);曲就(委曲成全);曲全(曲意保全)

(7) 細,細小 [trifle;petty]。如:曲惠(小惠);曲智(小智);曲勝(小勝);曲藝(醫卜之類的小技藝)

(8) 假借為“局”。狹隘,拘泥 [narrow] 毋使人曲之。——《管子·侈靡》

〈動〉

(1) 使彎曲 [bend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弘曲躬而自卑。——《後漢書·鄭弘傳》

(2) 又如:曲匝(身體屈曲輾轉);曲肱(彎著胳膊作枕頭。比喻清貧而閒適的生活)

〈名〉

(1) 酒母 [leaven;yeast]。如:紅曲;神曲;曲糊(粘漿狀態的酒麴);大曲(釀造白酒用的一種曲);酒麴(釀酒用的曲)

曲qǔ

現代漢語:

一種韻文形勢,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行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種曲可以單唱,幾隻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

古代漢語:

〈名〉  

(1) 樂曲,歌曲 [music song]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

五更轉曲。——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3) 一種韻文形式,盛行於元代,又稱元曲 [ qu,a type of verse in singing]

不復能終曲。——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

〈量〉

用於歌曲、樂曲。如:一曲清歌

常用詞組

曲qū

◎曲筆qūbǐ  

(1) [a distortion of the facts(by an official historian)]:古指史官因顧忌而不據實記載。

南史不曲筆以求存。——《後漢書·臧洪書》

(2) [deliberate digression in writing]∶寫文章時為了生動而不直接描寫。

◎曲別針qūbiézhēn

[paper clip] 由一條彎成環圈的金屬絲構成的器具,輕壓即可分開,能把幾張紙夾在一起

◎曲柄qūbǐng

[crank] 軸的彎曲部分或用鏈固定在軸端部的直角臂,由它或使它產生圓周運動,或由它將往復運動轉變為圓周運動或相反

◎曲柄鑽qūbǐngzuàn

[crank brace] 具有彎成曲柄形狀手柄的搖鑽

◎曲尺qūchǐ

[carpenter’s square] 木工用的兩邊成直角的尺,用木或金屬製成,像直角三角形的勾股二邊

◎曲阜Qūfù

[Qufu] 山東省的縣。位於省西南部,面積975平方公里,人口52萬。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孔府、孔廟、孔林是中國古代三大建築群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棍qūgùn

[hockey stick] 打曲棍球用的彎曲的或有角度的棍子

◎曲解qūjiě

(1) [(deliberately) misinterpret;twist]∶不顧客觀事實或歪曲原意,作錯誤的解釋

曲解原話

(2) [clear up slightly]∶稍稍消解

不能曲解

◎曲徑qūjìng

[winding path] 曲折迂迴的小路

沿著山間曲徑,終於找到了那個獵戶

◎曲里拐彎的 qūli guǎiwān de

(1) [tortuous]∶彎彎曲曲的

曲里拐彎的胡同

(2) [zigzag]∶時左時右向前行 進的

曲里拐彎的小徑

◎曲曲彎彎qūqu-wānwān

[zigzag] 形容很多曲彎之處

小河曲曲彎彎流向遠方

◎ 曲曲折折 qūqu-zhézhé

[twisting along] 形容彎曲。亦形容事情遇到許多阻礙或受到挫折打擊,不能順利進行

一條曲曲折折的小巷

◎曲鱔qūshàn

[earthworm][口]∶蚯蚓

◎曲室qūshì

[a deep closet] 偏僻幽深的小屋

曲室小戶,倒也自在

◎曲水流觴qūshuǐ-liúshāng

[(of a gathered crowd) drink water from a winding canal with one wine cup floating on it so as to wash away ominousness] 古民俗,每年農曆三月在彎曲的水流旁設酒杯,流到誰面前,誰就取下來喝,可以祓除不吉利

◎曲說qūshuō

[one-sided version] 邪曲之說;不符合常理的解說;偏頗的言論

不要被曲說所蒙蔽

◎曲突徙薪qūtū-xǐxīn

[bend the chimney and remove the fuel to prevent a possible fire] 有一家的煙囪很直,旁邊堆著許多柴火,有客勸主人改建彎曲的煙囪,把柴火搬開,不然有著火的危險,主人不聽,不久果然發生了火災(見於《漢書·霍光傳》)。比喻事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曲線qūxiàn

[curve;curvature;curved line] 動點運動方向連續變化的軌跡

曲線球

◎曲線板qūxiànbǎn

[French curve] 用木料、膠木或賽璐珞製成的帶有曲線輪廓(常呈鏇渦形)的薄板,用來繪製非圓曲線

◎曲線圖qūxiàntú

[diagram (of curves)] 在平面上表示的物理、化學、統計學過程等隨參數變化的圖

◎曲線運動 qūxiàn yùndòng

[curvilinear motion] 物體的速度方向可變,因而其路徑是一條曲線的運動

◎曲折qūzhé

(1) [bending;zig]:彎曲

一條曲折的小路

(2) [tortuous;winding]∶委曲

巷道曲折

(3) [complications]∶複雜的、不順當的情節

這件事情裡面還有不少曲折

(4) [flatter]∶違背自己本意的奉承

據經正對,無所曲折

◎曲直qū-zhí

[right and wrong] 彎曲和平直,比喻是非

爭曲直。——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曲直不分

◎曲衷qūzhōng

[heartfelt emotion] 內中的情由

細表曲衷

曲qǔ

◎曲調qǔdiào

[tune;melody] 歌曲或戲曲的調子

未成曲調先有情。——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

古老曲調

◎曲高和寡qǔgāo-hèguǎ

[highbrow songs find few singers] 曲調高深,能唱和的人很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藝術作品深奧難懂,能理解的人不多

曲高和寡,妙伎難工。——三國魏· 阮瑀《箏賦》

◎曲劇qǔjù

[opera derived from balled singing] 泛指由曲藝發展而成的新型戲曲,有北京曲劇、河南曲劇、安徽曲子戲等。也叫“曲藝劇”

◎曲牌qǔpái

(1) [the names of the tunes to which qu

(2) are composed] 又稱“牌子”,南北曲或民間小曲一類不屬於板腔體構的曲調,用於牌子曲類曲藝填詞創腔

◎曲譜qǔpǔ

(1) [music score of Chinese operas]:曲的樂譜

(2) [a collection of tunes of qu]:輯錄並分析各種曲調格式供人作曲時參考的書

◎曲壇qǔtán

[circles of the Chinese folk art forms] 曲藝界

曲壇新人

◎曲藝qǔyì

[folk art forms including ballad singing,story telling,comic dialogues,clapper talks,cross talks,etc.] 中國藝術門類之一,指以口頭語言為基礎、以說唱為主要手段的表演藝術,為各類說唱藝術的總稱,包括說書、唱曲、滑稽、相聲各類形式

◎曲種qǔzhǒng

[sort of quyi] 曲藝藝術的種類。粗計中國流行於各地的曲藝約四五百種,有說的、唱的、又說又唱的、似說似唱的多種樣式

◎曲子qǔzi

[song] 歌曲或樂曲

部首筆畫

部首: 曰(按目前國小生通用的新華字典第11版,部首為:丨,部首外筆畫:5)

部外筆畫: 2

總筆畫: 6

五筆86: mad

五筆98: mad

倉頡: tw

筆順編號: 251221

筆順:豎、橫折、橫、豎、豎、橫。

四角號碼: 55600

鄭碼: kkd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66F2  

漢字演變

金文、籀文和篆文“曲”字都是彎曲東西的象形,由此產生彎曲的含義。引申表示彎曲的地方和偏僻的地方,引申表示由高低不同的聲音構成的曲子,再引申表示歌的樂調。漢字隸定時按取消逆筆的要求形成如今的寫法。

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金文
小篆 小篆
楷體 楷體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丘玉切《集韻》《韻會》區玉切,音䱡。《說文》象器受物之形。《易·繫辭》曲成萬物而不遺。《疏》屈曲委細。《書·洪範》木曰曲直。《傳》木可以揉曲直。
又《詩·秦風》亂我心曲。《傳》心曲,委曲也。《禮·曲禮·釋文》曲禮,委曲說禮之事。
又《禮·中庸》其次致曲。《注》曲,猶小小之事。《朱注》一偏也。
又《說文》或說蠶簿。《禮·月令》具曲植籧筐。《注》所以養蠶器也。曲,簿也。《前漢·周勃傳》以織簿曲為生。《注》葦簿為曲也。
又樂曲。《宋玉·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又姓。《史記·蒙恬傳》御史曲宮。
又《集韻》顆羽切,音踽。地名。《史記·曹相國世家》軍於曲遇。
又《陳丞相世家》更以陳平為曲逆侯。
又《韻補》葉區聿切。《劉植·魯都賦》巖險回隔,峻巘隱曲。猛獸深潛,介禽匿。 

方言讀音

客家話:kiuk1

元曲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於中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台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複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後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

元曲的代表作:竇娥冤。

元曲興起並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於元曲確立並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於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並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於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四百七十餘套,雜劇一百六十餘部(本)。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於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作起著啟導統領、規範的作用。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唱論〕:大凡聲音各應於律呂。分做作六呂十一調,總計十七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鐘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綺麗嫵媚〕

高平唱:〔條暢晃漾〕

般射唱:〔拾綴坑嶄〕

歇指唱:〔急並虛歇〕

商角唱:〔悲傷宛轉〕

雙調唱:〔健捷激裊〕

商調唱:〔悽愴怨慕〕

角調唱:〔嗚咽悠揚〕

宮調唱:〔典雅沉重〕

越調唱:〔陶寫冷笑〕

元雜劇: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個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礎上 雜劇《西廂記》情景圖

孕育發展而形成的,正當南戲盛行之際,北雜劇走向成熟。13世紀後半期是元雜劇雄踞劇壇最繁盛的時期。四折一楔子的結構形式是其顯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又一顯著特點。元雜劇唱與說白緊密相連,“曲白相生”。元雜劇還有一些特點,如劇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類型化,漠視生活外部形態真實,以類型化、象徵化的手法,表現劇作的內在情緒,作家流逸的情思與本質性的真實生活相結合等等。完全具備了戲曲的本質特徵,它走完了戲曲的綜合曆程,是嚴謹、完整、統一的,又是個性鮮明的戲曲藝術。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民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散曲釋名

一、 元代人稱為樂府或今樂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見於文獻,是明代朱有墩《誠齋樂府》,此書所說的散曲專指小令,不包括套數。

三、 明代中葉以後,散曲的範圍逐漸擴大,把套數也包括進來。

四、 20世紀以來的學者的論文,把小令、套數都看作散曲。散曲作為文體概念做終被確定下來。

散曲的產生

一、 散曲的產生

1、 發源於金詞

根據學者研究散曲產生於金元之際,產生於民歌俚謠。

金代的詞已經出現曲的特點,傾向俚俗、率直、詼諧、淺白。金詞對大量北方俚歌俗調的吸收,金詞中的許多詞牌實際上已經是亦詞亦曲,很多詞在文學風格上已經接近後代的曲。

2、 散曲輸入文壇成為散曲文學的主要途徑。

金末元初文人沒有科舉取仕這條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他們出入秦樓楚館,而大量名妓會制樂府、唱曲,她們將民間的歌曲大量修改、傳唱。文人與她們詩酒相樂、絲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民歌時調與文人創作的結合。

3、 樂曲的變化。

宋金之際,北方少數民族相繼入主中原,他們帶來的胡曲番樂與漢族地區原有的音樂相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樂曲。散曲便應運而生。

散曲的體制

一、 小令

又稱“葉兒”,是散曲體制的基本單位。其名稱源於唐代的酒令。單片只曲,調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徵。除了單片只曲,還有一種聯章體,又稱重頭小令,由同題同調的數支小令組成,最多可達百支,用以合詠一事或分詠數事。如關漢卿《雙調?大德歌》。

二、套數

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宋大曲、宋曲諸宮調發展而來的。體制特點有三。

1、 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連綴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韻。

3、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聲]

三、帶過曲

由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組成。

元曲的特點

1、 格律自由

2、 語言俚俗、靈動自由。

3、 抒情直切、酣暢淋漓。

4、 內在衝突、對抗而非和諧。

5、化醜為美的的傾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